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什么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

 123xyz123 2021-02-09

中唐,从代宗大历元年(766)到文宗太和九年(835)约七十年。李益就是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盛唐的边塞诗人以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人为代表。他们的边塞诗豪迈,大气,悲壮。带有明显的盛唐色彩和背景,如:

《塞外听吹笛》

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而李益处在中唐时期,经安史之乱。大唐元气大伤,反应在诗中也失去了盛唐的雄壮气势,边塞诗也多了幽怨,伤感。李益的边塞诗也难免征人思乡的悲情。如,

《从军北征》

中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但,在中唐 李益的边塞诗 首屈一指,他的七绝尤为著名,被称为:七绝圣手。特别他的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被称为中唐七绝之冠。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在当时就被广为传诵,影响非常大。“诗豪”刘禹锡在《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就提到:“边月空悲芦管秋。”指的就是在当时传诵非常广泛的李益的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诗纪事》也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不仅常为人所传唱,而且很多画师也喜欢画这首诗所体现的那种边塞乡思的意境。

明朝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李益作品才是“七绝之冠”。

这首诗之所以被世人称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该诗起承转合十分到位

该诗的起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唐代有“回乐县”,当时唐灵州治所就在回乐县,而回乐县呢,就在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灵武县西南。)沙似雪在月光的映照下,回乐烽前的沙漠泛着白色的光,如同雪一般。

承句:受降城(受降城应该指的是:公元646年,唐太宗在灵州受降突厥的受降城。)外月似霜。承句与起句对仗十分工整进一步刻画当时的景色。

起句与承句一起勾画了一幅冷月如霜,荒漠似雪,边关凄冷,萧瑟,孤寂的画面。

转句:不知何处吹芦管,转句是承上启下之句,至关重要。一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使起句与承句勾画的静态画面灵动了起来,随着乐声活了。如同李白的: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承句不仅承接了前两句勾画的景色,而且引出了该诗的诗心:

2,该诗合句含而不露,耐人品味。

该诗最后合句:一夜征人尽望乡。该诗妙就妙在合句写得含而不露,留给读者一幅征人一夜不眠(都在干什么?)尽望乡的凄凉悲怆,而又灵动画面。让人去想象,去感受,去品味,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不像李白: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直白。这就是李益的高明之处,句绝意未绝!

综上所述,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被称为中唐七绝之冠有一定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