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那么可爱,怎么能打人呢?【攻略】如何应对3岁前宝宝打人

 DrX说 2020-06-03

最近常常被闺女偷袭:她含情脉脉地看着我,我以为她要来抱抱我,突然啪的一巴掌拍我脸上,「宝宝不能打妈妈!」话还没说完,啪!又一巴掌。不仅是对我,闺女简直打遍家里无敌手,从妈妈爸爸奶奶爷爷,都挨过她的揍。

还有个场景,熊妈跟小区妈妈约玩,两个萌萌哒的小姑凉坐在了一起,你以为会是两人一起手牵手玩玩具的场面?

NO!完全看不到这种塑料姐妹花的场景,两个小女孩互相瞪着眼睛,突然伸出魔爪,你拍我一巴掌,我拍你一巴掌,最后扭打在一起,只好尴尬地把她两抱开。

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小小人」都会「打人」了吗?问问身边的宝妈,确实哦,这种所谓宝宝「打人」的情况,还真的是普遍存在呢!

没学会说话,先学会暴力

事实上,0-3岁宝宝喜欢打人太正常了。攻击冲动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尤其是3岁前,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有强烈的想要表达自己各种想法的需要,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经常出现打人、推人、咬人的情况。

这时候家长,不能用大人的道德来评判孩子,单纯的说他「学坏了」,要「改正错误」。应该学会一种思考习惯,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0-3岁的宝宝打人原因不尽相同


0-1岁「打人」并不具有攻击性

原因一:Get新技能,探索新反应

宝宝6个月后会出现第一次打人的行为,随着手部的发育,宝宝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

打人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突然get了某种新技能,很愿意使用,打完人,他们就等着看下面将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孩子手打在爸爸妈妈脸上,发出「啪」的一声时,看到他们做出了吃惊、故作痛苦或是乐不可支的夸张表情,他会觉得很有趣,这种「啪啪啪」的打脸行为就很可能会被维持下来,成为了孩子不恰当的互动方式。

【正确应对措施】

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无视。

当宝宝打人的时候,不要给予任何表情回应,无论是生气还是惊讶、发出笑声,都会强化宝宝的行为,让他下次再次锲而不舍打你哦。

如果宝宝继续拍打,轻握宝宝的手,再拿起一个玩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我们家奶奶按我说的方法做了,宝宝打她脸的情况就明显减少了,现在已经几乎不会出现啦!

原因二:「打人」是表达情绪,我太兴奋了

大人有时候会因为过于兴奋,变得手舞足蹈。宝宝也同样有表达激动情绪的需求。特别是还不会说话的宝宝,他们不会说「太好了!」或者「我太开心了!」。所以,他们在感到兴奋的时候,很可能会失控或无意识地「拍打」到他人,而被误认为是在「打人」。

【正确应对措施】

向孩子示范认识情绪和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爸爸妈妈平时要教宝宝各种表达方式,比如,开心了可以拍拍手。

增加孩子的运动量,让他们的情绪在运动中得以宣泄。还不会走路的娃,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满地爬吧,会走路的娃,直接放出去野,让孩子充分「放电」,能够有效减少孩子情绪宣泄式的「打人」。


1-2岁「非攻击性」打人行为

1岁以后的宝宝进入群体交往时会去打小伙伴。比如,跑到别的小朋友身边拍他一下,然后笑着跑开,甚至在别人躲开后,又回来再拍一下,别的小朋友可能就会大哭起来。这下很多的父母就担心,自家娃会不会成为让别人家的娃「见而绕道」的熊孩子。

其实,这样的情况,很多是因为孩子外出和他人互动的机会不多,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也都是平和安静型的,孩子很少会看到激烈的场景和面部表情,所以不太理解其他小朋友生气的表情。

【正确应对措施】

打人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孩子交往。所以,爸爸妈妈平时要教宝宝各种表达方式,比如,见到小朋友了,要握手表示欢迎;跟小朋友再见时要挥手。

也可以找一些绘本和视频,和孩子一起看,在家里就各种场景和孩子进行情境模拟练习,比如小朋友的玩具被别人抢走了,他的感受是怎样的,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小朋友的表情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宝宝示范如何正确而友好地邀请别人和自己一起玩。



3岁左右「攻击性」打人行为

原因:模仿学习暴力行为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会经常模仿电视里他觉得有趣的行为。网上有家长说,孩子自从看了《某羊羊》后就喜欢拿着平底锅敲爸爸的脑袋(可怜的爸爸)。很明显,孩子的这种「打人」更多带有一种模仿的性质。

有些父母总在宝宝面前打闹,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不管是感情很好,在打情骂俏,还是感情不和,真的打架了,宝宝都会不加分辨地模仿。

曾有人向我咨询:“我昨天和宝宝爸爸大吵了一架,还打了起来,宝宝当时就在旁边看着,他吓得大哭,拼命推他爸爸,然后也被他爸爸狠狠地打了几下屁股,哭得嗓子都哑了……今天我看到宝宝在用来拿一个衣架打他的玩具熊,宝宝是不是有心理阴影了?”

【正确应对措施】

①筛选一些合适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动画片,避免暴力内容较多的节目。当孩子开始模仿暴力行为时,应坚定地阻止他,并平静而坚定地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别人会痛,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带着孩子向被打的人道歉。

②不要恐吓孩子,避免打孩子。如果家长先发火,认为宝宝不听话,以暴制暴,那这个问题得不到改善。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既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又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爆发剧烈的争吵甚至肢体冲突。如果孩子不可避免地目睹了,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为一件事有不同意见而争吵,并不是不爱对方了,也不是因为他的原因。更不要绑架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当「调解员」「评判员」,向孩子哭诉一方的不是,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谴责另一方。


熊妈说

当孩子被贴上「爱打人」、「坏孩子」的标签,就容易使周围的人对这类儿童的过失行为、攻击行为过于敏感和关注,反而容易强化他们重复发生攻击行为。

对于父母来说,发现孩子有「打人」的行为,首先应该平静下来,仔细观察和思考,孩子的「打人」是否具有「攻击性」,孩子的「打人」行为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背后到底传达了怎样的信号?然后我们才能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方式。

除上述谈及的原因之外,宝宝打人还可能和很多因素有关系:发育行为问题(多动症、自闭症、语言障碍等)、遗传因素、气质特征、激素水平、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