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吸引着无数来自农村的务工者。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一个群体诞生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据调查统计:目前城市有1.2亿外来务工者,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的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结构让不少年轻人选择了外出务工来改善生活条件。留守儿童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少问题。在学习困难学生的统计中,留守儿童占据大片江山。由于这些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有的甚至是寄养在亲戚家,学习上得不到辅导,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成绩普遍偏差。临时监护人疏于管教,有的猖狂放纵、无法无天;有的性格孤独,不愿与同学和小朋友交流……。 现在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外出务工,就把孩子交由公公婆婆看管。他们肩负着孩子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由于祖孙间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生活中总给予无微不至地关怀,孙辈要什么就给什么,自己宁可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孙子玩好、吃好,即便发现了孩子存在的错误也不予批评教育,而是包庇、纵容,程度严重时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而已。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养成了娇蛮、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这些被过分溺爱的孩子在家不听话,在校学习不努力,懒散,一步一步成为问题学生。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在所有“问题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大多数。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缺陷”的家庭使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遇到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便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不得不面对的“隔代教育”,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块硬伤。我们期待更好的政策出台,让留守儿童们不再留守,能随时享有父母的陪伴,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