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观园沁芳溪之谜(7)

 书蠹之家315 2017-10-31
    水是大观园的魂,大观园里处处不离水。但曹雪芹笔下的水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如何在纷乱的描写中找到水的脉络,进而弄清大观园水的布局呢?在曹雪芹的笔下,大观园里的水有泉、溪、河和池四种状态,我们就从水的这四种状态入手,把散乱的水整理起来,理清水的脉络和布局。

    为了方便研究,我把大观园的水分为两大水系,即沁芳溪水系和藕香榭水系。

大观园里的水的布局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水的层次问题,因为大观园里的水是两个水平面的水,相对地面来说,一个是地上水,一个是地下水,它们形成两个水系,遍布整个大观园。

                沁 芳 溪 水 系 之 谜

    所谓沁芳溪水系是指沁芳溪水域及以沁芳溪为水源的一切水域的总称。

              大观园沁芳溪之谜(7)

              后  园 

    大观园是由两府各出一半地方建成的,这样原来两府之间的小巷就是大观园的中心线,大观园的前门不在正中的位置,后园门却在正中的位置,它就在原来的两府间小巷北尽头位置。一进后园门,门的西边是原来梨香院的东墙,现在是大观园和梨香院的界墙;后园门东边是原来会芳园的西北角。

              大观园的水源

    第十七回,宝玉道:“此乃沁芳泉之正源,就名‘沁芳闸’。”庚辰双行夹批:究竟只一脉,赖人力引导之功,园不易造,景非泛写。】

    脂批点明大观园里就一个水源,大观园的所有的水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第十六回,“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北拐角可以是东北拐角,也可以是西北拐角。会芳园的东北是山,无法引水,水源只能从西北拐角引入,会芳园的西北角并入大观园后,就在大观园后园门附近,从后园门进大观园,左边就是水源。

               沁芳闸

    要研究沁芳闸的布局,首先要研究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问题,这就是贾政游览大观园的规律。众所周知,贾政游览大观园是集中展现大观园布局的一回,曹雪芹用了整整一回的笔墨来描写贾政游园,我们现来看看贾政是如何游览大观园的,总结下他游览的规律。

    第十七回,贾政游潇湘馆,“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潇湘馆是贾政游览大观园的第一个建筑,贾政游潇湘馆是从前门进去,从后门出来的。

    贾政游的最后一个建筑怡红院,在怡红院内室里,“贾珍笑道:“老爷随我来。从这门出去,便是后院,从后院出去,倒比先近了。”说着,又转了两层纱厨锦隔,果得一门出去”。贾政也是从前门进去后门出来的。

    首尾两个建筑贾政都是从前门进去,后门出来,贾政这样游览的目的很清楚,他进大观园时候就说“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览。”。

这样我们总结出贾政的游览规律,在游览建筑时候都是前门进后门出的。

    第十七回,贾政到了省亲别墅,“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庚辰双行夹批:想来此殿在园之正中。】

    脂批点明省亲别墅在大观园的正中,也就是说省亲别墅在大观园的中轴线上,大观园的中轴线是原来两府间小巷这条线,省亲别墅以这条线为中心的大观园主建筑,我们知道,后园门也在中轴线上,省亲别墅后门和后园门在一条线上。

    第十七回,贾政从省亲别墅出来,“引众客行来,至一大桥前,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桥便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

    按照贾政游园的规律,贾政应该从省亲别墅的后门出来,走了不远就到了沁芳闸,说明沁芳闸就在省亲别墅后门附近。沁芳闸的作用是控制外河的水量的,也就是说沁芳闸在水源的附近,而水源在后园门附近,这就决定了省亲别墅也在后园门和水源附近。

    脂批告诉我们,省亲别墅在园之正中,在中轴线两边各是一半的省亲别墅,而大观园后园门进来,右边是梨香院和大观园的界墙,这决定了省亲别墅不能在梨香院东墙外建造,在这里建造就不是大观园的正中了;省亲别墅离后门又比较近,它应该以梨香院东南墙角稍南的位置为中心建造,这样离后门近还在大观园的正中。

