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实修手册第五章----余下章节回复公众号“第二”就可以了

 jd心缘慈睿 2017-11-02


进阶修观篇

第五章  先有相,再有观智

 

禅修业处:既可以是观呼吸,也可以是观腹部起伏,还可以是观心跳,更可以是观色身展现的酸、麻、胀、痛等现象。

禅修精髓:行禅、立禅、坐禅、卧禅时,强大的定力出现后,会出现各种相,最后观智生起。

觉知到身心是一段一段生灭为获得观智。

 

一、禅修开示

 

正念、精进、智慧三位一体来观照心和所缘

    只有被观的所缘和正在观照的心。

    被观的所缘是在身体上所出现的一些目标,禅修者要专注色身上色法所展现的最明显的地方。被观照的身体上的所缘,有时候是肿胀胀的,有时候不是全身都感觉肿胀,仅是膝盖以下的部位肿胀,有时候膝盖以上的部位感觉会很轻松,有时候膝盖以上的部位感觉很沉重,会有各种不同的现象。有时候下半身没办法动,一直在肿胀的时候,禅修者会害怕,担忧身体出现什么严重的问题,没法动了,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这样想的时候烦恼已经开始进入了。

不管身心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和感受,感觉肿胀也好,感觉轻也好,感觉重也好,禅修者都要明白这是色法在展现它的无常,它在展示给我们可观照的所缘,有这样的了解就可以了。

所以,禅修者只要去观察所缘,耐心地去观察身体所展现的这些现象,比如:胀、轻、重,要专注感受,专注所缘,专注得久了,你知道它生起后就会消失。

 

粗暴的色法

    身体展现两种色法,其中一种是粗暴的。

    这个粗暴的色法,指的是说在观照的时候会有很明显的感受,很刺痛,很粗暴的感受,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没法忍受的苦受出现。

    有这样粗糙的色法出现,禅修者就不想继续修了,想下座,想逃出禅修营的念头都有。

逃避的念头生起时,不要真的起座就离开禅修营,禅修者要有正见,知道这就是色身的本性,知道色身的本性是这样的,色身是不停地在变化,要用正念去观察它。

    粗暴的感受出现的时候,如果禅修者觉得实在是受不了,就稍微睁开眼睛,看一下色身上粗暴展现的地方,再观照并标记“苦、苦、苦、苦”。观几下,很快让禅修者感到无法忍受的苦马上就会变化,禅修者关注一个不停变化的苦受时,哪怕就是再粗暴,都不会有忍受不了的感受。

    禅修者观照并标记“苦、苦、苦”之后,注意力聚焦在粗暴的苦受上,然后再观察这个苦受,觉知粗暴的苦不是一直持续的,禅修者持续观察,发觉这个苦的所缘不是一直停顿在色身的一个固定的位置,苦受是有生有灭,同时苦受有增加,也有减轻。定力足够时,禅修者会发现,随着苦受的变化,观照的时候,每个观照的心,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时候粗糙的色法不断地出现,而且越来越严重时,禅修者越观越疼痛。修着修着就懈怠了,不想继续修了。在坐禅的时候,想动一下身体,有时候咬着牙能够忍住不动,但有时候忍不住,想大声地叫出来,有时候就真的痛得叫出声音,也会有这样的现象。有想大声叫出来的念头出现时,要去观照它,要有正念,要知道烦恼进来了。此时,是将“我”加到粗暴的疼痛的色法上去了,将疼痛和“我”混合在一起,才会生起烦恼。

    禅修者需要有正念地去观察粗暴的色法,觉知它的变化。如果最后实在忍受不了疼痛,就睁开眼睛去看,在看的时候要觉知到、感受到它的不停变化的本性,疼痛会消失。

 

