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赫哲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

 廿氏春秋 2015-04-14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实施“保护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赫哲族文化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赫哲族文化的传承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促进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民族民间文化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保护工程”是在以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由政府组织实施推动的,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一项系统工程。 按照省、市领导的指示要求,我们2008年7月开始在佳木斯郊区敖其村、同江街津口乡,针对赫哲族文化现状进行了普查,走访赫哲族文化名人及村民75户,在佳木斯郊区敖其村、同江市街津口乡等地邀请赫哲族村民及社会各界赫哲族文化方面的专家进行座谈5次。在专访、问卷和座谈中发现,赫哲族各别区域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而赫哲族文化形态及许多传统的文化生活技艺、语言,还包括民族特征濒临消亡,传承链条薄弱,因而加强抢救工作刻不容缓。如果对其进行及时挖掘和保护,对今后民族事业的发展,旅游事业的繁荣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状况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中国境内有赫哲族人口4675人,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赫哲族使用赫哲语,赫哲族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 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字,赫哲族过去曾信仰萨满教,相信神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观念逐渐淡薄。赫哲族“乌日贡”节日有民族祭祀仪式,在祭祀过程中有古老的传统舞蹈“跳鹿神”之举。赫哲族人口虽少,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创造了灿烂文化的民族。她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沿岸,以渔猎为主要生计。追溯其历史,赫哲族最直接的远祖当属隋唐时称作“革末、革曷”的“黑水部”之先民。至辽金元明时期,赫哲族的先祖又被称为“女真”。有清以后的1663年(即清康熙二年),繁衍在三江流域的土著居民才正式有了“赫哲”之称谓,赫哲即东方之意。历史上的赫哲族,因着鱼皮服饰,擅使犬,故一度也被称作“鱼皮部”和“使犬部”。
     赫哲族这个人口不多的民族,历史上曾历经磨难,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占领东北时期曾对赫哲、鄂伦春等民族推行过种族灭绝政策,一度使赫哲族濒临灭绝。使我国境内赫哲族剩余不足300人。解放后,赫哲人开始了新生活,绝大多数开始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的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的四排赫哲族乡、佳木斯郊区的敖其赫哲族村和抚远县的抓吉赫哲族村(其他散居在佳木斯、双鸭山、长春、哈尔滨、北京等市和内蒙、山东、云南、广西等省份)。 这时期赫哲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赫哲老人即兴演唱出许多优美动听的《嫁令阔》,说唱赫哲文化艺术瑰宝《伊玛堪》,浓郁的赫哲文化氛围逐渐在赫哲区域传播。1978年由从事渔猎生产到辅以农牧商企,1995转为以农为主多元经济并存。随着产业经济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强了文化经济的交流,使赫哲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古老的渔猎文化受到冲击,民族服装、渔猎工具藏入博物馆,民族语言、民间工艺、民间文学、说唱艺术变成濒危文化。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关怀赫哲族的发展,赫哲族各区域、乡村都在积极努力开展以生态旅游、文化保护效益放在前提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1990年11月15日,中国赫哲族博物馆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开馆。