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LED、QLED、MicroLED】平板显示设备行业深度报告:OLED渐成主流且供不应求,Arr...

 napoleona 2017-11-01
【中银机械杨绍辉团队】平板显示设备行业深度报告:OLED渐成主流且供不应求,Array&Cell制程设备开始进口替代
平板显示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化:以OLED为代表的新一代显示技术已然成熟并加速产业化,OLED在中小尺寸显示屏上的应用将于2017年开始替代LCD技术成为主流,而量子点、Micro LED处于产业化的黎明破晓前。中国加速投资面板生产线以承接全球面板产业转移, 2018年国内产能将取代韩国成为全球第一,2020年全球份达到40%。国内产线巨额投资带来设备需求繁荣,2018年迎接设备需求高峰。重点推荐切入Array/Cell制程的检测设备龙头精测电子(300567)、受益OLED的大族激光(002008),建议关注Module制程设备供应商联得装备、鑫三力(智云股份)、正业科技。

【支撑评级的要点】
1.五大平板显示技术所需的FPD设备存在异同。在TFT-LCD、OLED、QD-LCD、QLED和Micro LED中,各种显示技术的工艺差别主要在Cell制程,而Array制程和模组制程基本类似,因此Array制程的专业设备基本通用,而Cell/Module制程的专用设备因具体显示技术而异。

2.OLED显示技术已成熟,量子点和Micro LED产业化仍需时日。当前主要应用与在研发的显示技术包括TFT-LCD、OLED、QD-LCD、QLED和Micro LED五类,其中TFT-LCD应用最为广泛,OLED已然成熟,QD-LCD快速崛起,而QLED技术和Micro LED技术产业化仍需时日。

3.大尺寸仍由LCD主导,小尺寸OLED迅速替代。预计OLED电视出货量将从2016年150万台上升至2022年750万台,渗透率上升至3%,而色彩饱满、分辨率高、耗电低的OLED手机渗透率将从2016年13%上升至2020年38%,成为最主流手机显示技术。

4.全球面板产业向中国转移,大陆OLED产能高速增长。近年来国内以高世代TFT-LCD面板与OLED面板为代表的生产线建设进入高峰。据统计,中国大陆到2020年将投产的面板生产线共18条,届时国内面板产能将占全球40%,稳居第一。OLED方面,中国大陆到2020年将投产13条OLED产线年产能665万平方米,占全球产能14.5%。

5.增量投资存量更新同发力,2018年设备需求迎来高峰。经我们测算,国内在建/规划产线未来设备需求2,447.8亿元,2017年3、4季度开始显现单季度需求约182亿,2018年2、3季度达到高峰,单季度超过570亿。同时,存量33条产线更新将于2018年放量,2018-2021年年均需更新的产能达到46.6万片/月。

6.Array/Cell制程开始步入国产化。TFT-LCD与OLED生产均分为可分为前段Array、中段Cell与后段Module三部分,三个制程的设备投入占比约为7:2.5:0.5。前端、中段设备技术含量高、价值量高基本由美日韩企业垄断,后端设备国产供应商初具规模市占率约20-30%。但精测电子、大族激光正在引领Array/Cell制程的设备国产化。

【主要风险】
OLED产能建设受核心设备制约不达预期、OLED手机销售不达预期、国产检测设备放量不达预期。

【重点推荐】
精测电子(300567):2017年能实现Array/Cell制程的检测设备规模销售,维持买入评级。
大族激光(002008):受益TFT-LCD及OLED设备采购,且公司业绩持续超预期,维持买入评级。

目录
一、名词解释
二、投资摘要
1.面板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化
2.投资进入高峰,国产检测设备最受益
3.重点推荐精测电子、大族激光
三、OLED产业化先于量子点、MICRO LED
1.五种显示技术各有特色
2.MICRO LED:性能优越,未来大有可为
3.量子点:新型发光材料,不同模式不同应用
4.OLED:新一代成熟的显示技术
5.TFT-LCD:当今最主流最成熟的显示技术
四、OLED需求爆发,未来3年内供不应求
1.大尺寸面板现状:TFT-LCD为主流,OLED与量子点份额小
2.电视面板大尺寸化, OLED、量子点渗透率提升
3.小尺寸面板现状:TFT-LCD仍有优势,OLED份额可观
4.2017年起,OLED成手机厂商争夺的稀缺资源
5.综合需求:TFT-LCD持续增长,OLED爆发增长
五、面板产业转移明显,大陆OLED产能高增长
1.中国大陆面板产能将成全球第一
2.OLED面板产能高速增长
六、FPD设备行业即将步入需求高峰
1.国内面板投资进入高峰期
2.在建/规划产线未来设备需求2,447.8亿元
3.2018年起设备需求爆发
七、前中段制程进口替代市场空间千亿级别
1.前段制程:TFT核心设备国外大幅领先
2.中段制程:日韩垄断OLED核心设备,国产检测异军突起
3.后段制程:国产邦定贴合设备初具竞争力
八、重点公司推荐精测电子、大族激光
1.精测电子: ARRAY/CELL制程设备的进口替代先锋
2.大族激光:OLED激光设备需求弹性大

正文内容

一、名词解释
FPD:Flat Panel Display,平板显示器件,是显示屏对角线的长度与整机厚度之比大于4:1的显示器件,包括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OLED显示器等。
量子点:一种无机半导体纳米晶体,通常由锌、镉、硒和硫原子组合而成,其结构由内到外分为核、壳、配体三层。当受到光或电的刺激时,量子点会发光,光的颜色由量子点的组成材料和大小形状决定。
QLED: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是不需要额外光源的自发光技术。
OL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即有机发光二极管。由美籍华裔教授邓青云(Ching W. Tang)于1979年在实验室中发现。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广视角、几乎无穷高的对比度、较低耗电、极高反应速度等优点。
Micro LED:微发光二极管,是将LED(发光二极管)微缩至原来的1%,长度在100um以下,然后通过巨量转移将显示微米等级的红、绿、蓝三色的Micro LED搬移到基板上。
巨量转移:即巨量微转移,实现数十万或上百万颗三原色LED晶体安装到到驱动板的合适位置。
LTPS: 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低温多晶硅技术,即非晶硅结构的玻璃基板吸收准分子照射的能量后,会转变成为多晶硅结构,整个处理过程在600℃以下完成。
Array制程:前段制程,将薄膜电晶体作于玻璃上,主要包含成膜、 微影、蚀刻和检测等步骤。
Cell制程:中段制程,以前段Array制程制好的玻璃为基板,与彩色滤光片的玻璃基本结合,并在两片 玻璃基板中注入液晶。
Module制程:后段模组制程,即完成显示屏与Touch、IC驱动芯片等的贴合、邦定等。
尼特:亮度单位,亮度是用每平方米的烛光亮度(cd/m2)或nits来表示。
ITO:Indium Tin Oxides,一种N型氧化物半导体:氧化铟锡。
HIL: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 Layer)。
HTL: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
ETL: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EIL:电子注入层(Electron Inject Layer)。
二、投资摘要
面板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化
第一、以OLED为代表的新一代显示技术已然成熟并加速产业化,其在中小尺寸显示屏上的应用将于2020年替代LCD技术成为主流。当前主要应用与在研的显示技术包括TFT-LCD、OLED、QD-LCD、QLED和Micro LED五类,其中TFT-LCD应用最为广泛,OLED已然成熟,QD-LCD快速崛起,QLED技术和Micro LED技术有望实现突破产业化仍需时日。预计色彩饱满、分辨率高、耗电低的OLED手机渗透将从2016年的13%上升至2020年38%,成为最主流的手机显示技术。

