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为何会褪去体毛,成为地球上唯一全身裸露的猿类?

 昵称45203933 2017-11-02





导读:现存的猴类和猿类共有193种。其中的192种身上遍布体毛。唯一例外的物种是一种全身裸露的猿类——他,自诩为人类。


《裸猿》是英国著名 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的成名作,他把人类称为“裸猿”,并以动物学家的眼光,对人类基本行为的起源、模式和功能加以考察,从而揭示出人类动物性一面: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性并予以接受。




我们一看到“人”这一古怪物种时就注意到了,他们在一长串灵长目动物中有一点和其他灵长目动物明显不同,那就是他们的皮肤是裸露的。为此,我作为动物学家就把他们称为“裸猿”,而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他们称为“直立猿”“、工具猿”、“智慧猿”或者“领地猿”,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注意到他们还有这些特点的话。但作为一种动物,他们最醒目的特点确实就是他们裸露的皮肤,所以从动物学研究的角度看,同时也为了表明动物学研究所采用的特殊方法,称他们为“裸猿”还是很恰当的。那么,他们的这一特点究竟有何意义呢?或者说,狩猎猿为什么同时又要是裸猿呢?

 

遗憾的是,在遇到诸如动物皮肤和毛发之类的问题时化石没什么用,所以我们无法具体确定,他们的体毛是在哪一年代大量脱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发生在人类祖先离开他们的“丛林府邸”之后。这件事好像很古怪,很可能说明当时的平原地带发生了不寻常的大变化。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或者说,到底是什么帮助离开丛林的古猿生存下来的呢?


对这些问题,专家们长期以来一直感到困惑不解,因而至多只能靠想像提出一些解释。其中有一种解释似乎最有希望被人相信,那就是认为裸猿之所以“裸”,是他们幼态延续过程中的一部分。因为只要你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初生的黑猩猩也是浑身裸露的。如果这种“幼态”延续到成年期,那么成年黑猩猩就会和我们一样,身上也不会有毛。

 

有趣的是,我们的胎儿和这种幼态延续解释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就像所有典型的哺乳动物一样,发育中的人类胎儿也会长出体毛。大约在 至 个月之间,胎儿浑身覆盖着一层细细的茸毛,这层被称作“胎毛”的茸毛要到出生前才褪掉。所以,早产儿常常会使他们的父母大吃一惊,因为他们是毛茸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不过,除了极个别的例外,他们的胎毛很快都会褪掉。据记载,全世界发现的“毛人”至今不到例。

 

尽管如此,成年裸猿的身上仍有大量体毛 实际上,比他们的近亲黑猩猩还要多。所以,说我们完全没有体毛并不准确,应该说我们只生短毛,不生长毛。顺便提一下,并非所有的种族都是如此,譬如黑种人的体毛就基本上已“丧失殆尽”了。)也许正因为这样,有些解剖学家便认为,我们不能自认为是没有体毛的裸露物种。有位著名的权威人士甚至还说“:称我们是体毛最少的灵长目动物,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些用来解释想像中的人类的体毛脱落现象的种种理论,说得客气一点,也是完全多余的。”这真是在说胡话,就好比在说,盲人是有眼睛的,就不能说他是瞎子。尽管在放大镜下我们能看到裸猿身上有许多细毛,但从功能上说,他们确确实实是全身裸露的,皮肤完全暴露在外。当然,对此我们仍需加以解释。


 

幼态延续虽然可以为寻找裸猿体毛消褪的原因提供一点线索,但它却没有就裸露的价值,即这一特点是如何有助于裸猿适应险恶环境而生存下来的 提供任何情况。有人会争辩说,或许它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只不过是其他方面的幼态延续(如大脑延续发育)的副产品而已。但是,就如我们所看到的,幼态延续总是有选择性的,有的器官虽发育得比其他器官慢,却不会影响其他器官的发育速度。所以,那种以为全身裸露的幼态特征之所以会被延续是因为受其他器官延续影响的观点,是完全没有根据的。除非全身裸露对这个新物种的生存有特殊价值,否则自然选择很快就会使其中止。

 

那么,全身裸露对狩猎猿的生存究竟有何价值呢?一种解释是,当狩猎猿放弃漫游生活而定居下来时,他们的栖息地里充满了寄生虫。由于他们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睡觉,这就为各种虱子、跳蚤和臭虫提供了最好的繁殖机会,因而使他们感染疾病的危险大大增加。由于体毛少的个体比体毛多的个体的生存几率要大,后代也多,所以狩猎猿就渐渐地变得全身无毛了。


这种解释听上去似乎有点道理,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其他好几百种哺乳类动物也同样是穴居的,却几乎没有哪一种变得全身无毛。不过,话得说回来,尽管真正的原因不在于此,狩猎猿全身裸露对驱除讨厌的皮肤寄生虫来说也确实是有好处的,其他灵长目动物因为一身长毛,至今还在为驱除皮肤寄生虫花费大量时间。