这个博物馆有4个展厅,展出面积共250多平方米,展出的 78件出土文物中,有6000多年前赫哲族人使用过的石斧、陶罐等,有鱼皮衣裤、桦皮船、狗拉雪撬等,还有118张反映赫哲族渔民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新生活的照片。同江建立了同江市群众艺术馆 (首批省级非遗保护单位赫哲族“乌日贡”大会社会传承),各赫哲乡建立了文化站,2008年同江市又为两个赫哲乡文化站各增加了一个编制。在街津口乡和四排乡,国家投资建立了赫哲族风情园;在饶河县建立了赫哲族发展史馆,为保护生态环境,在街津口建立了国家森林公园和八岔岛自然保护区,并开辟了旅游专线。为了同江赫哲族少儿艺术培养,同江成立了赫哲族文工团,从建团到现在,取之不少辉煌成绩,至今还在不断努力,在艺术团体的演艺道路上不断的创造奇迹和收获着希望。文工团曾代表黑龙江参加中国第三届艺术节、历届黑龙江少数民族调演、中国云南国际民歌节、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大赛,还东渡日本、北至俄罗斯、南下台湾进行跨国多边艺术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并参加了200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1985年赫哲族首届文体大会在同江街津口召开, 确定每年农历5月15为赫哲人的“乌日贡”节,“乌日贡”是赫哲语里“喜庆吉祥”的意思,每4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了7届。
    此时是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鱼类繁殖期,也是赫哲人停止捕捞的歇网期。此时,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人和散居在全国各地的赫哲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共同欢庆自己的民族节日,有时俄罗斯远东边区的那乃同胞也派代表队来参加盛会。赫哲族“乌日贡”集宗教、艺术、饮食、歌舞、体育于一体的民族盛会,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赫哲人全面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国家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重点项目保护和扶持。有关部门也进行了挖掘整理工作,出版了《依玛坎选》、《民间故事》、《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 赫哲美术探寻录 》,同江市出版了歌曲《赫乡之声》,郊区编辑了《黑土情怀文集》,赫哲族民间故事专版等书籍,使传统渔猎文化得以宣传和保护。佳木斯郊区举办了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赫哲族“鱼皮工艺”传习所,聘请国家级伊玛堪传承人吴明心授课,提高班能演唱《伊玛堪 》,普及班上到70岁老人下到6岁孩童能用赫哲族语演唱嫁令阔,鱼皮制作的普及为今后发展文化产业打下了基础,这些抢救保护工作刚刚蹒跚起步,不禁让人有几许担忧。同江赫哲族网站,今日饶河赫哲人网站,为赫乡与外界搭建了文化通道。利用网络广泛传播赫哲族传统手工艺品,传承赫哲渔猎文明,丰富网络文化内涵,满足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需求。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赫哲族研究分会编辑了六期《赫哲族研究通讯》,为赫哲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新时期赫哲族的教育事业也发展空前,如今赫哲族已在全国56个民族率先普及九年教育,各乡、村建有中小学校,学生在校合格率100,有的考入大中专院校。街津口小学2002年至今开始研究编辑了3版赫哲族语教科书,课本科目有课文、民间故事、情景对话、谚语、诗歌、500单词,2003年开民族语言课,现在学生能达到简单会话的程度。其他地域赫哲族学校还没有开设赫哲族语言课。赫哲地区的交通卫生情况也大为改观,赫哲人的住宅基本实现砖瓦化,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赫哲文化加快了步伐进入发展阶段,呈现与时代同步的特色多元文化,促使濒危的传统文化传承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       

二、文化资源
1、语言与口头文学