第二、全球面板产业向中国转移。2015年起中国加速投资面板生产线以承接全球面板产业转移,国内以高世代TFT-LCD面板与OLED面板为代表的生产线建设进入高峰。据我们统计,目前国内已公告建设尚未投产的面板生产线共17条,计划投建生产线1条,合计设计产能9,616.7万平方米,2020年前全部投产。届时国内面板产能将占全球40%,稳居第一。

第三、OLED产能高速增长。根据我们对全球产线的统计,预计至2020全球OLED年产能达到4,582万平方米,2017-2020年复合增长高达57%。其中中国大陆至2020年将投产13条OLED产线年产能665万平方米,占全球产能14.5%。
投资进入高峰,国产检测设备最受益
第一、国内产线巨额投资带来设备需求持续繁荣,存量更新亦进入高潮,2018年迎接设备需求高峰。经我们测算,国内在建/规划产线未来设备需求2,447.8亿元,2017年3、4季度开始显现单季度需求约182亿,2018年2、3季度达到高峰,单季度超过570亿。同时,存量33条产线更新将于2018年放量,2018-2021年年均需更新的产能达到46.6万片/月。
第二、国产中段检测设备异军突起最为受益。TFT-LCD与OLED生产均分为可分为前段Array、中段Cell与后段Module三部分,三个制程的设备投入占比约为7:2.5:0.5。前端、中段设备技术含量高、价值量高基本由美日韩企业垄断,后端设备国产供应商初具规模市占率约20-30%。检测设备是国产设备中唯一进入前段、中段制程的,在分享行业整体快速增长的同时切入更大市场,最为受益。
重点推荐精测电子、大族激光
(1)精测电子(300567):在Module制程的检测系统市场中相比国外产品已有较大优势,2016年在华星光电、中电熊猫的模组检测设备覆盖率100%,京东方60%。公司已实现Cell制程产品规模销售和Array制程产品的开发与部分销售。伴随Cell制程产品放量,预告2017年1-9月净利润1.05-1.2亿元,同比增长110-140%,大幅超预期,其中单3季度净利润0.53-0.68亿,同比增长156%-229%。继续强烈推荐。
(2)大族激光(002008):OLED激光设备需求弹性大,有望成为业绩增长新引擎。OLED产线对于激光设备的增量需求弹性大,公司正在大力拓展,OLED产业中需求的激光设备包括:准分子退火ELA/剥离LLO、柔性切割、检测及修复、打标、窄边框加工等激光设备。这些设备未来需求激增,公司目前针对这些设备均有研发和布局,多数处于测试阶段,其中检测修复设备已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预计18年会逐步放量,为公司18-20年增长的主动力之一。
图表1. 估值表
股票代码
公司名称
股价(人民币,元)
总市值(亿元)
每股收益(元)
市盈率(倍)
投资评级
2016
2017E
2018E
2016
2017E
2018E
300567.CH
精测电子
104.50
85.59
1.20
1.82
2.41
86.7
57.4
43.4
买入
002008.CH
大族激光
43.80
467.37
0.71
1.52
1.68
62.0
28.8
26.1
买入
300097.CH
智云股份
30.60
88.30
0.32
0.84
1.40
94.9
36.2
21.9
未有评级
300545.CH
联得装备
65.68
47.33
0.53
1.32
2.08
123.2
49.7
31.6
未有评级
300410.CH
正业科技
40.25
79.34
0.37
1.22
1.95
108.9
32.9
20.7
未有评级
002816.CH
和科达
31.19
31.19
0.30
0.57
0.70
103.2
55.0
44.4
未有评级
603203.CH
快克股份
40.17
48.04
0.86
1.14
1.46
46.6
35.1
27.5
未有评级
平均
89.4
42.2
30.8
资料来源:万得、中银证券,以2017年10月9日收市价为标准
三、OLED产业化先于量子点、Micro LED
当前主要应用与在研的显示技术包括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技术、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QD-LCD(Quantum Dots-Backlight Unit量子点背光源液晶显示器)技术、QLED(Quantum Dots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s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技术和Micro LED(LED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