名法也可以观照名法

    心要放松,要很安静、平静。在看身体的时候要想起佛陀说的话。

    佛陀说,五蕴就是苦谛。五蕴,身体,一直都是苦的存在。

    佛陀说的太对了,五蕴构成的色身没有一处是好的地方。禅修者要看整体的、身体的苦来感受佛陀的话。如果耐心地观照疼痛,观到超越疼痛的时候,就会很舒服,生起的就是乐受,此后全身就会很轻安,以这样的状态去观照所缘时,所缘和观照的心会融为一体,再持续观照,就有定力生起。

    有定力的时候,所有出现的粗暴的感受,就干扰不到观照所缘的心。苦受、乐受、舍受,这些感受只是现象,禅修者的任务只是去观照这些现象而已。

    禅修者以这样的心态去观照,观照的心和观照的目标一致的时候,就会有乐受,很舒服,很想继续再观身体所有的现象,会有这样的状态生起。但是,有时候也会有不开心的、不想观的心生起。有时候禅修者一个人在生气,不是对别人生气,是对自己生闷气:“我”为什么没办法观?此时,这位禅修者的心会沉重起来,不满的情绪开始蔓延,开始是对自己不满意,接着对环境也不满意,甚至对同修对禅师,对佛陀对佛法都不满意,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当出现这些不开心,不满意的情绪的时候,也要将它们当成所缘去看,要观照它们并标记“不满意、不满意”“不如意、不如意”,同时,也要如理醒思:哦,现在有烦恼进来了,立刻仔细去观察烦恼。禅修者在观察烦恼的时候,会觉知到它在出现后就消失。不管任何感受、任何心态、任何情绪,它们都是生起一会儿,然后消失。好的情绪也好,不好的情绪也好,它们都是有生有灭,看多了生灭,就体会到无常。

 

坐禅的感受

    在很强的定力下,就会看到身体好像有很多气泡组成的,里面会有好大的就好像棍子那样硬硬的一个东西,也有时候会感觉到一块东西在身体里动来动去的,会有这些现象出现。所有这样的状态、现象,都要当成所缘去观照它。

    虽然看到它的体,它的形状,但观察的时候,只观察它的生灭,它的移动。有时候观着观着,定力很强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脸上好像有很多虫在爬,或是身上某个地方有好多虫在爬,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个时候不要觉得怕,不要想“我有什么问题了?为什么有好多虫爬在我的身上?”,不要这样想,就当成所缘去观察它,等到时间的时候,它自己会消失掉。

    有时候,观着观着会感觉不到这个身体的形状,这个时候就不要觉得“哎,我怎么了?不知道我的身体在哪里了?”不要有这样的念头,一旦有这样的念头就是邪见了,因为“我”根本不存在的,只要觉知“消失”、“消失”,就是这个形状的概念消失而已,觉得消失就觉知它,观察消失就可以了。所以,当禅修者观得很进入状态的时候,身体的形、相就会消失,当时只有被观照的所缘和在观照的心,只有这两样存在,没有身体的形状。在观照的时候,有时会觉得很好观,精进力很强,身体比较轻,这个时候会很开心,同时也会想,“我观得太好了!“这是有傲慢,也要当作所缘去观照它。有时候观照的心和目标结合一致便会有乐受生起;有时候会觉得身体和世界突然间都消失了,那时会有想哭的感觉;有时候也会看到一道光在闪亮,这些都要当成所缘去观。

    有时候,观照中会感觉身体变轻了,好像在往上飘;有时会感觉到自己在天空中坐着;有时像坐在摇篮里面。所有出现的这些,都要当作所缘去观照,觉知所有这些现象和感受。当心去觉知它们之时,它们就都会消失。这些都是心的生灭。禅修者不停地看这些生灭,就会有观智生起。

    有时候,目标和观照的心结合一致,观照进行得很顺利,但偶尔一瞬间,一个念头的生起或者一个动作之后,就没有办法将注意力拉回到所缘上,突然就无法继续专注地观照,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要知道法就是如此,没有一样东西是恒常的,一直都能保持一种状态的。有时候观得很投入,很舒服,观什么都是与观照的心保持一致。有时候,整个小时就这样过了,不知道观了什么,也没办法投入,也会有这样的现象。有时候禅修者就没法观,只想着回家,也会有这样的状态。那个时候就不要跟着心走,要用正念去观照它,要加强精进力就会有进步。

