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教无类

 姜大艳 2017-11-02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教育思想上,以“仁”为基础,重视人的价值;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大多数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在人的个性差异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有教无类”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主张,对于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丰富人才结构,发展大众化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充分证明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孔子“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 正是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化的终身教育转变,从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向满足多数学生的教育需要转变;正确处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个体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因此,也可以把“有教无类”理解为孔子大众化教育的主张。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普及中等教育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虽然不能上升到“普及教育”的高度,但已有了这种思想的萌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中等教育的结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普遍关注。我国的中等教育过早的职业化或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比例不合理,将很难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最终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中等教育来说,职业技术教育要办,普通高中的比例要回升,甚至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有步骤分地区地普及高中教育也已成为必然,使中等教育逐步走向“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广泛,年龄不同,智力有别,性格、志向不同,但孔子却能较为深入、全面地了解、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并对他们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汲取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精华,对本是人格平等的学生施以同样的爱心,对个性特征存在差异的学生施以有差异的教育。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承认其主体性,教育其发展, 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没有仁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教育爱”应关照到每一个学生。我国社会正从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更加强烈,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习孔子“有教无类”思想,要求我们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检验标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提供均等化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使全社会的受教育机会、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制度规则的公平状况都有明显提高,以回应孔子“有教无类”的呼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