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靖难之役:朱棣何时决定直捣南京

 宛平2008 2017-11-01

靖难之役的前三年,尽管朱棣取得了不少胜利,但从整个形势而言还是不乐观,“靖难兵起三年,屡战多胜,冲突千里,罕能御之。然所过城邑往往坚守不下,间克之,兵去,即杀主帅,复为朝廷。及壬午(建文四年),所据者北平、永平、保定三郡而已。”也就是说在这场叔侄之争中,朱棣虽然没少打胜仗,但并没能真正占领多少城池,只有北平、永平和保定三个地方而已,这对燕军来说绝非是个好事。

战争形势的胶着对朱棣是极为不利的。建文帝以天子之尊、天下之力对抗流窜一隅的“逆贼”,时日延宕,必胜无疑,这对于野心勃勃的朱棣来说,无疑是一个梦靥。朱棣必须求变,求变就是求胜。这时,造反者朱棣身上潜在的赌徒脾性爆发了。

早在建文三年七月,朱棣曾率兵进攻河南彰德,彰德的朝廷守将赵清率领官兵坚决予以抵抗,并对朱棣说:“殿下至京城(南京)日,但以二指许贴召臣,臣不敢不至,今未敢也。”朱棣是极端聪明之人,赵清的话使他顿悟到自己的战略路线可能错了,兵锋所至并不是一城一地的争夺,这样的争夺费时费力,因“旋得旋失”也毫无意义。必须攻占京师南京,这样才能号令天下。

也是朱棣“福星高照”,就在他试图纠错改变时,京师南京明皇宫里一些宦官趁着“靖难”战争混乱之际,纷纷逃往北方,投奔燕王,他们带来了好多建文朝廷的内部消息和机密,并告诉朱棣:如今朝廷重兵在外,京师南京十分空隙,“宜乘间疾进”。

这时,燕王谋臣道衍和尚姚广孝在综合了各方面的情况后也敦促朱棣“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道衍和尚告诫燕王朱棣不必去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去争个高低,应当迅速南下,京师南京军事势力单薄,正是进攻的时候,千万不能坐失良机。

宦官的“诱惑”加上军事姚广孝的敦促,更使朱棣想起彰德守将赵清的“提醒”,最终坚定了他迅速南下的决心:“频年用兵,何时已乎?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

靖难战争打到了第三年年底,朱棣为首的起兵造反军事集团终于完全意识到:在普通臣民心中,京师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所在地,甚至有时候是皇权的代名词,因此,京师是国家之根本重地和中心,在老皇帝的皇位继承人中谁要是占领了京师,谁就控制了国家的根本,就能号令天下。对此,明代人高岱就曾这样说过:“四方人心多所观望,惟视金陵成败为向背耳。若复攻城略地,广土众民,必待四方之服而后徐议根本之计,则稽延岁月,师老时变,非所谓批虚扼吭之兵也。盖其所急在京师,而不在四方。”

正因为具有这样的认知,朱棣从建文三年年尾起就全面调整他的造反夺天下的进攻策略,不再为争夺几个地方而与朝廷军队打消耗战,拖延岁月,而是快速南下,直趋建文朝廷的心脏——南京。由此,建文三年十二月成为朱棣与建文帝的皇位争夺战争的分水岭。

从建文三年十二月初新一轮出征开始,燕军就呈现摧枯拉朽之势。他们出了北平城后,迅速进军蠡县,不久又移营汊河,朱棣命令部将李远的轻骑为前哨,带领燕军浩浩荡荡地杀奔南方。

朱棣燕军出北平城没多久,南京明皇宫里的建文帝就接到了来自北方的军事急报,他马上召集近臣商量应对措施。大家认为,从北平到南京最近的路程应该是取道山东的德州和济南一线,朱棣此次出兵南下,很可能跟以前一样,还走这条路线,为防止朱棣故技重施,文臣们向建文帝建议,速派大军前去增援拦截。建文帝接受近臣们的建议,新年(建文四年)元旦刚过就“命魏国公徐辉祖率京军往援山东(德州)”,力图钳制朱棣燕军南下。

可令建文君臣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次朱棣南下吸取了以前的经验教训,不打德州、济南一线走,而是取道于山东与河南交界的官军非重点防御地带。这一进攻策略的智慧性变化迅速给朱棣燕军带来了新年的开门红。建文四年正月初一,燕军前哨李远率领800人在藁城附近的滹沱河畔,巧破北伐大将军盛庸派遣前来阻截的官军10000余人,为朱棣赢得了新年的首次大捷;正月初五,朱棣手下的猛将朱能在衡水大败了朝廷北伐偏师将领平安派出的拦截队伍,斩敌700余级,获马500余匹,连官军将领贾荣都被燕军俘获。

朱棣趁着这个机会带了燕军主力迅速南下,正月十二日他们从馆陶渡过漳水,不久就来到山东境内,在东昌和德州西边进兵,接连攻破了东阿、东平、汶上等县,很快就抵达了江苏沛县并下之,直薄军事重镇徐州,让徐辉祖在德州白等了一场。

不久,燕军又南下到了宿州,随后到了蒙城,涡河。紧接着,由扬州开始渡淮河,取镇江。六月十三日,朱棣就下达了挺近京师南京的命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