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诗人是唐边塞诗名家,写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昵称16436572 2017-10-31

在唐代的边塞诗人当中,高适、岑参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他们显然并不是边塞诗人的全部。

唐代边塞诗很是兴盛

唐代的这位边塞诗人,我们中学时接触的不多,但是这位诗人却是实实在在的边塞诗名家。而他最出名的两句诗,就是题目中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位诗人,名为李益。

诗人李益

边塞诗是唐代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题材类型,代表了当时的盛唐风貌,代表了当时的士大夫追求。不单单是岑参、高适,即便是李白杜甫也有相当数量的边塞诗传世。

岑参名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不过,边塞诗中并不都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还有很多的表达征夫之泪的诗篇。相对于那些豪情肆意的诗篇,这些诗篇更多的关注大环境下的渺小个人,在今天看来,更有其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意义。

而其中代表性的,就是李益的这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两句出自一首题目为《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古诗,全文如下: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峰 一作:回乐烽)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显然,这首诗所表达的征夫思乡之情,是有独到心得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不知何处吹芦管

沙地如霜,月光下尤其显得寒气逼人。也正是有如此之景色,才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边塞诗,有豪情,也有泪水

万籁俱寂中,不知何处传来如泣如诉的芦笛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笛声哀哀怨怨,悲悲戚戚,即便是心生旷达、内心狂野的戍边士兵,内心的思乡温柔情也被激起,一时间,“一夜征人尽望乡”。

思乡之情,绵绵不绝

这首诗写的思乡,却全诗当中没有说思乡,也没有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实乃边塞七绝的绝妙之作。

征夫之泪,是边塞诗的重要题材

所以,在后世的评论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诗法易简录》中就评论说:征人望乡,只加一“尽”字,耐征戍之苦,离乡之久,胥包孕在内矣。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