    第二十三回,宝玉“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会真记》是禁书,看禁书是要避人的事情,这个地方应该是偏僻处;所以袭人来找宝玉时说“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风把花吹落在宝玉身上,“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这说明沁芳闸上游是个水池,池边有石头。沁芳闸上游的水池就是水源,水源进大观园后先进的是水池,然后经过沁芳闸流往别处。

    大观园的水从北向南流,沁芳闸应该是东西方向的桥。

    省亲别墅的后门有三条路,向北是大观园的后门,距离30米;向西到大观园的西北角;向东是沁芳闸,贾政走的就是这条路。沁芳闸东边是主山山脚,西边是省亲别墅的东南角。

    宝玉看书的地方在沁芳闸的东边,这里正好是僻静的地方。

    第二十三回,黛玉去葬花冢葬花,碰见宝玉,黛玉对宝玉说“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这个畸角在水池和大观园北界墙结合处,并不是大观园的东北角,因为东北角那里有角门,人来人往的,不是僻静所在,黛玉是不可能在那里建葬花冢的。(后文宝玉葬花之谜中详细论证这个问题)。“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黛玉走的路线是葬花冢-沁芳闸-省亲别墅后门,这个地方就是梨香院的东南墙角;黛玉听梨香院内戏子唱曲而感怀,“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这个地方是省亲别墅后门,为什么会有石头呢?曹雪芹为什么要让黛玉在这里坐山子石上,这应该是和宝玉坐的石头相对应的,它暗指的是这个水池的西界限。这个水池也应该是一个小景点,西边是后园门到省亲别墅后门之间的路,东边到大观园主山山脚,水池旁边有各种石头布的景,还种着桃树;池子的作用应该是蓄水池作用,既能缓解水的流速,使水在大观园款款流出,又使得这个水池成了一到漂亮的风景。   

            

             大观园沁芳溪之谜(7)

    确定了水源位置后,我们来确定大观园的水的出口在什么位置。

    第十七回,贾政等人从怡红院后门出来,“贾珍遥指道:“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

    大观园的水是从怡红院汇总后流出去的。我们知道,荣国府原来没有水,是没有排水系统的;大观园的水只能通过宁国府的会芳园排出,因为会芳园有排水系统,在大观园只有东南界墙和会芳园一墙之隔,水必须从东南流往会芳园,既然大观园的水在怡红院汇总后流出,怡红院肯定在大观园的东南。大观园里的水的出口在大观园的东南。

    在研究主山的时候,我们知道沁芳溪的源头在东北山坳里,在蘅芜院的附近,贾珍用那字来形容闸,说明这个闸是贾政游览的,而贾政游园时候只游览过沁芳闸,可见贾珍说的是沁芳闸,同样的道理,那村庄指的就是稻香村,沁芳溪的水是水闸流出来的,这暗合脂砚斋“大观园水只有一脉”的批语。水源的水从沁芳闸引到东北山坳里,经过石洞继续流,一直到稻香村,我们知道稻香村在蘅芜院的南边,可见沁芳溪是从北往南流的,主干流从稻香村继续往南流到怡红院,然后流往会芳园,主干流从北往南流经主山山脚,这样在主山住的人都要面对着如何跨越沁芳溪的问题。

    沁芳溪在稻香村沁芳溪开了个岔口,有了支流,支流流往西南,我们来看看西南有什么建筑。

    第十七回,贾政游园到了潇湘馆,宝玉说潇湘馆“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第一行幸处说明潇湘馆是离大观园正门是最近的,元春进大观园就到潇湘馆,大观园正门在大观园的西南,所以说潇湘馆也在大观园的西南方向。第十八回,元春省亲,“进园来先从“有凤来仪”、“红香绿玉”、“杏帘在望”、“蘅芷清芬”等处,登楼步阁,涉水缘山,百般眺览徘徊”。”。元春游园第一处到的是“有凤来仪”,元春把“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潇湘馆果然是第一行幸处,进一步说明潇湘馆离大观园正门最近。

