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公说我当妈后成戏精,滚,请叫我表演艺术家!哈哈

 陈舍离 2017-11-01

上周发了这篇文章,然后有个留言,丹妈当时就笑喷了:



深有同感啊,自从当了妈,谁不是在戏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一套鼠小弟没读完,我已经演过了大象、狮子、企鹅、斑马、猴子、海狮……每次都需要万分羡慕、无比夸张地求“鼠小弟”:“小背心真漂亮,借我穿穿好吗?”


经常演着演着还得临场发挥,《别让鸽子开巴士》变成“别让鸽子骑小自行车”“别让鸽子玩挖土机”“别让鸽子吃苹果”......


叮当每次都乐得哈哈大笑,我和刘先生也只能奉陪到底。


游戏对我们来说,是陪娃的一种方式,是“特殊时光”,但是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他天生就热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曾经看过一项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结论:


欢乐、笑声、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构建有益的大脑化学环境,相当于为孩子大脑的健康发育补充神经营养剂。


跟孩子一起做游戏,首先带来的是快乐。


但慢慢地我发现,游戏能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帮助。


上个月有段时间,叮当每天睡觉前,都会光着身子钻到床底下,尽管我能理解这种行为可能是空间敏感期,但还是有点苦恼——要睡觉了啊!能不能不要这么多戏!到最后经常是刘先生把他硬拽出来。


后来我转换了思路:每天他钻进床底下之后,我稍微等一会儿,就开始在旁边走来走去,假装找不到他了,还特别夸张地自言自语:


咦,叮当哪儿去了呢?妈妈找不到叮当了,好担心呀。


哎呀,一定是在藏在床底下!没有啊。


那一定是藏在窗帘后面了,哈哈,这下我可抓住你了!


哎呀,原来也没在这里(失望)……


一般等我“找”到第3个地方时,叮当就自己憋不住咯咯笑起来,迫不及待地爬出来,高兴地喊一声:妈妈!


这时候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接下来的睡觉过程,就非常顺利了。



之前我看《游戏力》这书特别有意思,它把游戏比喻成亲子之间沟通的“翻译机”:


对于父母来说,我们需要把对孩子的爱、赞赏、鼓励、期望,甚至设定的规则和界限,“翻译”成孩子能理解、更容易接受的语言——游戏。


因为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


而且“游戏”并不专指和孩子一起串珠子、搭积木,或者带孩子去动物园、去游乐场、去各种儿童体验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玩游戏”,进入孩子的世界,听懂孩子行为背后真正想说的话,以适合孩子的方式来引导他们。


怎么把我们想告诉孩子的话玩给孩子看?游戏到底可以怎么玩?


丹妈总结了我经常用的几种方式:


1、角色扮演游戏,父母可以假装是任何人


演绘本大家都已经比较熟悉了,如果把这种“演”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呢?


像叮当这样年龄小的孩子,手比嘴快是普遍现象,而且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手臂的力量,小朋友在一起玩,一不小心就会下手重了。


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运用游戏力来帮助孩子了:


妈妈来演被打的孩子,对孩子说:“哎呦,你刚才用了老虎的力量,我有点疼,你换斑马的力量试试。”


当孩子动作放轻后,可以继续:“你再试试像小兔子一样的力气。”“再试试像羽毛一样的力气。”


一次次的尝试中,孩子会体会到力量的深浅,提高自控力。


让孩子最喜欢的毛绒玩具、卡通人物“开口说话”是一个有神奇力量的方法,在这个游戏里,我们只需要当个“配音师”就足够了。


比如孩子不刷牙,最简单的方式,拿出来他最喜欢的小熊,用你认为的小熊声音问孩子:“我不知道怎么刷牙,你能教教我吗?”


第二天可以再让小熊出场:“我又忘了怎么刷牙了,你能再教我一次吗?”


在孩子当“小老师”演示的时候,大人不要干预,不要纠正,否则不好玩了呀。如果觉得哪里刷得不干净,可以让小熊继续提问:“老师,里面怎么刷呀?”