赫哲族是一个只有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由于人口少,居住分散,且赫哲族很早就与汉族杂居,平时都用汉语交流,本民族赫哲语缺少必要的应用环境,目前,40岁以下的人,既不会讲也听不懂赫哲语,能自如运用赫哲语言对话的赫哲人也很少,赫哲语言正处于自然消失的边缘,赫哲语一旦失传,等于失去了最重要的民族特征。“说胡力”“特仑固”是一种口头相传的赫哲民间文学,大部分故事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纯真的爱情、寓言、童话、神话、传说故事等, 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泼,通常是老人对儿童讲述,对儿童有启发教育意义。现在能用赫哲族语言讲“说胡力”“特仑固”的老人没有几位,正面临失传。 
2、生产商贸习俗
赫哲族很久以前是过着捕鱼和狩猎的生活,渔猎生产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练就了高超的捕鱼技术,方法多种多样,工具也五花八门。他们捕鱼的工具主要分为叉、钩、网三类。他们叉鱼的技术更是令人惊叹,又准又稳,百发百中。当冰封江面时赫哲人自创的干钩钓鱼法,这是一种独特的在江面凿冰钓鱼的方法,赫哲族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并精于此道,对他们来讲,这既能有物质上的收获,也可带来精神上的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那些原始的生产生活用具已被先进的生产生活用具所取代。赫哲人的渔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渔业生产工具的变革,以汽船、机帆船等应用于渔业生产为标志,进入了以机械力为主的新时期。 
 3、消费习俗
 服饰 赫哲民族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鱼皮和兽皮缝制,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所用的原料也有区别。居住在混同江沿岸同江市勤得利、敖其、以上至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主要用狍皮和鹿皮做衣料,只是靰鞡,套裤用鱼皮。勤得利以下到混同江下游,乌苏里江一带的赫哲人多以鱼皮做衣服。兽皮服装除了主要供男人冬季狩猎,捕鱼时穿用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穿用,但不普遍。妇女主要是穿鱼皮缝制的过膝长衣,叫“乌提库”平常也穿些兽皮的衣服,在出远门或拉烧柴时才穿带毛的兽皮衣服防寒。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质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赫哲人也穿上了布衣、毛料。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博物馆之中,现在的赫哲族服装的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很精美,服装颜色非常鲜艳。
饮食 赫哲人早年以渔猎为业,不种地,主食是鱼,兽肉。因此,他们很擅长加工各种鱼,兽肉食品。赫哲人的常用食品分生,熟两种:生食有鲜鱼和鱼干;熟鱼有鱼松,炖鱼,煎鱼,炸鱼,烤鱼,兽肉干、炖肉,和炒肉等。其中鱼松是每餐必不可少的,赫哲人叫他“斯恨”。赫哲人喜食生鱼“他拉哈”,每逢客来,必切生鱼招待以示尊敬。冬季还吃“苏日啊克”。汉族叫刨花。多在饮酒时食用,是一种下酒的佳肴。此外,还采集野菜和野果。
居住 赫哲人早年的住房有临时和固定的两种。临时住房有撮罗子(撮罗安库),地窨子(胡如布),温特合,草窝棚等。固定的有马架子和正房。现在都是砖瓦房屋和楼房。
交通 赫哲民族早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狗拉雪橇,马爬犁,滑雪板,舢板船,桦皮船(乌莫日沉),快马子(维胡),独木船(乌同格衣)等,现在是机器船、舢板船、客车。
 4、音乐、舞蹈、戏曲、曲艺
(1)赫哲族音乐
赫哲器乐 只有萨满用的椭圆形单面鼓和口弦琴。口弦琴,赫哲语叫“空康吉”,是用铁丝折成外壳,中间嵌上细长的钢片,含在口唇之间,用手弹拨,发出嗡嗡的声音,口弦琴演奏音量小,音域不宽,只能弹一些民间小调,多悠扬悲哀之调 ,至今仍有人能演奏,据《赫哲族发展简史》记载:曾有位姓吴的老人因失去亲人悲痛不止,后来他用铁丝刚片制成口弦琴,用手弹奏表达自己哀伤之情,现已成为重要民族乐器之一。
嫁令阔 是赫哲族民间歌曲的总称,其中有情歌、叙事歌、生活歌曲等,以情歌居多。赫哲族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偶尔也有对唱,曲式多为单乐段结构,节拍节奏规整,常用五声音阶,宫、徵、羽调式,很少用变化音,曲调婉转流畅。演唱时常有鼓乐或口弦琴伴奏,广为流传的“嫁令阔”有《狩猎歌》、《悲歌》、《渔歌》、等。且看欢乐调,这种小调形式规整匀称,音调铿锵,洋溢着赫哲人豪放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讴歌,在街津口、八岔、四排、敖其的赫哲人几乎都会哼唱这个曲子,但能用赫哲族语演唱的人却很少。 
宗教音乐 由于赫哲人的习俗因素,使赫哲族古老的音乐保持着宗教神秘的色彩,现代的赫哲鼓乐“神鼓舞”、“东方萨满神”、“神杖舞”都是从“跳鹿神”鼓乐发展而来,所以说古老的“跳鹿神”鼓术是赫哲族音乐的渊源所在。
