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金色年华554 2017-11-03

保护

参观完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后,我们步行来到了不远处的村镇,拜访一位在2010年被授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的手工艺人孙玉林。他的工作室位于主街的一侧,面积不大,只有几十平米,展架上摆满了孙老师的鱼皮画作品,孙玉林老师和他的妻子常年坚守在这一间小店里,坚守着对赫哲族民族艺术的热爱与传承。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孙玉林老师夫妇对赫哲族传统工艺的坚守还体现在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因为民族工艺不仅需要继承和保护,更要创新和发展。孙老师告诉我们,他同时还是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鱼皮画制作技艺老师,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来他这里学习制作鱼皮画,在与同学们一起的时间里,他也不断进行着艺术创作,制作出了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鱼皮画作品。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孙玉林早年从事捕鱼,直到2000年拜赫哲族著名艺人孙有才为师,才正式开始走上鱼骨画和鱼皮衣绘制的道路。孙玉林的鱼骨画大多描述赫哲人生活和捕鱼的场景,画中的主角除了人便是鱼,为了将主角刻画地栩栩如生,一根正常的鱼刺要切成十分之一细,之后再将几十根这样比头发丝还细还软的鱼刺粘合在一起来拼绘出人物和鱼的画面。制作工艺对手艺人技艺要求之高直接反映在绘制作品的精湛上。

在从事鱼骨画创作的7年中,孙玉林已制作了近500副大小各异风格不同的鱼骨画。

制作一副12寸左右的鱼骨画,需要两条至少10斤重的大鲤子或大马哈的鱼骨,经过拆骨、洗净、晒干这些流程后方能使用。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敖其镇非遗传承人解永亮

佳市郊区敖其镇敖其村南临完达山脉,北依松花江畔,三面环山,是赫哲人聚居地之一。赫哲人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鱼皮画艺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赫哲族小伙子解永亮,2007年12月毅然从大都市回到家乡,挑起鱼皮画传承人的重任,立志将鱼皮画这一传统瑰宝传承和发扬下去。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解永亮的姥姥是赫哲鱼皮画传承人,擅长传统鱼皮技艺,并经常制作一些鱼皮画送给亲朋好友,从小在姥姥家长大的解永亮耳濡目染。姥姥制作鱼皮画时,他经常打下手,并对这门古老的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高中毕业后,解永亮来到佳大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系统地学习了美术和装潢设计知识,三年后学有所成的他来到哈尔滨闯世界,在一家广告公司任美术指导,并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创业梦。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家乡鱼皮画的专题片,才知道赫哲族鱼皮画这个艺术瑰宝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和保护,这深深地震撼了解永亮的心。

思索一个晚上后,解永亮整理了行囊告别大城市,毅然返回家乡,立志从事鱼皮画的创作和传承工作。父母对他的这个不着边际的想法并不看好,解永亮却忙着到书店买书,上网查资料,在自己的小屋子里鼓捣起来。一个月后,当他拿着自己制作的《雄鹰展翅》向父母汇报时,父母被儿子的精湛技艺和执著精神所感动,同意了他的选择。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据解永亮介绍,目前鱼皮画艺术的传承主要是社会传承,如目前在敖其镇赫哲族旅游区内成立的鱼皮画传习所与赫哲体验园内担任讲师,同时也是赫哲族联合学校的赫哲族传统鱼皮工艺校外辅导员。而且每天都会有游客前往佳木斯郊区的鱼皮技艺传承基地参与自己动手制作鱼皮工艺品,学员主要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妇女居多。

目前解永亮公司的销售主要由政府外交礼品、私人定制艺术品、旅游纪念礼品、网络营销四部分构成,年营业额在30万以上,带动普通工人家庭增收0.8——1.2万元/年。产品的包装设计也大概一两年更新一次,做到了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抓吉镇鱼骨手工艺人宫福云