其中最主流、应用最广泛的显示技术是传统的TFT-LCD技术,新兴的OLED技术和QD-LCD技术在近两年快速崛起,势头迅猛。同时,QLED技术和Micro LED技术有望实现突破,成为未来的主流显示技术。
图表2. 五种显示技术工艺与产业化进程比较
显示技术
原理
核心工艺
产业化进程
应用领域
OLED
电场作用下有机发光材料会自主发光
背板段工艺:LTPS TFT制程
技术成熟,产业迎来爆发期,全球产线投资迅速增长,产业链逐渐完善
智能手机,车载显示器等小尺寸屏幕
前板段工艺:蒸镀or印刷、封装
模组段工艺:偏贴、邦定、测试
QLED
电刺激下量子点会发出波长与其材料和大小相关的光线
阵列制程喷墨印刷制程模组制程
量子点电致发光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实现产业化还需10年
大尺寸显示器
QD-LCD
光刺激下量子点会发出波长与其材料和大小相关的光线
阵列制程(Array Process)量子点膜封装工艺
量子点光致发光技术应用于QD-BLU-TFT-LCD中,市场逐渐成熟
量子点电视
芯片封装On Chip
侧管封装On edge
光学膜集成On surface(主流)
Micro LED
微缩的LED,无机材料自发光
Micro LED阵列制程Micro LED画素制程薄膜转移Thin film transfer芯片级焊接Chip bonding外延级焊接Wafer bonding
已有部分商业化产品;步入量产至成熟需5-10年
小尺寸可穿戴设备
TFT-LCD
LED背光通过彩色滤光片和具有电光效应的液晶形成图像
阵列制程(Array Process)
产业链成熟,高时代面板产能向中国内陆转移
电视、智能手机、车载显示器
彩膜制程(CF Process)
成盒制程(Cell Process)
模组制程(Module Process)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银证券
五种显示技术各有特色
TFT-LCD各方面技术成熟,综合性能优越,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显示技术。
OLED以其自发光、高对比度和广可视角度著称。
QLED和QD-LCD等量子点相关技术具有色域广和发光效率高等优点。
Micro LED技术则因其超高解析度和能耗低、寿命长等优点获得较高关注。
图表3. 五种显示技术综合性能对比
显示技术
OLED
QLED
QD-LCD
Micro LED
TFT-LCD
发光类型
自发光
自发光
背光板/LED
自发光
背光板/LED
是否有机
有机
无机
无机
无机
无机
效率
中等
比OLED高30%~45%
亮度
高,1500-2000nit
高,室内屏幕亮度1000~2000nit
液晶屏幕亮度只能达到几百nit
对比率
正无穷
1000000:1
较低
正无穷
10000:1
色域
100%/89%
110%
色域覆盖率高达110%
比NTSC标准高近20%
70%
可视角度
较高
中等
可靠度
反应时间
微秒(μs)
毫秒(ms)
奈秒(ns)
毫秒(ms)
运作温度
-30~85摄氏度
-100~120摄氏度
-40~100摄氏度
厚度
薄,小于等于1.5mm
小于等于1.5mm
最薄6.9mm
大于等于2.5mm
寿命
50000h中等
100000h
70000h
100000h
100000h
解析度
600ppi
色彩处理纳米级
色彩处理微米级
1500ppi以上,色彩处理微米级
最高800ppi,色彩处理微米级
能耗
中等
低,液晶的1/10~1/5
低,传统LCD的10%
是否可柔性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银证券
Micro LED:性能优越,未来大有可为
Micro LED是LED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指在一个芯片上集成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阵列。每一个MicroLED就是一个像素,可单独驱动点亮,像素点距离在微米量级,相当于LED显示屏的微缩版本。
Micro LED是一种无需背光源的自发光技术,其优点包括低功耗、高亮度、超高解析度与色彩饱和度、反应速度快、超省电、寿命较长、效率较高等,其功率消耗量约为LCD的10%、OLED的50%。该技术将最先应用于可穿戴设备,产品具备节能、体积小、薄型等优势。
受限于技术研发进度,目前Micro LED仅有部分产品推出,尚未量产。近年来已有包括苹果在内的众多厂商重点布局,制程及相关设备有望在未来3-5年内实现突破,Micro LED是一种性能优越、大有可为的未来显示技术。
图表4. Micro LED与OLED相比更轻薄,寿命更长
资料来源:Isaiah Research
量子点:新型发光材料,不同模式不同应用
量子点是一种无机半导体纳米晶体,通常由锌、镉、硒和硫原子组合而成,其结构由内到外分为核、壳、配体三层。当受到光或电的刺激时,量子点会发光,光的颜色由量子点的组成材料和大小形状决定。通过改变量子点尺寸,可以实现包括红光到蓝光的高峰值纯色光。当量子点直径越大,材料激发的光波长就接近偏红;而当量子点直径越小,材料激发的光波长越小,材料可取得偏蓝的光。在理想状态下,通过控制量子点材料直径的连续变化,可以得到接近自然光的连续光谱效果。
图表5. 量子点材料结构示意图
图表6. 不同尺寸量子点光谱
资料来源:网络资料、中银证券
资料来源:网络资料、中银证券
根据发光方式,量子点材料的发光特性可以分为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分别应用于QD-LCD与QLED。
图表7. QLED
图表8. QD-LCD
资料来源:OFweek显示网、中银证券
资料来源:OFweek显示网、中银证券

QD-LCD:主流量子点发光技术
该技术将量子点薄膜应用于传统液晶屏幕中,以量子点技术来取代蓝光LED光学封装材料中的黄色萤光粉,来增幅色域和亮度。蓝光LED背光源发出的光经过量子点膜转变成红色和绿色,实现全彩显示。QD-LCD技术以其亮度高、色彩转换效率高和色域广等优点实现了色彩艳丽的画面表现,广泛应用于量子点电视中。该技术是对传统LCD显示技术的一种改进,本质仍旧是背光源下的LCD显示技术。
图表9. 量子点电视色彩更艳丽
资料来源:OFweek显示网、中银证券
QLED
基于电致发光特性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利用量子点在电驱动下的自发光作为显示基础,将量子点材料本身作为二极管的发光材料,实现图像显示。其结构与OLED技术非常相似,主要区别在于QLED的发光中心由量子点物质构成。QLED技术具有对比强烈、节能、视角广、色彩饱和度高等优点,产品更加轻薄,是一种十分有发展前景的显示技术。受限于相关材料和工艺研发,目前QLED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图表10. QLED显示屏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QLED For Large-Area Displays: Towards the Dawn of Commercialization》、中银证券
OLED:新一代成熟的显示技术
OLED技术即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其显示原理为自发光,通过施加强电场,在有机发光材料中使电子与空穴复合从而发射光子,通过基色材料形成的RGB像素模块组合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图像显示。
OLED的基本结构由铟锡氧化物(ITO)构成的透明阳极、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L)与电子传输层(ETL)和金属阴极组成。其模块组件包括TFT基板、封装玻璃、驱动集成电路和偏光玻璃。
图表11. OLED结构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OLED技术根据驱动方式分为PMOLED(被动)和OLED(主动),当前OLED更为主流。与TFT-LCD相比,OLED具有自发光、低功耗、色域广、对比度高、响应时间快、产品更轻薄、可柔性显示等优点,但限于制程工艺,当前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等中小尺寸面板,在大尺寸电视面板领域有部分应用。
TFT-LCD:当今最主流最成熟的显示技术
TFT-LCD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电后对液晶施加电场,使液晶分子排列状态发生变化,液晶的电光效应引起液晶屏光学性质改变,背光源发出的光经过液晶层和彩膜后,不同像素显示不同颜色,从而形成图像显示。模块主要包括像素列阵基板、彩膜基板(滤色片)、液晶屏部分、驱动IC和周边组件等。
TFT-LCD在上世纪80年代被成功研发,2000年后迅速普及,取代传统CRT成为21世纪最主流的显示技术。其凭借分辨率高、色彩艳丽、响应时间短、动静态显示效果好等优点,在手机、平板电脑、监视器和彩电等中小尺寸以及大尺寸平板显示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当前TFT-LCD的技术最为成熟,各类显示器生产成本较低。
图表12. TFT-LCD结构
资料来源:和辉光电资料
LTPS与Oxide(IGZO):LCD技术升级
传统TFT-LCD采用a-Si即非晶硅作为沟道层材料,新型IGZO技术与LTPS技术则是对传统a-Si TTF-LCD进行了技术升级。
IGZO技术是氧化物(Oxide)面板技术的一种,将非晶IGZO材料即铟镓锌氧化物用于新一代TFT的沟道层。它具有迁移率高、均一性好、透明、制作工艺简单等优点,光照下稳定性好,可用于柔性显示。IGZO技术程度处于a-Si与LTPS之间,价格成本相对适中,应用在大面积显示器件上优势较为明显。

