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胆汤加减方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ll无为 2017-11-01

 温胆汤加减方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李霞 1,2    马融3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2.天津市西青医院  天津 300380 ;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摘要:温胆汤最早出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集验方》,其后在《千金方》引载,云“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化裁的温胆汤出名,其云温胆汤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心惊胆怯,气郁生痰……”[1] 目前各大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加减化裁治疗各种疑难疾病。
【关键词】温胆汤 儿科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温胆汤在儿科疾病中也被广为应用,现将本人临床应用温胆汤治疗儿科疾病病例分享如下:
1.支原体性肺炎恢复期
患儿,男,4岁,主因“间断咳嗽1月伴饮食不佳2周”就诊,1月前咳嗽伴发热,于当地儿童医院查Mp-Ab 1:640,先后给予静点阿奇霉素2疗程,并口服2疗程加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咳嗽症状较前减轻,仍痰多,色白质粘,饮食不佳,食入干呕,头晕不适,大便量少,偏干,小便正常。查体: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恍白,声低不欲言语,舌苔白厚。听诊双肺痰鸣,腹略胀,全腹部无压痛。治以: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给予温胆汤加减4剂:陈皮、姜半夏、桔梗、茯苓、竹茹、枳壳、乌梅、甘草、石菖蒲。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多次频服。复诊,精神较前明显改善,自述服药第2剂咳嗽较前有所增多,现偶咳痰少,无干呕头晕,食欲较前改善。调整姜半夏用量、去桔梗,继续口服3剂,服药方法同前,随访痊愈。
 按:温胆汤本为和胃豁痰,理气开郁之品,胆主生长发陈之令,若胆虚木郁而不达,则痰涎易生,上蒙清窍则出现头晕,胆胃不和,胃气上逆,则干呕不适。方中以陈皮、姜半夏、理气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清胆和胃,枳壳宽胸理气,石菖蒲开窍醒神,乌梅、甘草取痰得酸而化之意,未加消食导滞之品,而治疗胆胃不和,食欲不振之症。
2.病毒性心肌炎
患儿,男 ,6岁5个月,主因“胸闷、叹气1周”,根据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2】,以“病毒性心肌炎”收入院。自觉胸闷、乏力,时常叹气,睡眠不安稳,大小便正常。追问患儿家属其平素夜间睡前必饮250ml牛奶。查体:眉心见青筋,舌红,苔黄厚腻,伴口臭。听诊心音尚有力,律齐,心率87次/分,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腹略胀,无压痛。入院查心肌酶谱:CK-Mb:35IU/L AST:42IU/L ALT:40U/L CK:28IU/L LDH:150IU/L.;心肌肌钙蛋白:阴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正负双向。心脏彩超:未见异常。入院后予维生素C、果糖二磷酸钠营养心肌细胞,同时静脉给予抗病毒治疗。加用中药,治以清热解毒,化痰宁心,豁痰开窍,中药黄连温胆汤加石菖蒲、远志、丹参、焦三仙、莱菔子5剂,并嘱夜间少食,切勿过饱,药后胸闷叹气症状较前改善,舌苔厚腻减轻,夜寐安稳,减黄连用量,继续服用5剂后症状消失,复查心肌酶: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提示大致正常。
按:病毒性心肌炎在发病前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由湿热邪毒侵犯心肌引起,出现胸闷、乏力、叹气等自觉症状。小儿时期脾胃常虚,夜间喝奶,积滞内生,久之化热扰心,加之小儿胆虚气弱,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湿化热,上扰心神故见心烦、胸闷。病位虽在心,胆当从胆、胃治疗。《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故此病例在原方基础上当加用消导之品,且重用黄连去清热泻火解毒之功,其他药物配合燥湿化痰,宁心安神。
3.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患儿,男,14岁,“喉中痰鸣伴上肢抽动2年余,加重半年”,已于当地儿童医院诊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口服硫必利治疗,但目前备战中考,精神焦虑,症状加重,喉中痰鸣,上肢不自觉抽动,烦躁易怒,睡眠不安,多梦易惊。西医欲增加硫必利用量控制症状,家长要求配合中药治疗。该患儿体态中等,舌红苔黄厚腻。处方治以清热化痰,熄风止抽。温胆汤加菖蒲、郁金、木瓜、伸筋草、乌梢蛇、天麻、钩藤方7剂,复诊症状较前减轻,自觉心情较前舒畅,夜间无多梦情况。随后继续与方药治疗,西药用量未再增加。
按: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目前病因不明,其发病与感染、遗传、心理、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具有化痰清热,重镇安神之效,组方陈皮、枳壳理气化痰,清半夏、竹茹、茯苓清热化痰,菖蒲、郁金宁神开窍,木瓜、伸筋草、乌梢蛇舒筋活络,天麻、钩藤熄风止痉。目前多数医家用此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失眠、神经及精神性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夜寐不安,多梦,精神压力大所致的疾病均可从此方治疗。
参考文献:
1.徐大鹏.温胆汤辨证及组方要点浅议[J].陕西中医,2003,24(6):548-549.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9-1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