八月的抚远已经开始有了些许凉意,采访完东极傻妹炒鱼毛后,我们又前往赫哲族鱼骨技艺传承人宫福云老师的工作室参观。宫老师的鱼骨工作室位于当地村小学的院内小楼中,一间不大的小教室里面摆放着一些半成品的鱼骨工艺品和归类整齐装在塑料袋里的鱼骨原材料,屋子里散发着一股来自江海的鱼腥味,原始而又温润,充满着自然的气息。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刚一进门宫老师就热情地拿出她搜集整理的鱼骨给我们展示,那些鱼骨按照部位的不同被整齐的分装在七八个白色袋子里,有脊骨,有腮骨,还有一些大鱼的骨架和绵密细白的鱼骨刺。宫老师告诉我们,鱼腮部是天然的蝴蝶翅膀形状,很容易拼接出好看的造型来,而胖头鱼的骨头是最理想的,因为它透明洁白,看起来非常干净雅致。但基本上平时收集来的鱼骨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小瑕疵,宫老师会把它们泡在双氧水里,祛除鱼骨上的黄斑和污渍,只有经过这样加工处理之后的鱼骨才可以被用来制作鱼骨工艺品,目前这样处理鱼骨的人很少,她也正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努力探索着。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赫哲族的鱼骨工艺,是在传统的桦皮、木雕工艺的基础上开掘形成的。之所以有了鱼骨工艺,这与赫哲族深邃的鱼文化密不可分。鱼是赫哲人三餐必不可少的食物,有用吃剩的鱼骨制作鱼骨工艺品的奇想自然也就顺理成章。鱼骨工艺品的用料都是天然鱼骨,用鳔胶粘接,作品构思巧妙,造型精美,显现出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特有风格,同时鱼骨在赫哲族传说中有驱灾辟邪的寓意,所以赫哲族历来就有制作鱼骨工艺品用来自己佩戴和赠送亲朋的传统。

赫哲族鱼骨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赫哲族作为中国北方惟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因此赫哲族特有的鱼皮衣、鱼皮靴,用磨砺而成的鱼骨、鱼刺作为身佩、头佩、项饰、胸饰、腰饰等做为装饰品就不足为奇。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历史的变更使赫哲族鱼骨工艺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展。直到上世纪80年代赫哲族一位多才多艺的老艺人孙有财经过潜心研究才把赫哲鱼骨制作工艺得以继承下来,为此他被评为“赫哲老人”、赫哲族民间工艺家。他把有特点的鱼骨都留下来,处理干净后晒干,用一种火胶沾合在一起,做成各种各样的古代兵器或小鸟等小动物,这些工艺品栩栩如生,惹人喜爱。还有一些作品取材于赫哲族历史传说,如“阔力”、“神斧”、“木昆达出世”等。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宫老师的鱼骨作品原材料也是取材于生活当中,同时由于工艺品的特殊要求,有些鱼骨的使用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宫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她身边的故事。有一次他的儿子打上来一条五六斤的胖头鱼,回来之后就随时挂在了屋外,结果因为天太热鱼就坏了,之后小伙随手就把鱼扔进垃圾箱了,因为在这里鱼实在是太多了,也就不足为贵,但阿姨很着急的从垃圾箱里把那条鱼给翻找出来,说鱼肉大家都已经吃腻了,但鱼骨很重要,因为经过下锅烹调后的鱼骨都开始变得酥脆易折,而且颜色也不好看,几乎就不能用了,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用活鱼的鱼骨去制作鱼骨工艺品。听到这里我们感觉搜集和制作鱼骨工艺品还是需要很费一番功夫的。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不仅是原料的难收集和难处理,对于制作鱼骨工艺品来说,更重要的创意迸发更是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有时候灵感倏忽而至又恍然远去,所以有时候宫老师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有什么好的灵感出现了就立马开始动手实践。同样的坚持也体现在宫老师身上穿着的鱼皮马甲上,一件鱼皮马甲需要1000多元人民币,村里有些人不理解,但宫老师告诉我们,这件马甲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件衣服了,最重要的是它制作过程背后的艰苦和付出,它已经是一件艺术品了,上面承载着的是赫哲族的文化。而且宫老师还告诉我们,所有工艺品其实都是成本价,更多的考虑是为了通过工艺品去表达和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在这遥远的东极之地,还有这样一位阿姨,她用她自己的坚持和热爱在守护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继承,她称得上是真正的民族艺术家——清白之艺,唯道守恒。那些细长洁白的鱼骨在她的手里变成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工艺品,吸引着一批批前来游玩参观的游客,也许就像阿姨说的那样:“工艺品是承载民族文化的平台,我要把它做好,让更多的人了解赫哲,走近赫哲,我也就知足了。”

民族探访·赫哲族|坚守传承与文化创新,探访路上的民族匠人!

注:以上所有内容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