    沁芳溪引到西南,必经过潇湘馆。沁芳溪支流经过潇湘馆之后,还要再流向东南,在怡红院和干流汇合流出大观园。这样支流和干流就在大观园的南部形成了一个跑道的形状。

    弄清了沁芳溪的流程,我们下步开始研究沁芳溪的具体特征。

    第十七回,贾政游园,到了沁芳溪源头,“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点明沁芳溪溪水里边有落花;贾政想进港洞,贾珍道“从山上盘道亦可进去”于是“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这里连用两个愈字,是比较的意思,“落花愈多”比较对象是“落花浮荡”,说的是沁芳溪的水更加清澈,水中落花更多了,说明他们走的是沁芳溪边的山道,看见的是沁芳溪;“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溪水从石洞落下,下边是个水池,水池两边有树,树以垂柳为主,以桃树杏树为辅;“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则曰蜂腰板桥,都施之得宜,非一幅死稿也。】,脂批点明了折带朱栏板桥又叫蜂腰板桥,它有两个名字;“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贾政过桥到的是蘅芜院,可见这个桥在蘅芜院门口,证明了蘅芜院确实在沁芳溪源头附近。第二十六回“这里红玉刚走至蜂腰桥门前,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红玉一溜;那红玉只装着和坠儿说话,也把眼去一溜贾芸:四目恰相对时,红玉不觉脸红了,一扭身往蘅芜苑去了。不在话下”。再次点明蜂腰板桥在蘅芜院门口,蘅芜院在大观园东北,桥也在东北。

    第七十八回,宝钗搬出大观园,宝玉去蘅芜院没见到宝钗,便“默默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鬟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这段文本有两个字“提醒阅者眼目”。一个是樾(读音月)意为“成荫的树,特指路两边成荫的树”;另外一个是埭(读音代)意为堵水的土坝。这段文本说明蘅芜院门口有水坝,水坝上有成荫的树;“埭上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鬟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说明水坝是条堤坝路,平时有很多人都走这条路。我们知道蘅芜院门口就是沁芳溪,这说明宝玉看见的都是沁芳溪的特征,这样我们知道了沁芳溪是条地上水,溪水两边是土坝,坝上两行垂柳杂着桃杏,堤坝是条堤坝路。就是现在,象沁芳溪这样的水坝也是很常见的,我的故乡辽宁抚顺就有很多这样的水坝,多用来灌溉农田,属于水利工程。

    第十七回,贾政游园到了一座桥,“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宝玉给桥上的亭子取名“则莫若‘沁芳’二字”,这个亭子是沁芳亭,它所在的桥就是沁芳桥,沁芳桥是石桥,有三个港洞。沁芳亭“压水而成”,顾名思义压的是沁芳溪溪水。而沁芳溪是在水坝中的溪水,是高于地面的,所以沁芳桥比水坝要高的多,所以贾政在桥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贾政看见的是桥下的沁芳溪,通过贾政的眼睛又点明了沁芳溪的两个特征,上下堤坝的路是石阶路,水坝有白色的石头做的栏杆。

    沁芳桥压两条沁芳溪,这是沁芳溪支流。沁芳溪从稻香村开岔口到西南然后流到东南,一来一回就是两道溪水,沁芳桥是跨越两道溪水的桥。所以贾政看见沁芳溪“环抱池沿”,说明两道沁芳溪之间有个水池。

    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元春看见的这道清流上有石栏、柳树杏树,这些都是沁芳溪的基本特征,这道清流就是沁芳溪。

    现在,一条完整的沁芳溪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一条堤坝溪,分为主流和支流两部分;沁芳溪堤坝是条堤坝路,上边以柳树为主,以桃树和杏树等树为辅,有石头护栏,上下堤坝有石阶路。

    沁芳溪的难点在于要明白它是地上水。

    因为引这条沁芳溪要掘土,掘出的土就地设计成沁芳溪的水坝,体现了山子野的独到的设计。

                             <未完待续>大观园蜂腰板桥之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