LTPS技术即低温多晶硅技术,它是非晶硅经过镭射光均匀照射后吸收内部原子发生能级跃迁形变成为多晶结构而形成。相较其他两种技术,LTPS拥有更高的电子迁移率,显示器件分辨率更高、反映速度更快、亮度更高,其最大优势是可以匹配OLED。目前LTPS技术成本较高,适用于分辨率和电子移动速率要求更高的中小尺寸高端LCD面板和OLED面板。
图表13. a-Si IGZO LTPS技术特点比较
TFT技术种类
a-Si
IGZO
LTPS
电子迁移率
~0.5cm^2/Vs
~10cm^2/Vs
~100cm^2/Vs
可靠性
较差
面板像素
面板尺寸
大中小
大中小
中小
良率
资料来源:OFweek显示网
四、OLED需求爆发,未来3年内供不应求
大尺寸面板现状:TFT-LCD为主流,OLED与量子点份额小
以电视面板为例,2016年度全球LCD电视、OLED电视和量子点电视出货量分别为2.19亿台,130万台和300万台,LCD电视份额超过98%。LCD电视面板主流供应商有LGD、三星、京东方、群创、华星光电、友达、夏普等,其出货量合计占全球总出货量90%以上。OLED电视的供应则完全由LGD主导。
图表14. 2016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供应商按出货量排名
资料来源:CINNO Research、中银证券
电视面板大尺寸化, OLED、量子点渗透率提升
伴随消费升级,近两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平均尺寸不断上升,由2015年的41.4英寸上升至2017年上半年的44.7英寸,电视面板大尺寸化趋势明显。
图表15. 2015-2017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平均尺寸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中银证券

OLED屏幕具有纤薄、柔性、可弯曲、色彩丰富、画面清晰等诸多优点,且OLED电视寿命短、易出现残影等问题已经被逐个破解, LGD积极布局大尺寸OLED。量子点电视产品在峰值、亮度、动态对比度和色域等方面具有优势,目前市场表现优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量子点电视将与OLED电视同台竞争,渗透率逐步提高。
全球包括创维、LG、索尼、东芝、松下、康佳、长虹、飞利浦在内的13家电视企业正积极推广OLED电视。IHS数据显示,全球2016~2019年OLED电视可预计出货量增长率在70%以上,出货额年增长率在40%以上。随着广州新的G8.5代OLED产线量产,OLED电视将加速渗透。预计到2022年,全球OLED电视面板的规模将达到750万台,渗透率提升至3%。
图表16. 2016~2022全球OLED电视面板出货量走势
资料来源:群智咨询、中银证券
量子点电视在欧美市场热销,随着三星、TCL、海信等量子点电视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多方联动,亚洲市场正进一步扩张。2016年量子点电视全球销量为300万台,2017年将突破600万台,也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图表17. 2015-2018年各区域量子点电视出货量预测
资料来源:IHS DisplaySearch电视设计和特性季度研究报告、中银证券