 舞蹈音乐 《天鹅舞曲》在赫哲族民间广为流传,结构较严谨,旋律起伏有致,表现了天鹅飞翔时悠然自得上下翻跃的美丽形象。《草球恋》是赫哲族传统的舞蹈,也是从民间叉草球发展而来,《草球恋》主题音乐很抒情,旋律婉转清畅,节奏明快,音调在浓郁的民族基调中充分得到了发展。 
赫哲族的摇儿歌 词曲均为即兴编唱,曲调平稳悠长,歌词常反映出对远出亲人的思念。 
现代创作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专业音乐工作者多次深 入到赫哲族聚居区搜集民间音乐,改编创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现代歌曲。如《乌苏里船歌》、《山水醉了咱赫哲人》流行全国,成为不少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2)赫哲族舞蹈 
天鹅舞
 在民间曾流传过优美抒情的天鹅舞,可惜现已基本失传。据打猎能手葛长胜老人回忆,他幼年时在富锦县的嗄尔当看过妇女跳天鹅舞的情景。她们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着歌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中时而还有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过去常在年节时,在家中和院内载歌载舞。老人记忆的动作有,开始双腿交叉半蹲,双臂伸向两侧上下缓缓挥动,接着双脚向前移动,尤如天鹅在江中自由荡漾,速度变快时,双腿立起前后交错跳动,两臂向上飞舞,好似天鹅相互追逐嬉戏。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天鹅舞动作虽然简单,但形象生动鲜明,别具特色。五十年代,在赫哲族群众的协助下,文艺工作者曾整理、编演了《天鹅舞》,受到赫哲人民的欢迎,并由哈尔滨电影制片厂拍摄录入《黑龙江歌舞》舞台艺术片内。
哈康布力 过去在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集体舞,赫哲语称“哈康布力”,“布力”即“跳”、“做”、“干”之意。 其舞蹈动作有三步向前一起跳、拉手、拍手、转身等。
庇里西勒或庇里沁 赫哲人还跳一种名叫“庇里西勒”或“庇里沁”的舞蹈,此名是外来语音译。据会跳此舞的人说就是“踢踏舞”,基本动作是“踢踏步”,舞者人数不限动作要统一,舞技熟练者可以用脚踢打出各种复杂的快速节奏,令人欢快兴奋。庇里西勒舞,可能是由外地传来,在赫哲族人民中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本民族的风格,成为赫哲族的一种民间舞形式。
萨满跳神 赫哲族过去信仰萨满教,萨满(巫师)在跳神活动中边敲鼓边跳舞,男女皆有,平时仍参加劳动,他们都有一套特制的法具,包括神帽、神衣、神鼓、神杖、神刀等。萨满跳神多在室内进行,舞时边击鼓边跳,均有特定的鼓点。动作大体有立、伛、蹲三种舞姿,立舞即上身稍曲,在腰和胯的带动下身体左右扭动,腰铃随之摆动,铿锵作响,步伐常用弓步交替向前迈出。伛舞即身体弯曲,边击鼓边旋转。蹲舞即双腿半蹲而舞(近似矮子步和蹲腿控制)与持刀作舞的步伐略有不同。
跳鹿神 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都要举行跳鹿神的活动。其意是萨满为全村百姓祈福消灾。仪式开始后,萨满祷告完毕,有少年若干人,击鼓摆铃助兴,每人走三圈。萨满开始跳神,自右而左跳转三圈,然后整队而出。神队在萨满的带领下,由西至东挨家挨户跳神。回来时唱归来神歌,且行且唱。仍由萨满领唱众人和之。仪式结束后,村中能歌善舞者拿鼓系腰铃争相表演鼓舞,击鼓摆铃的动作和鼓点节奏变化多端,更有能者即兴作曲,最后众人饮酒食肉尽情欢娱而散。
(3)戏曲
乌–白辛是解放后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戏剧家。他撰写的《赫哲人的婚礼》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由赫哲族戏剧家写的第一个反映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的生活和历史的剧本。他成功地将“伊玛堪”演唱形式贯穿于全剧,运用于话剧创作,丰富了我国当代戏剧的题材内容,并用民族形式与传统手法相结合,对话剧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
(4)曲艺 
伊玛堪 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伊玛堪国家级传承人吴明新、吴宝臣,已有50多部典籍。伊玛堪主要的代表性作品有《西尔达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格第夏日丘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西热勾》等。 伊玛堪的语言既古朴平实,又讲究合辙押韵,其唱腔高亢嘹亮,带有原始粗犷的山野气息。虽无乐器伴奏,但唱起来朗朗上口,很受群众欢迎。其腔调因其内容不同而各异,历代讲唱人在《赫尼那调》这个基调之上,又演化出男调、女调、老翁调、少年调、欢乐调、悲伤调、叙述调等,有时还掺杂着萨满调,所以讲唱起来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因而世代传承,从未中断。