    如果没办法观照所缘的话,可以去观呼吸、坐触、腹部起伏,还有心脏跳动等等,这些都可以去观照,先培养定力。

    在听开示的时候,要专注地听开示的声音,身体不要乱动,手不要做其他的动作,也要尊重禅师。在听的时候,把声音听进去之后,对治身体的苦受,因为开示的内容是有关身体的事情。在打坐的时候、修行的时候、禅修的时候,有时可以很投入,很专注地去观照,有时候就是没法观。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在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一直保持正念,还要专注,要制服自己的心。觉得懒的时候不要跟着念头走,开心的时候也不要跟着那个“开心”走,觉得辛苦或舒服,都不要跟着它们走,这些都是心念短暂的闪现而已。觉得开心,开心一下,它就消失了;觉得苦,苦一下它也会消失的,就是要看到它们无常生灭的本性,要专注。

    有时候观得很投入,观照的心和目标保持一致,有些“相”会出现。有时候打坐会觉得头扭到后面去了,面朝背后,会有这样扭曲的感觉,就把它当作所缘,不要去担心什么。有时候会觉得口水一直流出来,也会有这样的现象,都要当作所缘去看。有时候会觉得有眼泪流下来,也不要去管它,要把它当作所缘去看。这些所有的现象出现之后最终都会消失,不要执着它们。

    当禅修者坐禅或者行禅很投入的去观察的当下,有时候身体会觉得很轻,像在飘;有时候或会看到颜色、光这些相;有时候在打坐中升起对佛、法、僧的恭敬之心,就忍不住想起身顶礼三宝;还有的时候会觉得佛陀走到自己的身边来了,或者僧人走到身边来了;有时候会看到塔,有这样的一些现象出现,表示禅修者的信根加强了。但是所有这些都要把它们当作所缘去观,不要起身跪拜,不要有这样的行动,要当作所缘去观掉。这些都是在修行中可能出现的相。

所以,不管有什么样的目标出现,都要把它观掉。这些都是心的造作,它们的出现、消失以及觉知它们的生灭都离不开心。这样持续地看着,你们会喜欢观生灭的。

 

行禅的感受

    在行禅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的现象。

    行禅的过程中,在站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身体很轻,没有与地面接触的感觉;或者身体有在燃烧的感觉;有时候是一瞬间热了一下,或者一瞬间凉了一下;也有时身体里面会显现好多颜色等等。当有这些的现象出现时,要知道这些都是身体的本性而已,还是要把它们当作所缘去观。

    开始行禅了,要观脚的提、推、放。心想提,才有脚的提起;心想推,脚慢慢地向前推进;心想放,脚才会慢慢地放下来。有些禅修者在提脚的时候,会感觉好像有人在下面拽着脚,使提脚的动作变得很沉重;推送的时候,感觉好像有人或者有种力量拉着你,需要使出很大的力气才可以把脚推出。有时候提脚和推出的动作会很轻盈,有时候会很沉重,这些都是业处的相而已。有时候则没办法跨出一步,这是因为心在带动这个身体,心活跃的时候身体很轻快。可是一旦心静下来的时候,这个身体是很沉重的,因为没有轻快的心带着它行动。

你的心静下来了,这个身体也跟着静下来,就会很沉重,这是身体的本性。

在行禅的时候,有时会觉得很累很累,因为你的心已经定下来了,身体也跟着心定了下来,所以你要走的时候会觉得很累,这个时候要耐心地去观察它。行禅的时候有这样的现象,觉得沉重不想动是好事情,是定力比较强的表现。行禅是很重要的,行禅的时候,要很专注地去观。当你可以观得很投入的时候会有身体或轻或重的感觉。有时候,走着走着会觉得有掉进坑里的感觉,或有在飘着的感觉,或者身体突然间闪动了一下等等,不管出现什么现象都要用正念去专注它们,观察它们,将它们当作所缘去看,去观。这些都只是一瞬间出现的相而已,不会永恒不灭。禅修者要用很放松的心去观察这些所缘。