小尺寸面板现状:TFT-LCD仍有优势,OLED份额可观
小尺寸面板市场竞争激烈,TFT-LCD目前仍旧保佑一定优势,OLED、LTPS和IGZO等新技术市场份额十分可观。根据CINNO数据,2016年全球手机面板出货达29.3亿片,包含3.73亿片OLED面板和6.1亿LTPS/IGZOTFT-LCD单元,其余为a-Si TFT-LCD单元。
图表18. 2016全球手机面板显示技术市场结构
资料来源:CINNO Research、中银证券
2017年起,OLED成手机厂商争夺的稀缺资源
在中小尺寸面板领域,2016年LTPS面板产能达980万平方米,OLED产能达到590万平方米,两者比例为1.66:1。预计到2019年LTPS面板与OLED产能将分别达到1,570万、1,440万平方米,两者比例为1.09:1,OLED占比显著提升。据此估算2016-2019年OLED产能复合增速达到35%。
图表19. 2015-2019年中小尺寸OLED和LTPS面板产能
资料来源:WitsView、中银证券
未来中小尺寸OLED应用占比的提高主要源自OLED手机屏需求的快速上升。今年苹果确认新版iPhone X采用OLED屏幕,将大大加速OLED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普及速度。据IHS预测,到2018年,OLED技术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将达29.7%。2020年OLED有望在智能手机显示技术中占领先地位。
图表20. 2014-2023不同技术智能手机出货量比例变化
资料来源:IHS Market、中银证券
OLED正成为各家手机厂商争夺的稀缺资源。我们对iPhone X的销售预期仍偏乐观。目前以苹果iPhone X以及三星Galaxy S8等为主的手机型号,垄断了全球仅有的三星量产OLED显示屏,国内手机厂商陷入一场OLED资源争夺战中,根据全球OLED的产能释放周期,我们预计到2020年之前,OLED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图表21. 各家手机厂商争抢三星的OLED供应
资料来源:中银证券
综合需求:TFT-LCD持续增长,OLED爆发增长
一方面,随着各类平板显示设备的发展和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迅速升温,主流应用TFT-LCD面板的需求在未来3-5年内仍将继续增长。另一方面超高世代的TFT-LCD面板具有更高的切割效益,液晶电视面板大尺寸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带动对高世代TFT-LCD面板的需求。
据Display Search统计,2014年全球TFT-LCD需求已达到1.53亿平方米,预计2018年全球需求将近2亿平方米,需求持续增长,增速逐步下滑。
图表22. 全球TFT-LCD面板需求持续增长
资料来源:Display Search、中银证券
2017年,在苹果iPhone X选用OLED面板带动下,高端智能手机加速向OLED技术转移,加上LGD在内的各大电视厂家计划推广OLED电视,OLED面板需求预计将迅速增长。同时,iPhone新款机型面板中约有半数将采用柔性OLED面板,预估将大幅带动整体柔性OLED手机面板的出货规模。
五、面板产业转移明显,大陆OLED产能高增长
中国大陆面板产能将成全球第一
目前全球面板生产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个国家,以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为主,三者占据90%以上产能。据WitsView统计2016年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面板产能占比分别为28%、28%、36%。
近年来国内以高世代TFT-LCD面板与OLED面板为代表的生产线建设进入高峰。据我们统计,目前国内已公告建设尚未投产的面板生产线共17条,计划投建生产线1条,总投资达到5,667亿,合计设计产能128.3万片/月,约合年产9,616.7万平方米。伴随在建产线逐步投产,国内面板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图表23. 国内在建尚未投产/计划建设的面板生产线
厂商
代际
面板类型
产地
投资额
投资时间
投产时间
设计月产能(万片/月)
设计年产能(万平方米)
惠科
G8.5
TFT-LCD
重庆巴南
120
2014
一期2017投产,二期2017H2启动建设
6
396.0
京东方
G10.5
TFT-LCD
合肥
400
2015
2017Q4
9
1,070.0
中国电子/中电熊猫
G8.6
TFT-LCD
成都
280
2015
2018.7
7.5-10
630.0
中国电子/中电熊猫
G8.6
IGZO TFT-LCD
陕西咸阳
280
2015
2017Q3
6
432.0
鸿海/夏普(贵超光电)
G6
LTPS
贵州贵阳
300
2015
2017Q4
4
133.2
鸿海/夏普
G6
LTPS
郑州
280
2015
2018
6
199.8
京东方
G6
OLED(柔性)
四川绵阳
465
2016.10
2019Q3
4.8
159.8
信利
G5
TFT-LCD
汕尾
39.7
2016
2017Q4
5
82.5
华星光电
G11
TFT-LCD及OLED新型显示器件
深圳
538
2016
2019.3
14
1,664.5
柔宇科技
G6(5.5)
柔性显示屏
深圳
100
2016
2017Q4
3w,显示模组产能:5000万片/年
70.2
国显光电/维信诺
G6
OLED
河北廊坊(固安云谷)
262
2016
2018Q1
3
99.9
和辉光电
G6
LTPS OLED
上海
272.78
2016
2019.1
3
99.9
京东方
G10.5
TFT-LCD
武汉
460
2017
2019Q4
12
1,426.7
惠科
G11
晶体薄膜液晶显示器及整机
未定
400
2017(计划投资)
9
1,070.0
信利
G6
G5 TFT-LCD以及G6OLED
四川眉山
404
2017
2019Q4
14
466.2
华星光电
G6
LTPS OLED
武汉
350
2017.3
2019Q2
4.5
149.9
SDP(富士康&夏普)
G10.5
TFT-LCD
广州
610
2017
2019Q1
9
1,070.0
LGD
G8.5
OLED面板
广州
106
2017
2020
6
396.0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银证券
*投资时间以宣告合同为准,一般开工时间在此之后3个月内
WitsView预计中国面板产能将于2017年超过台湾,2018年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到2020年全球面板产能40%将集中于中国大陆,超过中国台湾的23%与韩国的31%,产业呈现显著的向中国大陆的转移趋势。
图表24. 2013-2020全球面板区域产能占比走势图
资料来源:WitsView、中银证券
OLED面板产能高速增长
全球OLED面板产能将在未来三年高速增长,扩张主要来自韩国、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韩国面板巨头三星与LGD在OLED领域有多年生产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优势,在未来三年内仍将占据全球主要的产能。其中三星仍主要在小尺寸面板领域发力,LGD除继续保持其在大尺寸OLED面板的领先优势,还将进入小尺寸面板生产,与三星争夺苹果订单。
中国大陆目前有13条已经投产、在建或规划中的OLED产线(包括柔宇科技柔性面板产线),相关面板产能也将在未来三年内逐步释放。
图表25. 全球OLED生产线情况
厂商
世代
面板类型
产地
投资金额(亿元)
投资时间
点亮时间
产能(万片/月)
已投产
天马
G4.5
OLED中试线
上海
4.92
2010.8
1k
京东方
G5.5
LTPS OLED
内蒙古鄂尔多斯
220
2011.8
2013.11
5.4
国显光电/维信诺
G5.5
OLED
昆山
150
2012.11
一期4k/月
和辉光电
G4.5
LTPS OLED
上海
59.5
2012
2
京东方
G6
柔性LTPS OLED
成都
220
2014.10
京东方
G6
柔性LTPS OLED
成都
245
2016.3
2017.5
4.8(一期,二期各24k片/月)
天马
G5.5
OLED
上海
15.5
2014
1.5
天马
G6
LTPS OLED
武汉
120
2014
2017.4
3
三星
G6
OLED
L7 汤井
6
三星
G4.5
刚性OLED
A1 天安
4
三星
G5.5
刚性OLED/柔性OLED
A2 汤井
11.8
三星
G6
柔性OLED
A3 牙山
9~12
LGD
G4.5
刚性OLED/柔性OLED
E2龟尾
1.4
LGD
G6
柔性OLED
E6 坡州
1.5
LGD
G8.5
OLED电视面板
E4
2.6
LGD
G8
刚性OLED
P9
4~8.5
友达
G4.5
OLED
新加坡
1.5
友达
G3.5
OLED
桃园
0.8
JDI
G4.5
OLED试验线
日本石川
0.4
在建
京东方
G6
OLED(柔性)
四川绵阳
465
2016.10
2019Q3
4.8
柔宇科技
G6(5.5)
柔性显示屏
深圳
100
2016
2017Q4
3w,显示模组产能:5000万片/年
国显光电/维信诺
G6
OLED
河北廊坊(固安云谷)
262
2016
2018Q1
3
和辉光电
G6
LTPS OLED
上海
272.78
2016
2019.1
3
华星光电
G6
LTPS OLED
武汉
350
2017.3
2019Q2
4.5
LGD
G6
柔性OLED
E5,韩国庆尚北道龟伟工厂
0.6~0.75
JDI
G6
OLED
白山
0.3
JDI
G6
OLED
茂源
鸿海/夏普
G4.5
OLED试验线
高雄
2017
4
鸿海/夏普
G6
OLED
高雄
2018
3
鸿海/夏普
G6
OLED
高雄
2019
5
计划建设
三星
G6
柔性OLED
韩国A4
70亿美元(约467亿人民币)
2017
9
三星
G6
柔性OLED
韩国A5
210亿美元(约1401亿人民币)
未来三年
18-27
LGD
G10.5
刚性OLED/柔性OLED
P10 坡州
1.8万亿韩元(约合106亿人民币)
2017
3
LGD
G6
塑料底板的柔性OLED面板
P6坡州
5万亿韩元(约合295亿人民币)
2017
3
富士康
TFT-LCD
美国
100亿美元(约667亿人民币)
未来三年内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银证券

根据我们对全球产线的统计,预计至2020全球OLED年产能达到4,582万平方米,2017-2020年复合增长高达57%。其中中国大陆OLED年产能到2020年将达到665万平方米,占全球产能14.5%。
图表26. 2017-2020全球OLED区域产能变化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银证券
* *此处数据包含17-20年的爬坡以及扩产情况导致的产能变化,以实际产能为准,非设计产能。

六、FPD设备行业即将步入需求高峰
国内面板投资进入高峰期
TFT-LCD产业向中国转移叠加OLED产能爆发增长,国内面板投资进入高峰。以年度为考量,自2015年开始国内宣布建设的面板项目投资额快速攀升,并始终维持高位。截至今日,2015、2016、2017年各年公告建设的项目投资总额分别为1,960、1,922、2,330亿元,投产时间集中于2017-2020年。
图表27. 中国大陆历年公告建设的面板项目投资总额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银证券
*同时包含LCD与OLED的项目建设初期以LCD为主,计入LCD部分
在建/规划产线未来设备需求2,447.8亿元
一条面板产线的建设周期一般在18-24个月不等,前8-12个月为土建时期,厂房封顶后设备搬入及调试需3-6个月,面板点亮后投产,需经历6-10个月的爬坡时期,才能实现产能达产。一般而言,设备订单在项目的前期切入,通常距离项目点亮投产约9个月。
图表28. 面板建设周期时间线
资料来源:中银证券

