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经典系列之《千字文》第60集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MAY的学习簿 2017-11-01

品读《千字文》-第60集 来自四维通慧 07:58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从这一讲开始进入《千字文》的第四部分。


这部分是《千字文》的最后一章,内容既自成体系,独立完整,同时也是前三部分内容的推进。整篇《千字文》在此部分达到高潮。

 

从文字数量上看,这一章是文字最多的一部分,描述了温馨的人情关系和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默默奉献且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们。读来不禁使人对“结庐在人境”的人间生活憧憬之至,同时珍惜人生、热爱生活之心油然生起,对现代人喧嚣的心性有很强的抚慰与镇定作用。

  

首先说明治国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立国,直至今天中国还是农本国家,农民问题、农业议题仍然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不客观地认识这一点,盲目乐观,以为我们可以用工商手段来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就大错而特错了。

 

前文已经说过,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从昆仑山下的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将挟带下来的黄土覆盖了华北几个省的地区,形成了冲积性平原。黄土纤细,土质疏松,便于原始农业的耕作。且黄土中有无数垂直的管隙,能保证地下水不断地向上浸润。这是发展农业绝好的自然条件,所以自夏朝开始,中国的基本国策就是农本。连毛泽东都提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方针。

 

发展农业就要有水,降雨量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中国农产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三月,完全靠由南海吹过来的东南风(季风),加上由西域横扫过来西风(旋风)。旋风将季风气流升高,使其温度降低,才能“云腾致雨”。有风才能有水,可见中国人讲“风水”的历史太悠久了。如果二者聚会的时间和地点不对,靠天吃饭的农夫就该倒霉了。一遇旱灾,诸侯国之间就为争水、抢粮而争斗。《左传》中多处记载,邻国的军队越界抢收他国庄稼,诸侯国之间互相筑坝拦水,因此战事不断。《孟子》中提到的饥荒就有十七次之多。前文提到的齐桓公、晋文公大会诸侯,歃血为盟的主要议题也正是为此。可见要发展农业,中国就需要统一,这才有后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务兹稼穑”的“务”是从事、致力于的意思,“兹”是代词,代替此,一定要从事于此。“此”是什么呢?就是后面说的“稼穑” 两个字。“稼”字的本义是禾苗的穗和果实,《诗经·豳风·七月》里面有“十月纳禾稼”的话。“穑”的本义是收割庄稼,后世把春耕叫稼,秋收叫穑。稼穑两个字就代表了整个的农业,泛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整个农业生产过程。


好了,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和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书籍推荐 

 刘宏毅老师编著《“四维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套装全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