     在观照的心和目标一致的时候,身体就表现比较轻盈,烦恼也逐渐地减少。脚在抬起的时候,想抬起的心就消失;想推的心是在推的动作做出时就消失;想放脚的心也是在脚放下的时候就消失了。觉知脚和地板接触的心在接触的那一瞬间,消失。所以,专心看的时候就会看到这些生和灭。这样看得多了就不会有脚的概念了,只有无数生灭连在一起,只有运动在不断地出现和消失,而不是脚在运动的概念。如此,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相、什么样的所缘,都要用正念去观照所有出现的这些目标。

    行禅的时候不是要看着脚,而是要觉知脚的移动。脚在动的时候有风大的特性,有风才可以动。如果在行禅的时候只看到脚的形状是在修习止禅,而不是观禅。现在修观禅,要看到脚的移动,每个移动都要用智慧去看,用放松的心去看脚的移动,看它们的生灭,生起就会灭去的现象。

    历代的圣者们有很多都是在行禅的状态下证悟的,在不断地看到生灭生灭的时候证悟的。不管是行禅也好,坐禅也好,立禅也好,都要看到它们的生灭。

 

卧禅的感受

    除了立禅、坐禅、行禅,还有晚上和中午休息的时间,禅修者还可以卧在床上禅修。采用仰卧的姿势,平躺、手脚放松,可以观呼吸、观腹部起伏、观心跳或者观苦受等。身体上的某个部位,比如腰,一般都是腰会热起来,身体会有胀的感觉,这个时候要观苦受出现的地方。要观察哪里最胀,哪里最痛,去观察苦受最明显的地方。此时身体不要动,一动实相就消失了,要忍住,要专注,有正念地去看。

    修习卧禅,不是要禅修者去看这个不净的身体,所谓的头、脚、手等,而是要看身体展现出来的不停的变化。每当所缘目标出现的时候,要去看它的变化。不管出现的是色法、名法,各种感觉:懒的、开心的等等这些,都是要看它们的变化。把这些当作所缘去观照,看多了就会生起厌离心,最后会走到终点即可以证道证果。

    在观照的时候只有被观照的所缘和观照的心,可以说是观智在生起。

    名法和色法是被观照的所缘。心在观照所缘时,观照的智慧有三相:正念、精进和智慧。正念是抓住每个出现的目标,精进是将抓住的目标持续观照,最后智慧持续地看透。所以,在观照的过程中正念、精进和智慧是三位一体的运作。

    坐禅和站禅的时候会有好多现象出现,站禅的时候有时会觉得身体在燃烧。行禅的时候也会有好多现象出现,身体有时候会觉得很轻,有时候很重,有时候身体有变成石柱般不能移动的感觉。卧禅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现象出现,这些都要被当成所缘去观照。

 

名法观照名法

    刚才说的是禅修时定力增强后色法生起的现象,现在说定力增强时名法生起的现象。有时候会觉得懒散,觉得懒,就要去觉知这个“懒”。当觉知到“懒散的心”出现时,“懒散的心”就会消失,禅修者会发现有这样的现象。

    当观得很投入、很专注的时候,禅修者会很开心,这个“开心”也要将它当作所缘观掉。有时候会有嗔心生起,不服的心生起,心会很沉重;有时候心也会很紧张,对所有这些心的状态都要保持觉知。观照的时候会发现有嗔心、开心等等心的不同状态,一旦被觉知,它们就会消失。例如:生起的嗔心是前一念心,觉知嗔心生起的心是后一念心,后念心观照前念心,也就是说前念心被作为后念心观照的所缘。一念心生起灭去,一念心再生起,再灭去。   

    心出现不开心的事情也要当作所缘去观。

    有时候想睁开眼睛,当这样的念头被觉知后,就不会想要睁开眼睛了。有时候不想继续禅修,散乱的心生起了,此时要觉知到心散乱了。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心念,要用正念去保持觉知,观照其生灭。