一般的故事都比较长,一唱就连续好几天。伊玛堪的唱腔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流行地和艺人的不同,所采用的唱腔曲调也各有区别,常见的曲调有《赫尼那调》、《赫里勒调》、《苏苏调》、《喜调》、《悲伤调》和《下江打渔调》等。从已经采录到的伊玛堪中,可以看出它的两大特点:首先它是对赫哲族历史的忠实记录,它还集中体现了赫哲族的审美观。无论是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民俗学家、还是宗教学家,均可从中撷取宝贵的原始资料。有人称伊玛堪是赫哲族的口头百科全书,应该当之无愧。如果伊玛堪很快在人世间消失,这将是赫哲族乃至人类的一大遗憾。作为一个民族的活态史诗,谁都不希望它成为真正的千古绝唱。 
 5、赫哲美术
(1)绘画 
赫哲人的装饰艺术特别发达,在民族学上,提起图案艺术,就谈到赫哲。在他们的衣服帽鞋及用具上,到处可以看到图案”。更为惊奇的是,在黑龙江下游的萨卡奇—阿梁村的山岩上,还发现了一幅反映赫哲族先祖对火、太阳、蛇的图腾崇拜观念的岩画。这些都说明了历史上的赫哲族,就有着先进的美学理念。到了现代,随着赫哲族美术史的不断发展,赫哲族又涌现了象尤永贵、赵隽明、纪美艳等一批成就斐然的美术工作者。
(2)赫哲族工艺  
赫哲族刺绣 刺绣图案艺术非常发达,赫哲族在不同制品上刺绣、接拼的各种花纹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有的不用线缝,而是精巧的咬合,外面刻有花纹图案,美观、严密、坚固。衣饰都有各样图案,如云纹、蝴蝶、花草等,这些图案有的用着色的鱼皮或兽皮剪成的,再用针缝上,有的描到布上,然后用各种彩线绣成。
赫哲族树皮画、鱼皮画 它们大多以赫哲族传统渔猎生活为素材。内容丰富,情趣质朴,反映了赫哲族特有的原始生活状貌,不失为表现赫哲族生产、生活、精神信仰的一种上佳的艺术品。独特的工艺已成为赫哲族传统文化大观园中的奇葩。 
(3)赫哲族建筑 
赫哲族居住的地域较靠北,冬季漫长而寒冷,他们所从事的经济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因从古代开始就形成了穴居的习俗。早年渔猎时住的草房——撮罗昂库即尖顶式窝棚、圆顶式的窝棚,冬季狩猎时住的温特合昂库,除上述还有马架、正房、鱼楼等。 现在赫哲族地区的居住环境有了巨大改变,赫哲人都住上了砖瓦房、楼房。农村公用事业的发展,给赫哲人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
6、手工技艺
(1)赫哲族鱼皮制作工艺
 赫哲族的鱼皮制作工艺别具特色,有用鱼皮做成的鱼皮长衫、鱼皮套裤、鱼皮衣、挂饰等,特点是轻巧、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鱼皮工艺制作过程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现今能掌握鱼皮制作工艺的赫哲人很少。
(2)赫哲族的桦树皮、木雕工艺 它与赫哲族的原始生活和传统精神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用桦树皮制作桦皮杯、盘、筒、盒、箱,用原木制作勺、碗、盆;还用木料刻制天神、吉星神、避邪神、爱米神,及熊、虎、狼等各类神偶。历史的看,赫哲族的桦皮、木雕工艺可谓实用、装饰与供奉并存,有着北方渔猎民族赫哲族的生活特点和独特的手工技艺。发展到今天,虽然它已失去了使用的功能,但仍可让我们从中体味到它在赫哲族生活中,曾起到过的作用及文化与美学的价值。
(3)赫哲族的鱼骨工艺 它是赫哲族老渔民孙有财在赫哲族传统的桦皮、木雕工艺的基础上开掘研成的。他制作的鱼骨工艺品,用料都是天然鱼骨,作品多取材于赫哲族历史传说,如“阔力”、“神斧”、“木昆达出世”等。他的鱼骨工艺,构思巧妙,造型精美,显现出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特有风格,堪称赫哲族文化园林里的一株奇葩。一九九五年,孙有财老人开掘制作的赫哲族鱼骨工艺,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华一绝”。
7、赫哲礼俗、节庆 
(1)赫哲族人民婚俗
 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席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2)赫哲族人民食俗 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品,可以分成生食和熟食。生食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新鲜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还有一种冬季食用的冻鱼片,如果尊贵的客人来了,有一盘冻鱼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鲜美凉爽,现在仍然备受人们的欢迎。熟食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也将鱼片和瘦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其中鱼松每餐必不可少。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鱼,赫哲人叫“他勒卡”;鱼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3)赫哲族的礼仪尊老爱幼 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小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
