分享

干扰素是什么药物?

 风调雨顺629 2017-10-31

发表者:于海鹏 9741人已读

         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 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

 
  药物名称:干扰素 英文名称:Interferon

 
  药物别名:序号 中文别名 英文别名

 
  一.α干扰素

 
  制剂/规格:序号 制剂 规格

 
  1.注射剂 5×10。单位(1 m1);1×106。单位(1 m1);

 
  2.冻干剂l×10。单位

 
  成份/化学结构:序号 成份 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循环中的干扰素半衰期为2~4小时。只有少量干扰素能进入血脑屏障,脑脊液内的浓度约为血内浓度的l/30,只有在兔身上研究过排泄,排出量只有0.2%~2.0%。

 
  适应症: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和Kaposi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用法用量:

 
  多采用皮下注射、肌注、脑脊髓腔内或腹腔内、局部灌注给药。一般剂量多用一次1×106~3×106单位,皮下注射或肌注,每周3次,可连用数月或更长。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减剂量。该药有时间依赖性,长时间保持有效浓度,抗癌效果较好(即连续治疗为佳)。

 
  不良反应:

 
  1.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即寒战、发热和不适。剂量超过44×104单位/m2时,注射2~6小时后即可出现发热。随着疗程延长,发热可逐渐减轻,一般7天后可停止发热。为避免发热,事先可使用醋氨酚。若仍发热,与IF-α含杂质有关,不宜再用。

 
  2.骨髓抑制在用药中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和网状红细胞减少。减少剂量在8.5×104单位/m2以下,可减轻骨髓抑制发生。

 
  3.局部反应部分患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红斑,并有压痛,24小时后即可消退。

 
  4.其他脱发、皮疹、血沉加快、嗜睡、一过性肝损伤。偶见过敏性休克,用药前作过敏试验。

 
  相互作用:泼尼松或其他皮质激素有降低干扰素生物活性的作用,应予注意。

 
  注意事项:1.心肌梗死、重症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慎用。

 
  2.如发现冻干制剂萎缩、变色,液体制剂混浊、有异物或不溶性沉淀等均不宜使用。

 
  3.不宜口服与静注。

 
  4.置1~4℃处保存。

 
  疗效评价:1.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显著疗效 干扰素用于毛细胞白血病有效率可达80%;用于慢性白血病CR可达69%,IF-α仪疗法已成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种标准治疗;对非何淋巴瘤有效率为65%;对骨髓瘤为15%-25%;对急性白血病仅有中等疗效;对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也有一定疗效;对黑色素瘤IF-α有效率为15%~25%;对艾滋病发生的Kaposi肉瘤有效率为35%~50%。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可明显提高疗效与DTIC并用治疗播散的恶性黑色素瘤疗效较好;与ADM并用治疗卵巢癌、胰腺癌等表现有协同作用。5-氟尿嘧啶联合干扰素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特别是结肠癌和食管癌总反应率最高达63%。

 
  3.在临床应用中多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如与放疗并用治疗膀胱癌可减轻放射反应,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4.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效果明显的是由乳头癌病毒引起的尖锐湿疣、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炎、鼻病毒引起的感冒以及带状疱疹等。对乙型肝炎有一定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