    今天所要开示的内容是被观照的所缘和能观照的心,智慧。所有身心出现的现象,禅修者都要用正念捕获,精进持续地观照,用智慧看清楚它们的实相。

    当禅修者连续不断地看到这些现象的生灭后就会生起厌离的心,有厌离的心就会走到苦的终点,就可以关掉通向恶道之门。

    刚才说的这些内容,就是要提醒禅修者不断地去觉知,观照那些所缘。

    开示的内容是在讲如何修行,修的时候要按照禅师开示的教导去实践,对实修是会有帮助的。所以,禅师开示的内容说怎样修,怎样去观照,在观照的时候不要有疑心生起。刚才禅师说到身体消失了也需要观照时,有禅修者就疑惑:身体消失了,还怎么观照?这种想法就是一种疑。不要有这样的疑问,认真按照禅师的开示去做。

    在实修的时候一定要听闻法,之后按照听闻到的内容去实践。这两方面要互动,两方面都做得好才会有智慧的生起。

    现在以此听闻法的功德,回向给你们尽快地契入涅槃,证道、证果。

 

 

二、坐禅提示

业与果报

 

    业有两种,善业与不善业,在缅甸常说为白业和黑业。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不善业,不善业是指不清净的染污业。造成不善业的原因是贪、嗔、痴,贪、嗔、痴为原动力。因为贪、嗔、痴的诱发,导致身、口、意造作了不善业。所以,当凡夫造作了身、口、意的不善业之后,不善业的因就种在他的心里,例如:

1、如果一个人造作了杀生的业,他的果报不论是在今生还是来世都会有所体现:在今生就要面临法庭的审判和内心的恐惧;来世就会有短命的果报。

2、如果犯偷盗罪,今生就会有不好的果报,来世会遭受到贫穷的果报。

3、如果犯了不邪淫戒,今生就会受到有威德或有权势者的责备以及世人的非议白眼。来世的轮回果报中,就会投生为不好的生命形态,即使投生为人,也可能会变得不男不女。

4、如果犯了不妄语戒,今生会对自己轻视,心中永远会有惭愧和恐惧,一直记得自己骗了某某人。来世的果报,即使投生为人也是口齿不清或者口歪鼻斜或者牙齿稀疏丑陋,相貌不端。

5、如果犯了不饮酒和吸食麻醉品的戒,今生会活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生活没有规矩。在酒精的作用下,会变得很冲动,犯下很多过错,破坏社会的规则,死后定入地狱。就算再次轮回人间,也会投生为精神异常的人,心智不健全,身心都不得安宁,而且整个人生都与佛法无缘,甚至连佛、法、僧的名称都无从知晓。

不犯五戒的功德:

1、如果不杀生,人的一生会过的很安宁祥和,临终时不会体验过多的痛苦,心中也不会产生无端的恐惧,会很祥和地离去。

2、如果不偷盗,今生不会被别人偷,来世也会很富裕。

3、如果不邪淫,今生会活地很安静,来世也很安乐。

4、如果不妄语,今生会对自己很尊重,来世相貌也很好。

5、如果不饮酒,今生会得到很多人的尊敬,也不会犯比较大的过错,来世也会比较有智慧,会投生到离佛、法、僧近的地方,比较有佛缘。

    以上是五戒的概说。总而言之,身、口、意的不善业都由自己造作,果报也由自己承受。

造不善业的人,不善业的种子会一直跟着他,一旦有合适的因缘就会展现出来,所以要知道不善业的业报是苦果,业是黑色的,果报也是黑色的。

    这里要特殊注明的是,不是生生世世都是展现出来,如果是生生世世都展现出来,那就是犯了常见;如果是今生展现出来,来世不会有,就犯了断见,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如法地说是机缘具足的时候,果报就会展现;机缘不具足,果报暂时就不会展现。刚才所说的都是不善业,如果是善业的话,例如做布施,无论是佛弟子也好,或者是任何人也好,布施都会有很好的果报,生生世世都会比较富裕。所以守戒的人,轮回之中的果报都会比较好。

