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HNYZL 2017-11-02

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面对同一个世界时,都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但是,事实证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或者说,东西方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

从一些小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比如,我们如果写信给欧洲的朋友,地址一定是这样的格式:XX号XX街XX市XX国家,而我们中国人的写法刚好相反。又如,中国人的姓名,是先整体后个别,即代表全家族的姓氏在前,然后才是个人的名字;西方人大都是个人名字、父名、家庭姓氏的排列方式。中国人对日期的写法也是从大到小,按年、月、日顺序排列,而西方人则刚好相反。从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人注重整体,看问题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总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合一法。而西方人注重局部,看问题的角度是从局部到整体,关注个体和细节,喜欢把复杂的事物无限细分。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二分法。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印度人在地理上属于东方,但印度人却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关注自我,也注重普遍的规律,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剥离出简单的规律。因为关注自我,所以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当释迦牟尼开始思考这个世界现象的本质时,他首先思考的是这类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归宿是哪里?从这些问题出发,他最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佛家思想的起源。印度人的这个思维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印度人约会从不守时,印度城市是有名的脏乱差,这些都可以说是印度人太关注自我的一种负面表现。但印度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却被世人认可。如,数字作为现实世界的抽象,而古印度在数学方面有相当大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的发明。在今天,印度的软件行业处于全球领先,其它国家难以撼动其地位。

西方人注重局部和细节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使他们习惯于将事物划分成更细微的部分,或者划分成不同功能部分的组合。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把世界看成是细小部分的组合的观点有许多。如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是由火、土、气、水这四根组成,而这四根都是微粒,这些微粒处于运动状态,可分可合,但在运动中,四根保持不生不灭。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比如,毛发是由毛发种子构成,肉是由肉的种子构成。最接近现代人观念的哲学思想是由德谟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论。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细小的原子构成,原子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原子论的观点还是非常符合现代科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应该说,在2500年前能有这样的创见是很难得的。

西方人崇尚逻辑理性,“逻各斯”是西方哲学的精髓。逻各斯具有真理、理性等含义,可以看出,西方人实际上将逻辑理性等同于真理。因此,西方人普遍擅长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思考问题喜欢从局部到整体。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能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相对简单的部分,对于细节的把握会比较准确。但太关注局部细节,则容易忽视整体规律。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过:“西方人善于拆零,即把事物分成很小的细部,他们十分擅长此技,以至于忘了把它们装起来。”一直以来,西方盛行还原论思想,即认为整体即是部分之和。在十九世纪时,西方科学在还原论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使当时的物理学界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即,物理学的研究已经接近终点,未来的学者只需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做些修补工作就行了。在还原论思想的统治下,西方哲学思想最终走向了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就声称,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

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宣告了机械决定论的终结,这个世界并不是简单的部分之和,而更多的表现出整体的性质。现代新兴的系统科学、非线性理论等,都要求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把握,而整体的思维,正是东方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

中国人注重整体,看问题喜欢从大处着手,全盘考虑问题,而且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从正反两方面去考虑,具有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易经就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整体规律的一种总体认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整体论思想和辩证思维的观点。易经以阴阳两种符号为基础进行演化,用这种演化来阐释作为整体的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的变化规律。这种符号化的思维,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指出,“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易经中阴阳符号的演化系统,微积分的发明者、哲学家莱布尼兹给予了高度评价。其发明的二进制记数法,是现代计算机理论的基础,而据国际理学研究所胡阳研究员的细致考证,二进制的发明的确受到了易经阴阳演化系统的启发。

易经中说:“生生之谓易”,即是说,整个宇宙自然始终生生不息,循环往复,而这其中的演化,就叫做“易”。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演化的规律是以阴阳为根本,阴与阳两种属性互相消长,彼此即对立又统一,并在这种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变化。这样的变化规律,就叫做“道”。易经中所说到的“道”,可以说是整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浓缩和精髓,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逻各斯”。同样的,中国的思想家、修行者,往往将“道”看作是终极的规律和真理,最早提出“道”原理以及辩证思维方法的易经自然就被当作了群经之首,而老子的道德经,显然也受到易经阴阳制化的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将“道”明确的作为了终极的真理,奠定了“道”在中国哲学思想领域的核心地位。而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不仅正面阐释了“道”是什么,而且详细论述了“道”的运作原理。与易经中的“道”相比,老子之道显得更加明确,其重要性及地位也被推及到一种极致,乃至后人对道德经的解说层出不穷,而追求得道,也被当作中国哲人思想境界的最高目标。

但是,“道”究竟是什么?现代人要如何去理解古人的智慧结晶?为何中国几千年的智慧精英们对“道”的追求如此孜孜不倦?能否用一种现代人的知识结构——科学,来消化吸收上古哲人的深邃思想?用科学来阐释“道”的原理,这正是本文力图尝试实现的目标。

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是一位人生哲学的导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几乎被后来的每一个朝代树立为国家的标准学说,虽然这有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但儒家学说被中国人普遍认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儒家以仁学为本,注重人性以及人伦的秩序,如果说老子之道注重的是“天道”的话,孔子的学说则更关注“人道”。

老子的道家学说、孔子的儒家学说以及后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佛家学说,构成了与西方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独特的东方儒释道思想文化。从以上一些简单介绍中可以看出,印度人擅长抽象思维,中国人喜欢辩证思考,而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突出。每一种文明都试图利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来理解和阐述这个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现象。而真实的现象世界是否可以由单一的抽象思维、单一的逻辑思维或者单一的辩证思维就可以完全把握?目前来说,并没有谁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综合各家之长,求同存异,在各家的理论中找到相似的特征,无疑将会更加接近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且,转换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东西方哲学,目的都是为了探索同一个世界的真相,因此,将经由西方哲学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与东方传统的儒释道思想进行一些横向对比,将会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选自《科学论道》,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