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治疗黄疸病特色探析

 369蓝田书院 2017-11-03

摘要祛湿活血化瘀法在黄疸治疗中疗效卓著,然其发展之源头,却始于《伤寒杂病论》。在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病治中》即有身黄与血有关的记载。现通过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回顾温习,阐明早在仲景时期,祛湿活血化瘀法就广泛运用于黄疸病的治疗中,同时加深对张仲景论黄疸病各种治法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关键《伤寒杂病论》;黄疸;祛湿活血化瘀

   黄疸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对于黄疸病的论述,最早可追溯至《内经》,其中记载了关于黄疸病的病因、证候等内容。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其形成机制、症状特点、具体治疗做出精辟的论述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将其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类,并论述了黄疸病的病因病机,确定了黄疸病的基本治法,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治黄方剂,进一步完善了黄疸病的证治。而其中的祛湿活血化瘀法则是其中的重要治法之一,现就此做出浅析,以供同道借鉴,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1 黄疸病之病因

关于黄疸病,早在《内经》时期,就对其病因病机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五行配属的角度提出了黄疸病的发生与湿邪有关,并有“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之认识。《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黄疸。”《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溽暑湿热相,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疸而为附肿。”的记载,指出时令气候的变化可以导致黄疸。张仲景在前人对黄疸认识的基础上,于《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强调湿邪是黄疸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指出“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阐明湿热内浸,久郁化热,湿热滋生而致黄疸。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病治》中进一步将湿邪所致发黄分为湿热和寒湿两类。当然,黄疸病的发生也不全是由湿邪所致,两热相熏等均可导致黄疸病的发生,但从原文整体分析之,“湿”仍然是黄疸病发生的主因。

2 黄疸病之病机

关于黄疸之病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首条即提出:“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本条指出黄疸病的发生与脾关系密切,同时也阐述了黄疸病发生的病理机制:在生理上,脾主运化、主升清、主肌肉、喜燥恶湿;当人体感受湿邪,脾为湿邪所困,而出现脘腹不适、纳呆、四肢困重、脉濡等脉症。若患者失于治疗,久郁化热,湿热郁闭于脾,影响及血,而最终导致湿热蕴于血分病达百脉。肝在生理上主藏血,湿热蕴于血分,必然影响及肝,肝失疏泄,而加重病情,更易致使黄疸病的发生。对于“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认识,唐容川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1]中指出:“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也,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小便黄赤短涩而不发黄者多矣……故必血分湿热乃发黄也。”此对黄疸病位病机了进一步论述。此外,程国彭在《医学心悟》[2]中也有关于黄疸病病机的阐述:“瘀血发黄,亦湿热发黄,瘀血与积聚熏蒸,故见黄也。”提出湿热相争,灼耗气血中津液而为瘀,瘀而发黄,进一步丰富了对黄疸病病机的认识。《伤寒论》第236条云:“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提出黄疸病的病机是“瘀热在里”。《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13条“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提出谷疸为“久久发黄”所致,而可理解为病程较长,湿热长期熏灼血分而发为黄疸。


3 黄疸病之治疗

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所论黄疸的治则治法来看,可谓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皆俱。其中体现汗法的方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桂枝加黄芪汤;体现和法的方有小柴胡汤;体现下法的方有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等;体现消法的方有抵当汤、硝石矾石散;体现吐法的方有瓜蒂汤;体现清法的方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温法提出“于寒湿中求之”,并未给出方药;体现补法的方有小建中汤。而单从《伤寒论》治疗黄疸病的治方来看,仲景根据湿热发黄、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和寒湿发黄四种不同病因,辨证论治,从而选择不同的治法方药。具体言之,湿热发黄证治以茵陈蒿汤;火劫发黄证虽未给出具体方剂,但唐 ·王焘遵仲景意,在《外台秘要》中提出治以犀角地黄汤;瘀热发黄证提出急则用抵当汤施治,缓则用抵当丸图之;在寒湿发黄的条文中,未言及血分,也未提出具体的方药,只于259条中提出治法“寒湿中求之”,然这只能说明病因为寒湿之邪,并不能否认其伤及血分。从五脏生理功能来讲,“肝藏血”、“脾统血”,血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肝脾功能的正常发挥。若脾为湿邪所困,气机必然受阻,日久必定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从而产生瘀血。并且,在《内经》中也提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更证明了寒湿之邪可致血瘀。从后世的发挥来看,有用理中汤加茵陈治之者;有用茵陈术附汤治之者。综上所述,寒湿发黄证同样伤及血分。由此观之,祛湿活血化瘀法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治疗黄疸的用药分析来看,除治疗虚劳萎黄的小建中汤、和解少阳枢机的小柴胡汤、以吐法治黄的瓜蒂等少数方剂外,大都涉及祛湿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如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等方中均用大黄,而大黄可清血分之热,逐血分之瘀,在《神农本草经》[3]中有: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和五脏”的记载;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方中均用茵陈,而从茵陈的功用来看,茵陈不仅可清热利胆、健脾祛湿,同时还具有活血祛瘀之功,抵当汤、抵当丸两方中,用药有水蛭、虻虫、大黄、桃仁四味。而在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1]中记载:“方中水蛭、虻虫,一飞一潜,吮血之物也。在上之热随经而入,飞者谛之,在下之血,为热之瘀,潜而当之。大黄配桃核之仁,将军之威,一鼓而下,抵拒大敌,四物当之,故曰抵当。”足见破血逐瘀之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4]中有关于用生水蛭、生山药粉冲服以消癥的记载。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连翘可清血分之热,赤小豆可疏血分之结等等。可见,仲景在黄疸病中所列出的诸多方药,无疑提示我们,灵活运用祛湿活血化瘀法,在祛湿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活血药物,确有提高临床疗效之功。此外,著名肝病专家关幼波先生在《关幼波临床经验选》中体现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的治黄思想,足祛湿活血化瘀理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4 结语

众所周知,张仲景治病立法准确,用药精当,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条文以及药物分析可知,仲景在黄疸病的治疗中非常重视祛湿活血化瘀法的运用,祛湿活血化瘀法黄疸病治疗中的重要法则。我们应该更好地响应读经典,做临床的倡导,并把经典加以利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王咪咪唐容川医学全书·金匮要略浅注补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75246.

[2]·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1.

[3]杨鹏举校.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210.

[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383-384.

廖成荣,男,就职于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秘书,《中国民间疗法》中青年编委,特约审稿专家。师从多名国家级、省级名医名师。参与省、局级课题3项,策划并担任丛书主编《常见病医方·医案·医论系列丛书》、副主编《杨廉方临证传薪录》,参编《不孕证中医诊疗经验集》、《白癜风中医诊疗经验集》、《痤疮中医诊疗经验集》等多部著作;先后在《国际中医中医杂志》、《中医药导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擅长运用中医药诊疗临床疾病,疗效显著。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