    举一个佛经里的典故:有一人叫做须婆,须婆问佛陀为何世间有的人富有,有的人贫穷,有的人丑陋,有的人英俊,有的人有学识,有的人没有学识,有的人身体强健,有的人有很多病,有的人寿命长,有的人寿命短,总共问了佛陀十六个问题。佛陀一句话就回答了他,业不同果报不同。

    业和思心所是同一个意思,心所会让你产生种种心愿,修行主要是让你产生好的心愿,迷茫的心和疑问心会产生地少一些。如果认真听禅师的开示,禅修者对法的疑问会比较少,内心会比较清静。以前不知道如何观,现在知道了。并且知道哪些需要加强,哪些要根除,对因果的体会更深。所以要认真地听禅师开示的方法,认真听之后就不会产生疑问。禅师开示的时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道理也说得很详尽,应该没有什么需要再提问的。只有不认真听,才会产生疑问,所以要懂得业和果报,善业和不善业都会在今生和轮回中有所体现,要去观察它。

    举个例子:嗔心生起的时候,很生气时,去观生气的状态,嗔心在一眨眼间就会产生。刚才禅师开示的时候发出一个音时,就会有千万的心生起,如果前念心是“一”,那后面可能会有二十或三十几个零那么多的心生起。

    一种心生起来时的刹那间,会好几十万个心,好几千万个心生起,但禅师只说一个心路的最后七个速行心。第一个速行心,机缘具足的时候,会在今生产生果报,结出果实;第七个速行心,在机缘具足时,会在来世产生果报;中间的五个速行心,从第三生开始会一直跟着你,直到你悟道证果涅槃前,一有机会就会展现出来。

    速行心有四种果报的业:今生有果报的业,来生有果报的业,第三生有果报的业和无效业即在这三世里都没有机会展现出来的业。举个例子,一个禅修的人,他在四点钟会有恶业的果报,但是他一直在精进禅修,想杀他的人在外面拿着刀子等着杀他,禅修者一直在禅修,四点过了仍然没有出禅室,结果想杀他的那个人就放弃了,这个不善业就没有机会展现了,这就是无效业。

    业和果报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旦有念头产生就已经造业了。如果生起的是不善心,就会有不善业跟随我们,而这个不善业会逐渐积累,最终会使人进入地狱。

    比如,坐禅时观自己的身体,怕疼怕痛,对身体过度地贪爱,这也是一种不善业,会使人堕入地狱。所以禅师不断提醒禅修者,不要轻易地让嗔心生起,观照时要有耐心。有些禅修者在家时嗔心就很重,常常生气,对这生气,对那也生气。来到禅修中心还是生气,这个不善业就太重了。这些不善业会一直累世累生地跟随着,等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成为堕入地狱的助缘。要知道心一旦生起,就会产生业。观照时用智慧观照,这是善业。不善的心产生不善的业,善的心产生善的业,心会造很多业。

    修行的人要知道善心通常生起得比较少,所以要及时地观照心,让贪、嗔、痴的心生起得少一些。这样善业会逐渐积累,当它积累到一定强度的时候会使你证道证果,契入涅槃。

修行时所造的善业,让心很安静。禅修时积累的善业,会帮助你证果;相反嗔怒的心,或者是懈怠的心,忧愁的心这些不善业的累积,在一个人离世的时候会展现,成为众生去恶道的助缘。因此在观自己的身体时要用智慧,用智慧的心观自己身体所有现象的生灭,生灭智积累到足够强度时就会证果,例如:我们听开示时也要观自己心的变化,听一个小时的开示,要观照有没有妄想、走神、不善的想法生起,观一下自己的心就知道了。在每一个不善心生起的当下,待机缘具足后就会展现果报。

    业不在名法里,也不在色法里,业没有形状,但业又是通过名法和色法产生,有关系也没有关系。

    心的运作是很快速的,要用正念观照它,通常心造作的善业少,不善业多。不善业比较容易产生,所以禅师不断地提醒禅修者。

    以上内容就是禅师对善业、不善业的概略解释。不要让不善心生起,每一念都要用智慧观察,要让善心生起,这样如实地去观察。愿以今天听闻开示的功德,成为禅修者们远离生、老、病、死的助缘。

 

三、禅修问答:

 

1、禅修者:如果观照目标,最明显的所缘减弱的时候,是要继续观照目标至完全消失,还是转移到另外一个更强的目标?

