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圣节是个什么鬼?顺便告诉你怎么玩最酷炫

 风舞猿 2017-11-01






 

今天是万圣节前夜,不少人都准备好了行头,只等着午夜降临去high上一整晚,万圣节真的是鬼过的节日么?

子曾曰,不要语怪·力·乱·神。

万圣节就是歪果仁的鬼节吗?

且不深说宗教层面的差别,单说“鬼”,我们的鬼和歪果仁的鬼就不是一种鬼耶~~

中国人的鬼多为“归者”,是故人。具体说来有可能是蹦蹦跳跳的僵尸,也有可能是飘飘摇摇的美铝。⇩


西方的鬼嘛多半是酱子哒⇩

西方万圣节在国内流行起来是近几年的事,年轻人把它当成Cosplay聚会的好由头,也有不少人喜欢挖个南瓜在朋友圈晒晒动手能力。

但素!这样真的就够了吗?

今天我们就从零说起,来看看真正的万圣节炫炸玩儿法!


小科普时间

小常识要先安利一下。我们平常挂在嘴上说的万圣节准确叫法应该是万圣前夜,即11月1日天下圣徒日(ALL HALLOWS DAY)的前一个晚上。因此,万圣前夜的英文Halloween或Hallowe'en是“All Hallows' Evening”的缩写,这个词最早进入牛津字典是1786年,具体解释为 “The eve of All Saints'Day”。

在中古西方世界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信奉天主教,因此这个天主教传统节日自然有了好多名字,“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 “The eve of All Saints'Day”等等。最终随着地球变成了一个大农村,大家才把名字改成了大一统的“Halloween”。

这一天当然不止吃颗糖卖卖萌,买个南瓜挖俩洞,打扮得奇形怪状去踩个趴梯辣么简单,作为颜值和智商并存的优质青年,几个关键习俗还是要了解下哒!

Jack-O-Lantern 南瓜灯


为毛是南瓜?冬瓜西瓜倭瓜菜瓜黄瓜~~~都去哪儿了?

南瓜灯也叫杰克灯,有个说法是,很久以前一个名叫JACK的倒霉催把恶魔给坑了,于是他死后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浪啊浪,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后来开发新大陆,爱尔兰人到了美国发现南瓜比萝卜雕刻出来颜值更高,于是就有了今天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

不过根据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记载,在17世纪,Jack-o'-lantern的本意是“一个提着灯笼的男人;守夜人”,在这里,Jack这个名字可以指代任何人,就像jack of all trades(万事通)里的Jack一样。到了1673年,Jack-o'-lantern这个词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指代户外出现的神秘亮光,也就是鬼火(will-o'-the-wisp)。

Trick or treat 不给糖就捣蛋


说出这种话真的不怕挨揍吗?

据说最早是信徒们挨家化缘“灵魂之饼”,后来变成小孩子要糖。

还有一种说法来源于异教徒相信鬼魂会在每年降临人间的时候给活着的人制造麻烦。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恶灵伤害,人们穿上看起来像鬼的衣服挨家挨户收面包、鸡蛋、苹果等供品。慷慨的人点起灯火,受到良好祝愿,但吝啬的人将受到威胁。


COSPLAY 人鬼难分大趴体

如今的万圣节≈死宅族+异次元们的COSPLAY狂欢日。先看一张美国万圣节COS偏好地图。

嗯,总的来说因为人类文明发展越来越趋向理智,对鬼神的敬畏之心也日益淡漠啦,万圣节自然不复往日的神秘宗教色彩。于是,游荡在地球上的闲蛋超人们就在这一天集结,齐刷刷撕开人类伪装,回归外星人形态,放眼看去,有种《黑衣人》拯救地球的既视感。

异次元们这么穿

▼ Samurai Stormtrooper Costume 武士冲锋装

▼ Steampunk Iron Man Costume 蒸汽朋克钢铁侠装

▼ LEGO Costume 乐高装

▼ Pac-Man Costume 吃豆小精灵游戏装

▼ Man in a Cage Costume 笼中人装


小盆友们这么穿


▼ Darth Vader Baby Costume 黑武士婴儿装

▼ Wall-E Costume 瓦力装

▼ Ninja Turtle Costume 忍者神龟装




有鬼神横行的时代应该至少是个精彩的时代吧,想想也挺好玩的。就今晚,把你心中的小恶魔放出来透口气,毕竟盛夏已尽,WINTER IS COMMI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