按照项目预计投产时间倒推9个月为设备招标时间估算,目前国内在建/规划的18条产线中有10条产线将陆续进入设备招标,对应投资总额3,765.78亿。以月产6万片、5-mask生产线为例,生产线总投资约20亿美元,设备投资约13亿美元,占总投资的65%。按照65%的设备投资占比估算,10条产线未来设备需求高达2,447.8亿元。
2018年起设备需求爆发
新增产线方面:仍以产线点亮投产前9个月开始设备招标进行估测,我们预计国内在建/规划面板项目的设备订单于2017年3、4季度开始显现,并将在2018年2季度-2019年1季度呈现爆发。预计2017年3、4季度单季度设备订单约182亿,而到2018年2、3季度单季度设备订单均将超过570亿。
图表29. 2017Q3-2019Q4国内面板项目设备订单预测
资料来源:中银证券
*设备订单切入时间距离投产9个月
在当前已投产产线中也体现一定的设备需求。一般设备的使用周期在5年左右,2012年以前的设备都需要进行更新,同时,自动化设备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替换现有的半自动化和手动设备,部分LCD产线有转移技术至OLED产线的计划,带来设备更新需求。
当前中国大陆实现量产以及正在爬坡的产线33条,其中 OLED产线8条。以5年更新期测算,自2018年起需要更新的产能数量呈现爆发,并在2018-2021年维持高位,每年需更新的产能平均达到46.6万片/月。
图表30. 2017-2021年需进行更新的产能统计
资料来源:中银证券

七、前中段制程进口替代市场空间千亿级别
TFT-LCD与OLED生产工艺均可分为前段Array、中段Cell与后段Module三部分。其中Array、Cell、Module三个制程的设备投入占比约为7:2.5:0.5,2447.8亿的设备需求对应三个制程的设备分别为1,713亿、622亿、122亿。
在前段Array制程上,由于OLED采用LTPS TFT背板,相较于传统a-Si TFT LCD的Array制程,添加了激光结晶设备和离子掺杂机。
TFT-LCD与OLED在工艺流程上最大的差异在于Cell制程。TFT-LCD的Cell制程设备涉及PI涂覆/固化设备、定向摩擦设备、灌注液晶/封口设备、基板对位压合机等一系列传统液晶面板制作设备,OLED由于采用有机材料制作自发光的RGB画素,在工艺流程上有所改进,引入了蒸镀设备、喷墨打印设备以及封装机等设备。
两者的Module制程设备基本相同。
图表31. TFT-LCD与OLED制程设备对比
制程
TFT-LCD
OLED
Array
清洗设备
曝光烘炉
清洗设备
蚀刻设备
沉积设备
显影机
沉积设备
·干法蚀刻机
·溅射镀膜机
坚膜炉
·溅射镀膜机
·湿法蚀刻机
·PECVD机
蚀刻设备
·PECVD机
光学检测机
涂胶机
·干法蚀刻机
退火机
剥离设备
前烘炉
·湿法蚀刻机
涂胶机
结晶设备
光学检测机
曝光设备
·激光退火结晶炉
剥离机
显影设备
·金属诱导结晶炉
离子掺杂机
Cell
清洗设备
灌注液晶/封口设备
清洗设备
封装机
PI涂覆/固化设备
喷衬垫粉设备
金属掩模板张紧机
·玻璃封装
定向摩擦设备
基板对位压合机
金属掩模板
·金属板封装
印刷或点涂封框胶设备
贴偏光板设备
蒸镀设备
·薄膜封装
检查设备
喷墨打印设备
检测设备
贴偏光板设备
Module
TAB-IC/OLB设备
贴合设备
TAB-IC/OLB设备
贴合设备
PCB连接设备
检测设备
PCB连接设备
检测设备
资料来源:OLEDIndustry,中银证券
前段制程:TFT核心设备国外大幅领先
前段Array制程为TFT背板制程,核心设备包括沉积设备、曝光设备、显影、蚀刻设备,主要供应商为ULVAC、东京电子、AKT(应用材料子公司)等日本和美国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目前国内相关设备技术较落后,无法切入目前的面板生产线,Array制程设备基本由美日韩企业所垄断。
图表32. TFT-LCD前段Array制程
图表33. OLED前段Array制程
资料来源:友达光电、和辉光电、中银证券
资料来源:友达光电、和辉光电、中银证券