禅师:如果所缘减轻的话不用观到它结束,另外一个所缘更明显时,可以去观另外这个,因为禅修时要观照最明显的目标。

 

2、禅修者:观照所缘时,名法和色法都出现时,是先观照名法还是先观照色法?具体就是妄想和痛同时出现时,应该先观照妄想还是痛?

禅师:名法和色法此两个所缘不会先后同时出现,有妄想的心生起的当下,不会觉知到疼痛,有疼痛的时候不会生起妄想的心。无论是名法还是色法,哪一个所缘最明显,比如说疼痛超越妄想的时候,可以先观疼痛;疼痛不明显,杂念太多,可以去观杂念。

 

3、禅修者:观腹部起伏的时间比较久了,没有疼痛,没有妄念,腹部的目标也不是特别明显,落入一种舒服、轻安、或者细微的昏沉,同时没有更明显的所缘出现,此时应该怎么办?

禅师:你观察腹部起伏的时候是如何观察?

禅修者:我是观察吸气的时候它会上升,呼气的时候它会下降,然后我就在心里面标记它。

禅师:在观腹部起伏的时候,将注意力放在腹部起伏,腹部起的时候,起的动作不是一个粗大鼓起的过程,它是由连续的“起”,一点一点的“起”构成。要知道它有好多微小的“起”构成,而每一个微小的“起”,都有生灭的变化。禅修者观照腹部不是观照腹部的形状,而是观照腹部起伏时的生灭。

禅修者:一个起当中有好几个“起”是不是?

禅师:不要觉得它有好多的“起”,而是观察当下一个就可以了,一个生灭一个生灭地去观。如果觉得有好多“起”或者很多“伏”,就会有概念生起,就变成是修习止禅。所以,先观到每一个“起”,然后当出现下一个“起”时,就观照下一个“起”,观照“伏”也一样,要看清楚“起”和“伏”的生灭无常。

 

4、禅修者:如果昏沉、睡眠太重的时候,可不可以转换业处修坐和触?

禅师:可以去观坐和触。观坐和触的时候,坐的时候,觉知坐,坐就消失了。观触时,观照坐垫和身体的接触点,只要专注接触点:触,觉知;触,觉知。每一个触之间都是分段生起和分段灭去,都是有间隔的。身体和垫子的触点不是融合不变的,每一次触点都不一样。没有连接在一起,要这样了解。如果不观腹部起伏,观照触也可以。触,觉知;触,觉知,每一次觉知触就消失。也可以观心跳,观照时,要连续地觉知到:跳动,消失;跳动,消失。观照心跳时要放松,轻轻地去观,如果很粗鲁地观照心跳,会导致心痛。甚至能疼得说不出话或者疼两三天。

 

5、禅修者:昨天翻译说回忆、妄想也是观照的所缘,也是色法,但是阿毗达摩论藏里说回忆、妄想是心法。

禅师:妄想、回忆是名法,昨天翻译成色法是口误。

 

6、禅修者:名法也可以观名法?

禅师::对,心可以观照心,名法可以观照名法。妄想的心消失时,觉知妄想消失的心会生起;妄想心生起,觉知是在它后面生起的心。

 

7、禅修者:比如疼痛有时候因色法引起的,这时候把它归到色法还是名法?

禅师:身体上的痛、酸、麻、肿等是色法,觉知胀、麻、酸、痛等的心是名法。心里的感受、心想的一些事情,这些都是名法。

--------------------

余下章节请回复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