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告诉你,别人是很难理解你的

 儒学家风 2017-11-02

《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论语》的一开始,孔子就告诉你,学习是第一大事,学习之后,明理有智慧了,要与人友好相处。

这是很好理解的,人,肯定是活到老学到老,别说是看书的学习,一把手机,更新了这么多年,从最基本的打电话,发短信,到现在用微信聊天,上网。没有人天生就会的,也是边学边用的。所以,学习,是做人的第一大事。


人要活得好,就得和人友好相处,这也是很好理解的。整天与人争是非,别说自己累,别人也就远离你了,谁愿意和一个整天是非不断的人处在一起?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来访,当然是快乐的,但这里也是教育对待别人,我们要用“乐乎”的脸色心态相待。

潮汕人有一句话,叫做“出门看天气,入门看人意”,别人到你家,一看你的意是怎么样的,就知道自己该不该来了。你不能用平静平常心接待别人,没有“乐乎”的心态脸色,别人就觉得不受欢迎。

中国人,有客来访,都会“乐乎”热情接待,是自有我们的文化基因的,除了个别给变异的,那个呵呵!不说他。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也不生气。却也不是东一句西一句不着边际胡乱凑上去的。

人不断的学习,能与人友好相处,再接下来,就要有人不理解你了。

觉得很奇怪?这样的基本行为下去,别人就会不理解我?

是的,一个人不断的学习,能力就提升上去了,一个人能处处与人友好相处,胸怀格局就逐渐宽广了。你进步了,层次更高了,比你层次低的人就不大理解你了。

前年有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师兄,接触到陈大惠讲的《圣贤教育改变命运》,他觉得很好,应该传播出去。他每天晚上,就用电脑、投影机到县文化广场免费播放《圣贤教育改变命运》,你知道别人怎么样想?怎么样说的吗?“唉!可怜的孩子,给人洗脑了,有时间,去赚多点钱,还来这里洗别人的脑!”这就是“人不知”。

人不知,要“不愠”,别人不能理解,不要生气,一生气,就偏离了。

有一个笑话,讲父子去卖驴。

开始,父子一前一后,牵着赶着毛驴去赶集。路上有人说:“真傻!两个人都在白走路,一个骑驴一个赶,走累的,也有得代换歇息”。这父子一听,有道理,就父亲骑上毛驴儿子赶。

不一会儿,路上就有人说:“老头子真懂得享受,自己平时走路都习惯了,让年轻人没多走路的累着为他赶驴”。父亲一想,我平时都是走路的,儿子真的走得少,我骑毛驴他赶驴真的不妥,就让儿子骑毛驴,自己走路。

再一会儿,又有一路人说:“那年轻人,不点孝道也没有,让老的赶驴,自己坐得安心吗?”父子一合计,就两个人都骑上毛驴。

又过了一会儿,路人有人说:“畜生虽然是畜生,人也得有点良心,两个人骑毛驴,想把驴压死?”

这也不对,那也不妥,父子干脆把毛驴绑上,抬着毛驴去赶集了。

活得合适所有别人的想法中,谁也做不到。

人该怎么样活?孔子这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告诉你怎么样活的。

坚持正道,别人不理解,也不会生气。其实,也就是不要偏离、动摇正道

你看,父子赶驴,就是自己的行为,不断的去迎合别人,最后就做了抬着毛驴去赶集的蠢事。坚持自己原来的,那毛驴父子一前一后牵赶着去,不好吗?

《弟子规》:流俗众,仁者希

俗众仁希,是社会上比较普遍的现象。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养了自己的格局,就是向仁的方向走去。层次不同,俗者,是很难理解仁者的。所以孔子讲了“学而时习”和“乐乎”待人,接下来,会有“人不知”。告诉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愠”,不要偏离正道,才是君子。

很正常的,人,干点小坏事,别人理解很正常,你要是去做好事,别人就猜测你背后有什么企图。猜测不到,就觉得不正常,不能理解。


“人不知而不愠”,坚持儒学的理念,必须有这个心态。只有到了这个境界上,才相对靠近了是君子。

人走正道,很多人是不会理解的,《论语》教育我们,“人不知而不愠”,坚持正道,才是君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