图表34. 前段制程主要设备与供应商
设备
主要供应商
清洗设备
日本: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STI, Kaijo, DNS Electronics, Shibaura Mechatronics;韩国:DMS, KC Tech, SEMES;
PECVD机
日本:ULVAC, Tokyo Electron, Wonik IPS;韩国:Jusung Engineering, SFA Engineering;美国:AKT, AMAT;
溅射镀膜机
日本:ULVAC,Tokyo Electron,Canon Anelva;韩国:Avaco, SFA, Iruja;美国:AKT, AMAT;
涂胶机
日本:Tokyo Electron, Tokyo Ohka Kogyo, Toray Engineering, DNS Electronics;韩国:DMS,KC Tech, Semes;Canon, Nikkon
曝光设备
日本:Canon, Nikon;DNS, Kashiyama, KC Tech
显影设备
日本:Tokyo Electron, DNS Electronics,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STI, Shibaura Mechatronics;韩国:DMS,KC Tech, Semes;ENF Tech, Nepes
干法蚀刻机
日本:ULVAC,Tokyo Electron,DNS Electronics;韩国:Wonik IPS,LIG ADP;ICD, Invenia, TEL,Wonik,IPS
湿法蚀刻机
日本: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STI, Kaijo, DNS Electronics, Shibaura Mechatronics;韩国:DMS,KC Tech, SEMES, SFA;
检测设备
takano、东京cathode、三井、McScience
剥离设备
Dongjin Semichem/ENF Tech
退火机
Terasemicon, Viatron
激光退火结晶炉
日本:Japan Steel Works;韩国:AP Systems,Dukin;
金属诱导结晶炉
韩国:Tera Semicon;
离子掺杂机
Nissin/Ulvac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银证券
ULVAC爱发科:Array与CF制程设备供应商
ULVAC是日本的真空技术先驱,在半导体制造及平板显示器制造方面,以真空技术为基础开发了许多重要的先进设备。公司的平板显示器制造设备包括溅射镀膜设备、蒸镀设备、CVD设备、蚀刻设备和离子掺杂机,可用于LCD和OLED的TFT面板制造以及OLED有机发光层沉积。公司SMD系列最新的SMD-3400溅射镀膜机可以完成10.5代的基板制作工艺。
ULVAC在LCD平板电视制造设备市场份额占据全球第一,其溅射镀膜设备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80%。2016年ULVAC总销售额为1,924亿日元,其中FPD和PV相关生产设备净销售额达828亿日元,占总净销售额的43%。中国市场的净销售额占全世界净销售额的24%,是ULVAC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日本的43%。
图表35. ULVAC主要面板制造设备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中银证券
AKT应用材料子公司:检测、沉积、柔性面板多技术设备供应商
美国应用材料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设备企业,产品技术涉及Array检测、CVD、PVD以及柔性基板技术,产品应用涵盖了a-Si、LTPS、Oxide、OLED以及薄膜封装等多个领域。其下属子公司AKT占平板显示器市场份额超过80%,是全球PECVD生产领域的领头羊。应用材料公司FPD制造设备相关业务2016年新增订单21.6亿美元,下游需求旺盛,净销售额12亿美元,其中中国区域的净销售额达4.5亿美元,占比37%,仅次于韩国的4.9亿美元。
图表36. 应用材料面板制造设备信息
资料来源:应用材料2016年报、中银证券
TEL东京电子:镀膜、蚀刻、显影多种设备供应商
东京电子为全球第三大半导体设备生产商,其FPD生产设备包括溅射镀膜机、显影机、等离子蚀刻系统、喷墨印刷系统(用于大尺寸OLED面板生产)。2016年,东京电子全球FPD制造设备净销售额达4亿美元,在中国的净销售额约2亿美元。
图表37. 东京电子FPD制造设备
资料来源:东京电子2016年报、中银证券
Nikon尼康、Canon佳能:
尼康与佳能几乎占据了所有FPD生产所需的曝光设备,两者的市场份额各占50%,2016年尼康公司的半导体及FPD曝光设备相关销售额达146亿元。
图表38. 佳能曝光设备
资料来源:佳能2016年报、中银证券
中段制程:日韩垄断OLED核心设备,国产检测异军突起
在中段Cell制程中,TFT-LCD与OLED的制程差异较大,前者重要设备如液晶灌注、对位压合设备以及后者的蒸镀设备、喷墨印刷设备、封装设备目前仍由海外企业垄断;检测设备国产品牌异军突起,精测电子快速切入国内产线。
图表39. TFT-LCD中段Cell制程
图表40. OLED中段Cell制程
资料来源:友达光电、和辉光电、中银证券
资料来源:友达光电、和辉光电、中银证券
图表41. 中段制程主要设备与供应商
设备
主要供应商
清洗设备
airahdo、evatech、kaijo、芝浦、岛田理化、日立
贴偏光板设备
ites、中央理研、murakami、medeeku
检测设备
astrodesign、石井、kosumo、东京电子、McScience、精测电子
PI涂覆/固化设备
nakan、日本写真印刷
定向摩擦设备
常阳工学、河口湖精密
印刷或点涂封框胶设备
河口湖精密、日立、musashi、newlong
灌注液晶/封口设备
anelva、ayumi、河口湖精密、共荣制御、协真、岛津、神港精机
喷衬垫粉设备
日清、esui
基板对位压合机
日立、信越、常阳工学
蒸镀设备
日本:ULVAC,Hitachi High-Technologies,Tokki(Canon);韩国:SNU,SFA,LIG ADP,Avaco,Wonik IPS,Sunic System(Dong A Eltek),Jusung Engineering;
喷墨打印设备
MicroFab、Ulvac、精工爱普生
封装机
日本:ULVAC,Hitachi High-Technologies,Tokki(Canon);韩国:SNU,SFA,LIG ADP,Avaco,Wonik IPS,Sunic System(Dong A Eltek),Jusung Engineering,AP Systems;
玻璃封装设备
AP System, Avaco, Jusung Eng
金属板封装设备
AP System
薄膜封装设备
AMAT, Invenia, Jusung Eng, Kateeva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银证券
蒸镀设备被垄断,全球紧缺
当前OLED有机层制备方法主要采用蒸镀工艺,其核心设备为蒸镀机。蒸镀环节对有机物镀膜的纯净、形状排列均匀要求极高,其对位精度与后续封装的气密性有相当高的技术壁垒,是制约面板良率的关键步骤。日本Canon Tokki几乎独占全球的蒸镀设备,年产能在10台以内,每套系统售价1.1亿美元,2017年仅有的7台蒸镀设备,三星订走了5台,LGD与京东方分别拿到1台。当前国内在建及规划中的OLED产线5条,2018、2019、2020将分别投产1条、3条、1条,其中一条采用印刷制程。按照每台蒸镀机月产能15,000片计,2018年、2019年将分别需要2台和8台蒸镀设备,但三星每年几乎预定走Canon Tokki一半以上的产能,中国面板厂商要与LGD以及台湾其他面板厂争抢蒸镀设备。缺货情况下国内面板商或采用韩国企业的蒸镀设备进行生产。
图表42. Canon Tokki蒸镀设备
资料来源:Canon Tokki、中银证券
OLED封装工艺较多,未来将和蒸镀/印刷结合成一体化设备。
由于OLED材料对水分和氧气及其敏感,封装的精密程度直接影响了OLED面板的寿命。当前的封装工艺主要有玻璃封装、金属板封装和薄膜封装。全球范围内生产封装设备的主要是ULVAC、Canon Tokki、SNU、Sunic、周星工程等日韩设备公司。Canon Tokki拥有蒸镀封装一体机,引领OLED面板设备发展,未来封装设备将会和蒸镀/印刷结合成一体化设备。

国产检测设备异军突起,切入国内产线
中段制程的检测主要是利用电学原理对面板进行各种检测,如亮点检测系统、配向检测系统等。另外,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自动光学检测设备(AOI)具有精度高、速度快、无接触的优点,克服了人工检测的弊端,能够应用在Cell贴合、对位贴合等环节,用于精确快速对准定位。
过去中段检测设备基本由astrodesign、石井、kosumo、东京电子、McScience供货,随着国内技术的快速提升,现已有国内公司精测电子进入该领域。精测电子主营产品包括模组检测系统、面板检测系统、OLED检测系统、AOI光学检测系统、Touch Panel检测系统和平板显示自动化设备。
公司在Module制程的检测系统市场中相比国外产品已有较大优势,2016年在华星光电、中电熊猫的模组检测设备覆盖率为100%,京东方为60%,并成功实现Cell制程产品规模销售和Array制程产品的开发与部分销售。
后段制程:国产邦定贴合设备初具竞争力
Module制程将封装完毕的面板切割成实际产品大小,再进行偏光片贴附、控制线路与芯片贴合等各项工艺,并进行老化测试以及产品包装,主要涉及TAB-IC/OLB设备、PCB设备、贴合设备、检测设备。
图表43. TFT-LCD中段Module制程
图表44. OLED中段Module制程
资料来源:友达光电、和辉光电、中银证券
资料来源:友达光电、和辉光电、中银证券
由于模组段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目前国内已有部分设备厂商切入模组段制程。凭借着与国际标准接近的设备水平和较低的价格,同时拥有较快的反应速度和良好的服务,国内设备厂商近年来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目前模组段设备国产化为20%-30%。切入模组段的设备厂商主要有鑫三力(智云股份)、联得装备、深科达、集银科技、精测电子等。
图表45. 后段制程主要设备与供应商
设备
供应商
TAB-IC/OLB设备
Calvary Automation、大桥、大崎、新川、日立、misuzu
PCB连接设备
Calvary Automation、Kosumo minato
贴合设备
智云股份、联德装备、Sun Tec
检测设备
精测电子、4JET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银证券