用这种方式,孩子尽管知道是爸爸妈妈在说话,但是他们感受到的不再是大人高高在上的命令和要求,而是他的“朋友”在说话,他们是平等的。


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他们反抗的不是做事情本身,而是自己被支配、被掌控的感觉。当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处于主动甚至支配的地位,才会更愿意配合。


不过,用游戏解决具体问题,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透过表面现象,发现并满足孩子的深层需求,才是根本。



2发挥想象力,什么都可以玩


这种游戏最好玩的地方在于,我们只需要提供想象力就够了……


孩子起床对很多妈妈来说都是一件难事吧?哼哼唧唧不起床,起来了也是一身起床气,闹人,有时候甚至会影响一上午的心情。


叮当早上起床,刘先生会跟他玩一个起床游戏——先来叫醒宝贝的脚趾:叮铃铃,脚丫子,你是不是还没睡够?不过呀,该起床了!来,我给你10兄弟叫起来!轻轻拉拉大脚趾,大哥起床了;拉拉二脚趾,二哥起床了……


再加上一些夸张的话:“哎呦,什么味道?脚丫子,你昨晚是不是没洗澡啊!”


中间还要穿插:嗯?好臭啊好臭啊,谁放的屁呀?


孩子对屎尿屁的喜欢啊,简直是莫名其妙。每当这个时候,娃都笑得特别开心。


这个游戏看似花时间,实际上5分钟,最多10分钟肯定能完成,还能给大人孩子都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啊。



3“被孩子玩”,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我们给孩子买了那么多玩具,有哪一个是孩子能一直玩下去的呢?其实最好的玩具,是父母,特别是爸爸。


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我今天给宝贝买个了机器人!什么样的机器人?当然就是爸爸啦!


按一下鼻子,会发出小狗的叫声:汪汪汪;


拉一下左耳朵,会出发小猫的声音:喵喵喵;


拉一下右耳朵,可以发出小羊的叫声;


还可以是各种没有意义的声音“biubiubiu”“哗哗哗”……


爸爸还可以躺在沙发上,假装自己是一只鳄鱼:我是一只大鳄鱼,我太困了!我要睡觉了,小猴子可千万不要来捣乱!


这时妈妈提醒孩子:小猴子,快,大鳄鱼睡着了,你要不要爬到他身上去玩?


然后爸爸可以开始:小猴子,又是你来捣乱!我要把你晃下去。然后开始夸张地表示要把孩子摇下去,但怎么都摇不下来~


只要孩子开心地笑了,就说明我们这个玩具当的不错。


笑声不仅是孩子享受快乐的标志,还是大脑在补充营养剂的标志。



4对大一些的孩子,就多来几个套路吧


可能看到这,你会说,这些跟小孩子玩还可以,大孩子就不一定吃这一套了.....


别急,和大孩子玩游戏,如果一个游戏已经玩得比较熟了,或者孩子已经占了明显优势,可以轻松获胜时,我们就可以上“套路”了。


比如,和孩子比赛跑,应该是喊“一,、二,三,跑!”你可以直接就喊“三!”然后就冲出去。


玩“守护宝藏”游戏(一个人守护一个东西,另一个人要想办法把那个东西偷走)时,妈妈假装跟孩子背后的人打招呼,等孩子转过头了,就乘机“夺宝”。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随着孩子对游戏的熟悉,以及能力的增强,他也会希望我们增加难度,扩展游戏的丰富性,这样玩起来才有意思,最终获胜时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而且,刚开始,不一定真的要“骗”到孩子,甚至,要故意“骗”不到,假装被孩子拆穿,然后用拍大腿、捶胸顿足这样特别夸张又滑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痛心疾首”,确保孩子最终的正面感受。


总之,孩子的世界生机勃勃,每样事物都可以有生命,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变成游戏。对于家长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有一颗善于乐于游戏的心。




   丹妈碎碎念  ● 

今天文章里介绍的玩法,只是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有时候是为了让熊娃停止犯熊,公共场所我也是影后附体。刘先生经常笑我是个戏精,我一般都会反驳他:请叫我表演艺术家好么,哈哈。


结果到最后,他用这种方式搞定了孩子不少问题,也是果断抛开了严肃老爸的身份,加入深井冰行列。对比爸妈们高高在上的命令,哪个孩子不喜欢这样的玩法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