待客礼 居住在黑龙江、同江、饶河一带的赫哲族,以捕鱼和狩猎为主业,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客人来访,常以凉拌的生鱼待客,先请客人吃一口鱼,表示敬重对方。如果客人不吃,则被认为是失礼。对客人须奉上鱼头,以示尊敬,上桌的鱼菜,总是把鱼头朝着客人。吃菜时,总是用筷子点点鱼头,示意让客人吃。科学实验表明,鱼脑含高蛋白,营养价值高,特别是鲫鱼头更是营养美味。
祈子礼 在北方,赫哲族旧时认为,小孩死后,其灵魂先变成麻雀,再转生为人。年逾30岁尚未生育的妇女被视作缺乏转生灵魂的人,须请萨满找魂求子。举行仪式前,求子的妇女应暗中将萨满的帽带或神裙飘带挽上一个结。萨满在神杆前脱神衣时发现此结,便问是谁挽的,该妇女即刻跪在神杆前洒酒许愿、求神赐子。于是萨满击鼓跳神祷告,并命求子者在3至4日之内到萨满家取胎儿灵魂。届时,求子的夫妇携带狍皮或鹿皮制成的“收魂袋”来到萨满家,在炕沿上并肩而坐,萨满的两名助手扶着他们的双肩。萨满在屋内跳神找魂时,夫妇二人中只要有一个双肩抖动,即被认为魂已附体,萨满即放下手中的鼓,拿起收魂袋,向袋内吹一口气。得子后,该夫妇须以牛、马、猪、羊等酬谢神灵。 
祭灵礼 人死了以后,人们还要举行一些与他或她有关的礼仪,称“祭灵礼”。这是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 赫哲族认为男子死后第七天晚上,女人死后第九天晚上灵魂要回家中。当晚,死者家人将用纸做的衣服、饭菜等,摆放在大门口,并放一碗灰验证鬼魂是否回家。第二天早上,右灰上留有鸡、鸭等动物的印迹,表明灵魂回来过,反之则无。留有何种动物的痕迹表明死者灵魂已依附了该种动物。
8、民间信仰
赫哲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神灵,相信“万物有灵”,万物都是神在主宰。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是赫哲族人的“鹿神节”(亦称跳太平舞)意为求神驱鬼消灾求福,保护全村人口兴旺,祈求鱼猎丰收。农历五月十五是赫哲族人“乌日贡”节河灯活动,祈求“河神”保佑全家太平和喜获丰收。在赫哲人信仰中,天神为尊,属众神之神,平时供奉在赫哲人首领家中,一般族人中只能膜拜,而不可自行供奉。每到喜庆节日或偶遇重大事件,由族长带领族人共同敬奉,增添香火,借天神之威,驱除灾祸,祈求渔猎丰收,族人平安。如今,在民族地区不单是赫哲人信奉天神,当地其他民族也把天神作为自己的真诚信仰,在较大节日、婚丧嫁娶、出仕入学等重要事件前后都有来增添香火,以示敬意与谢意。
 9、游艺、竞技与体育
(1)游艺 如插草球、玩雪撬、叉鱼、射草耙、套花绳、滑冰、滑雪等等。但最受赫哲族青年喜爱的还是插草球、叉鱼、玩雪撬和套花绳。
(2)竞技 爬山、射箭、射击、游泳、划船(快马子)、摔跤、打木轮、赛狗爬犁、冬钓、传统手艺--织鱼网。
(3)体育项目 射箭是赫哲族的古老体育项目,它与叉草球,摔跤等竞技项目延续至今,赫哲族先民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多以石镞羽箭射杀猎物,它多以高超的射技、强劲的臂力,准确的箭着点而取胜。取胜者被称做为莫日根(英友或勇士)而倍受崇敬。杜烈其是跑、跳、摔等竞争很强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培养团结,发挥集体智慧制胜的体育活动,在赫哲族中很受青少年的喜欢。拉杠是传统竞技项目,是力的较量,不论男女均可参加,多在渔猎的网滩、猎场休憩时或吉庆的日子举行。叉草球它是集体智慧与技巧,耐力与勇敢为一体,反映了古代赫哲族渔猎生活的生动场面。

三、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1、挖掘保护工作缺乏有力保障。
各别区域的有关部门领导认识偏颇、重视不够,没有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文化挖掘保护资金不足或资金落实不当、没有专款专用等,致使文化挖掘保护工作没场所、没资金,挖掘保护工作陷入困境。 
2、理论研究和宣传力度不够。
现从事文化保护工作人员由于掌握专业知识不够,文化保护工作难以胜任,更谈不上开展专门的课题研究、经验总结,进行探索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规律,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规范有序地具有一定科学含量的进行。在个别区域由于负责保护挖掘工作是兼职人员,没有责任感或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协调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单位没有把宣传和介绍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作为重要任务,没有针对性地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有的区域文化部门很少举办展览、展演、研究活动。 