联得装备
联得装备是我国模组组装设备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主要产品为平板显示模组组装设备,包括清洗机、偏光片贴附机、ACF 粘贴机、FOG 邦定机、COG 邦定机、PCB 组装机、背光叠片机、背光-模组组装机等,可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器件中模组以及触摸屏等相关的模组组装生产过程中。客户覆盖富士康、欧菲光、信利国际、京东方、深天马、蓝思科技、超声电子、南玻、长信科技、胜利精密、宇顺 电子、华为、苹果等众多知名厂商。

集银科技
集银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液晶模组自动化组装及检测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合作的客户包括欧姆龙、JDI、夏普、天马等国内外众多知名厂商。集银科技是国内最具实力之一的液晶模组自动化生产设备专业制造商,其液晶模组设备系列包含全自动高精度贴偏机、LCD端子清洗机、COG全自动邦定机、FOG全自动邦定机、全自动贴合机、全自动组装机等高度自动化设备。
集银科技已于2015年9月被正业科技收购成为其子公司,承诺2015年、2016年、2017年实现的除非归母净利润不低于3,600万元、4,680万元、6,084万元。

鑫三力(智云股份)
鑫三力为智云股份子公司,是一家3C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产品具备国际技术水平,通过国际一流企业认证。主要产品有全自动COG及全自动FOG等高精度邦定类设备、全自动分胶机、精密点胶机、粒子检测机、全自动端子清洗机、ACF贴附机等。客户为境内外主要面板厂和模组厂,包括TPK、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信利、合力泰、TCL等等,产品已经覆盖苹果、华为、OPPO、VIVO、三星等一线品牌在国内的主要供应商。鑫三力深度布局OLED设备、柔性屏设备、3D贴合设备、AOI检测设备,具备供货能力。
图表46.后段制程主要国产设备供应商
国产设备商
主要产品
主要客户
2016年
收入(亿元)
净利润(万元)
毛利率(%)
净利率(%)
鑫三力(智云股份)
全自动COG及全自动FOG等高精度邦定类设备、全自动分胶机、精密点胶机、粒子检测机、全自动端子清洗机、ACF贴附机等
TPK、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信利、合力泰、TCL等
3.13
8,246
51.76
26.35
联得装备
平板显示模组组装设备,包括清洗机、偏光片贴附机、ACF 粘贴机、FOG 邦定机、COG 邦定机、PCB 组装机、背光叠片机、背光-模组组装机等
富士康、欧菲光、 信利国际、京东方、深天马、蓝思科技、超声电子、南玻、长信科技、胜利精密、宇顺 电子、华为、苹果等
2.56
3,843
29.91
15.01
集银科技(正业科技)
全自动高精度贴偏机、LCD端子清洗机、COG全自动邦定机、FOG全自动邦定机、全自动贴合机、全自动组装机等高度自动化设备
欧姆龙、JDI、夏普、天马等
2.03
5,396
49.72
26.58
精测电子
模组检测系统、面板检测系统、OLED检测系统、AOI光学检测系统、Touch Panel检测系统和平板显示自动化设备
华星光电、中电熊猫、京东方等
5.24
9,868
54.09
18.83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银证券
八、重点公司推荐精测电子、大族激光
精测电子: Array/Cell制程设备的进口替代先锋
1. Macro机开始放量,公司已进入Array和Cell制程。从生产制程来看,公司产品已覆盖Module制程的检测系统,并成功实现Cell制程产品的规模销售,Array制程的产品亦已完成开发,部分产品实现了销售,成为行业内少数几家能够提供平板显示三大制程检测系统的企业。

2. 获得苹果供应商资格,奠定行业地位。公司虽然以前主要在Module制程销售产品,且以国内TFT-LCD的检测为主,但模组制程的市占率较高,已有一定的市场地位,此次正式纳入苹果的供应商体系,为今后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客户奠定基础。

3. OLED业务规模如期反弹。公司2015年做了3,600万元的OLED检测系统业务,主要来自和辉光电第一期OLED产线建设,之后2016年几乎没有兑现收入,今年上半年再度实现OLED业务收入2,100万元,我们猜测主要是来自京东方成都的OLED产线需求。据国内OLED产线的规划,以及精测电子在国内OLED已有的先发优势,我们预计OLED业务板块将延续高增长态势。

4. 3季度业绩大幅超预期,全年业绩有望大幅上调。公司预告1-3季度净利润1.05-1.20亿元同比增长100%以上,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0.53-0.68亿元,同比增长156%-229%。我们原来预计公司全年业绩在1.4-1.5亿元,从3季度业绩超预期看,再考虑4季度是订单交付高峰,全年业绩存在上调空间。

5. 公司深耕京东方产业链,并从模组制程做到了Array和Cell制程,从逻辑上对比A股其他面板设备上市公司,精测电子是基本面和成长逻辑最通顺的个股,就如同我们推荐锂电设备先导智能一样。公司近期已经做完了股权激励,第三季度起业绩反转,全年业绩预期将超1.5亿元,继续强烈推荐精测电子。
大族激光:OLED激光设备需求弹性大
1. 面板产业持续布局,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公司在LED/LCD面板产业中针对LED 晶圆、蓝宝石、玻璃等脆性材料切割领域基本实现进口替代。2016年晶圆划片系统集成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2亿元,同比增长114%,市场占有率达90%;LCD业务实现收入约1亿元,京东方、华星光电都是公司主要大客户户。

2. OLED产线对于激光设备的增量需求弹性大,公司正在大力拓展。OLED产业中需求的激光设备包括:准分子退火ELA/剥离LLO、柔性切割、检测及修复、打标、窄边框加工等激光设备。这些设备未来需求激增,公司目前针对这些设备均有研发和布局,多数处于测试阶段,其中检测修复设备已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预计18年会逐步放量,为公司18-20年增长的主动力之一。

3.消费电子的发展趋势,有望带动公司的激光切割设备爆发式增长。苹果iPhone X 和小米MIX2的相继发布,两款旗舰机的共同点为均采用了18:9的OLED全面屏,同时也开启了异形屏时代。采用传统的机械切割设备对异形OLED屏的切割效率极低,甚至无法完成。对应的激光切割设备应运而生,需求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

4. 公司募集资金主要投向面板产业方向,看好未来面板市场的开拓。公司募集资金7.98 亿元投入到“脆性材料及面板显示装备产业化项目”,项目总投资额9.49 亿元,预计达产后形成年产玻璃等脆性材料加工等系列产品与设备1,010 台,实现年销售收入15.3 亿元,净利润2.3 亿元,投资净利润率24.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