 


另一种类似的观点认为,狩猎猿因为进食时身体是垂直的,被血水弄脏的体毛中就会滋生细菌,使他们容易生病。持这种观点的人指出,秃鹫进食时总要把头和颈部伸入血淋淋的动物尸首,因而它们头部和颈部的毛便全都退化了;狩猎猿身上的毛,很可能也是这样退化掉的。然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狩猎猿既然有能力使用工具捕杀猎物和剥掉猎物的皮,他们为什么就没有能力用工具来清理自己的皮毛呢?即便是一只野生的黑猩猩,排便后偶尔也会用树叶当卫生纸。

 

有人甚至假设,是火的出现导致了体毛的消褪。他们争辩说,狩猎猿只在夜间才感到寒冷,所以当他们会利用火来取暖后,身上的这件“皮袄”就没有什么用了,脱了它只会使他们不必再担心白天的暑热。

 

还有一些人更加别出心裁,他们认为,离开丛林的旷野猿在成为狩猎猿之前,曾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水生猿,开始是在热带海滩上觅食的,因为那里的大量海贝和其他海滩生物比其他旷野食物更容易得到。他们起初在礁石间的浅水区里觅食,后来渐渐把觅食区扩大到深水区,开始潜到水里寻找食物。在此过程中,他们和其他返回海洋的哺乳类动物如鲸和海豹一样,身上的毛退化掉了,但由于他们的潜水能力不及鲸和海豹,还需要把头浮出水面,所以他们的头顶上仍保留着一块毛皮,可用来抵挡炙热的阳光。这之后,随着他们的工具(本来是用来撬开贝壳的)变得越来越先进,他们便逐渐离开海滩进入旷野,并在那里成了真正的狩猎猿。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他们的这个理论可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直到今天仍能自如地在水里活动,而我们的近亲黑猩猩却一下水就会遭灭顶之灾;同时也能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呈流线型以及为什么我们会取直立行走的姿势,因为这两者都和我们曾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去觅食有关。此外,它还能用来说明我们全身的体毛分布为什么会如此特别,因为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背部残存细毛的生长方向和其他灵长目动物不一样,是朝后、朝里成斜线对着脊椎骨的,和水流流过物体时的方向一致。这表明我们是在水里“脱掉皮袄”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潜水时的阻力。他们还指出,在所有灵长目动物中惟有我们身上有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这被认为和鲸或海豹的皮下脂肪一样,是因为没有体毛而补偿性地用来保持体温的。他们强调说,除了他们的理论,其他任何理论都无法解释这一解剖学特征。

 

他们甚至还用这种水生理论来解释我们的手为什么会这样灵敏。因为只要有一双并不怎么笨拙的手,我们也照样能抓住一根树枝或者一块石头,但要在水里摸到食物就非得要有一双非常灵敏的手不可了。狩猎猿灵敏的手是由旷野猿传下来的,而旷野猿的手就是由水生猿传给他们的。最后,这种水生理论还对化石专家提出了挑战,认为他们对这一时期的化石发掘迄今毫无建树的原因是他们根本就找错了地方他们应该到万年前曾是非洲海滩的那些地方去寻找,说不定在那里就能找到水生猿的化石。

 

可惜的是,尽管这一理论提出的许多间接证据颇具吸引力,但它毕竟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而难以使人信服。它利索地解释了我们生理上许多特点,前提是我们的进化历史上曾存在着个重要的水生时期,但这一前提纯属假设,并没有直接证据可资证明。退一步说,即使这一理论最终得到了证实,它和狩猎猿由旷野猿演化而来的总体设想也不矛盾,而仅仅意味着旷野猿曾经历过一次有益的“洗礼”罢了。

 

另一种与此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狩猎猿体毛的退化并不是由物理环境造成的,而是出于社会原因。换句话说,这一现象不属于生理反应,而是一种社交信号。许多灵长目动物如猴子或者猩猩的身上都有局部裸露的皮肤,这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一种识别标记,帮助它们相互辨认对方是否和自己属于同一群体。对于狩猎猿来说,体毛脱落原先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但久而久之就成为他们用来相互辨认的特别标记了。毫无疑问,全身赤裸确实有助于狩猎猿辨认出自己的同类,但问题是,还有更多、更稳妥的方法同样可用来做到这一点,他们何必非要牺牲掉自己身上的这件极有价值的“裘皮大衣”呢?