3、传统文化传承支撑乏力。 
基层文化挖掘保护部门没有对各种传统文化技艺普及、提高的培训规划,有关干部自身素质差缺乏责任感,群众威信不高没号召力和凝聚力,对传承宏扬赫哲文化冷漠、怠工,也促使文化技艺普及工作进度缓慢。缺乏保护措施,不能从实际出发对濒危的种类和项目及时进行抢救。伊玛堪歌手、说胡力的艺人相继辞世,掌握赫哲族语言的老人寥寥无几,伊玛堪国家级传承人吴明新70多岁,面对现状令人担忧。现在赫哲族语言、伊玛堪、说胡力、特固仑、天鹅舞、鹿神舞、等传统文化艺术技艺失传或濒临失传。 
五、挖掘保护措施和建议
1、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工作需要建议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增加编制和人员,保护中心设在文化部门,保护中心要积极主动地与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切实担负起责任,履行各自的职责;探索多元化的保护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文化系统、社会团体和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保护中心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聘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感情和专业知识的保护工作者,大力培养重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专门人才。全面做好以下保护中心工作:(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和资料档案室,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立档保存。(3)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出版,或以建立展览馆等形式予以妥善收藏保存或展示。(4)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地域、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之乡,对原生态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和浓郁特色的文化区域,进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5)通过对传承人的资助扶持和鼓励,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6)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抢救和保护。(7)常年对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项目申报和对上争取资金。(8)要组织一批熟悉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业务的同志,团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方面的专家,作为保护工作的兼职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在保护工程中重要作用,(9)坚持常年培训工作。文化保护工作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对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素质要求很高,培训对象要包括从事保护工程的有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
2、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做好保障工作。 