 

另一种看法与此类似,即把狩猎猿体毛的退化看作是一种性信号的延伸。有人认为,雄性哺乳类动物总有比雌性浓密得多的体毛,因而一开始很可能是雌性狩猎猿的体毛先脱落(以此强化两性差异,使自己更具性吸引力),后来因为遗传的缘故,雄性狩猎猿的体毛也越来越少了,但仍在某种程度上多于雌性狩猎猿,在某些特定部位还形成鲜明对比,如雄性有浓密的胡了,雌性则全然没有。这种观点虽然较好地解释了体毛密度和性别差异的关系,但若仅仅为了使自己显得“性感”一点,就不惜扔掉宝贵的“天然保暖用品”虽有皮下脂肪可作部分补偿,那也实在是太得不偿失了。

 

另一种观点是由这一观点派生出来的,即认为:在狩猎猿的两性关系中触觉比视觉更为重要,所以全身裸露是为了交媾时可以相互抚摸,以此增强性刺激。这对于当时正在形成对偶关系的狩猎猿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惟有增强配偶间的性刺激,他们才会固守稳定的对偶关系。

 

关于狩猎猿体毛退化的原因,最后还有一种也许是最普通的解释,那就是认为他们是“为了凉快”才变成这副模样的。根据这种解释,丛林猿离开树荫浓密的丛林而进入旷野后,他们在变成狩猎猿的过程中不得不暴露在阳光直射之下,为了适应这种高温环境,他们身上的体毛便逐渐退化了。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因为我们在夏天的阳光下确实会脱掉衣服;但是,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首先是,生活在旷野环境里的其他动物(特别是那些和我们体形差不多大小的)都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看来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否则我们就应该看到“裸狮”或者“裸豺”了。实际上正好相反,这些动物全都身披短而密的体毛。皮肤裸露固然有利于散热,但同时也更容易受热,更容易受阳光直射而被灼伤。

 

关于这一点,日光浴爱好者全都深有体会。在沙漠里做的实验表明,身穿一件薄料衣服虽然会使身体的散热量降低,但同时,身体受到的外来热量也比赤身露体降低了 。和紧身的薄料衣服相比,阿拉伯人所穿的那种宽敞的长袍就更能起到保护作用了,因为它不但能挡住外来热量,同时又比较通气,可使体内热量有效散发。显然,问题比刚提出时要复杂得多。环境中的温度及阳光辐射量会影响到许多因素。即使我们假定气候适宜于体毛脱落即比较热,但并不是非常热 我们仍需要解释为什么狩猎猿会全身赤裸,而其他旷野食肉动物却仍然是毛茸茸的。

 

要做到这一点,惟一的办法就是为皮肤裸露问题提供最令人信服的答案。要知道,狩猎猿和他们的食肉动物对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生理机能并不适合于高速追逐猎物,也不适合于长距离奔跑。然而,他们又别无选择,只能这样做。他们尽管头脑灵敏,又会使用致命武器,因而时常能狩猎成功,但不管怎么说,他们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追逐猎物对他们来说是至关紧要的,必须一追到底才能有所收获。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体温必然会急剧上升而感到热不可耐。于是,强有力的自然选择过程就开始发生作用了,即:要求在必要的时候能有效地使体温迅速下降。

 

当然,这样的选择过程是缓慢进行的,但却是坚定不移的,而且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在所不惜,因为他们的生死存亡就在此一举。这就是狩猎猿体毛退化的关键所在。如果再加上前面所说的其他次要因素,再联系到幼态延续,这样的观点看来是可以令人信服的。狩猎猿为了在狩猎时能达到迅速降温的目的,不仅脱去了沉重的“天然裘皮大衣”,而且身体表面的汗腺也大大地增加了这样一旦体温升高,就可以靠从汗腺渗出的蒸发液来迅速降温。这对于狩猎猿来说其实并不舒适,但为了追逐猎物,为了求生,已顾不到舒适不舒适了。当然,如果气候过于炎热,裸露的皮肤很容易被阳光灼伤,这样的解释就大成问题了。但是,如果环境并不如此炎热,它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有趣的是,在体毛退化的同时,狩猎猿身上随即出现了皮下脂肪层。显然,他们在平时还是需要保持体温的。皮下脂肪层的出现是对体毛退化的一种有效补偿,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层脂肪不仅能御寒保温,而且在需要迅速降温的时候也不会妨碍汗水的蒸发。总之,体毛退化、汗腺增加和皮下脂肪层的出现这三种因素合在一起,使我们的祖先终于适应了艰难的狩猎生活,而狩猎对于他们来说,又是惟一的求生方式。

 

这就是裸猿,他们能直立行走,能挥舞着武器追逐猎物;他们发育迟缓,因而大脑发达。他们的祖先是灵长目动物,他们的老师却是食肉动物他们博采两者之精华而成为最优秀的物种,所以随时都准备征服世界。然而,他们此时却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凡是新的混合物种都不免有混合方面的缺陷。对裸猿来说,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由于他们在社会文化方面的演进速度远远大于他们在生物遗传方面的演进速度,以至于他们的遗传基因总是无法和他们的文化活动保持一致。他们时时都会突然发现,他们尽管已卓有成效地改造了整个世界,但从本质上说,却仍然只是一群“裸猿”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