目前有待建立领导机构。领导机构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关政策,对有关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审定文化工程实施规划和方案,审定工程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协调有关部门(旅游局、教育、卫生局、建设局等)与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协调解决工程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并对有关事项做出决策。文化主管部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对保护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协调工作。文化保护中心要负责“保护工程”的收集、整理、调研、档案保存、指导实施工作。政府要加强“保护工程”专项资金投入。设立“保护工程”专项资金,资金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安排,主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机构建设、设备购置,保护工作的调研、重点保护项目的普查论证,出版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珍贵资料与实物的征集和收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论证,要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3、抓紧抢救濒危的传统文化技艺。 
保护工作要区分轻重缓急,对那些处于濒危状态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门类,要优先安排,抓紧抢救;对那些濒危门类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年老体弱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要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抢救性记录;对那些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原始资料和实物,要授权有关单位积极征集,妥善保管。对传统文化的抢救,首先是人的抢救,即对传统文化艺术创作者的抢救。趁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原生态民俗文化传承者还活着,把他们的文化艺术继承下来,不至于让赫哲族的文化发生断裂,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重任。建议对50岁以上的文化传承人定期体检加强身体保健,对普及赫哲族文化技艺卓有贡献的传承人给予扶持资金和奖励。
4、积极开发赫哲文化产业
黑龙江三江流域是赫哲族的发祥地和聚集地,由于赫哲族在世界民族构成中的特殊性,也可以说赫哲族文化品牌是具有国际性的旅游、文化产业资源!因此,未开发的赫哲族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是最具优势的资源,以此为基础可打造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复合型旅游产品;除此之外,依托于自然山林、水系和民俗村落而开展的狩猎文化野外拓展、渔猎文化户外健身、赫哲族民俗文化体验等项目可以作为延伸产业,组成赫哲文化生态旅游充满生机的文化产业大开发。同江赫哲浮雕和餐饮文化演出中心项目:省财政厅给同江市拨付了旅游发展金100万元,用于街津口赫哲浮雕和餐饮文化演出中心项目建设。经过项目招商、选址、征地等前期准备工作之后,赫哲浮雕和餐饮文化演出中心于今年5月份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项目的主体工程,已经进入到内部装修阶段,明年开春进行外部浮雕建设。该项目位于街津口赫哲族乡钓鱼台附近,占地面积1公顷。建设工期分两个部分,第一期工程预计投资500万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包括浮雕、餐饮和演出中心。第二期工程预计投资400万元,工程为赫哲原始部落村,部落村按八个方向,建成八个部落群。项目完工后,将成为集中反映赫哲族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赫哲族原始的建筑风格、生活风貌、生产生活,集文化、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场所,必将在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抚远在乌苏里江边兴建赫哲族风情园。园内建设赫哲族展览馆、赫哲族图腾柱、民族工艺品作坊、原始民居“撮罗子”和赫哲族风味餐厅等。建设赫哲族文化馆(博物馆)。结合黑乌两江丰富的鱼类资源,把赫哲族人古老的渔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与俄罗斯“那乃族”通过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既可以让赫哲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也可以让俄罗斯“那乃族”人了解赫哲人。通过交流,加强两个国家同一民族人民之间的友谊。佳木斯郊区建立佳木斯敖其湾旅游区占地83公顷,距敖其镇东侧2公里,投资总额11720万元,入口综合服务区主要是为游客提供综合服务,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和管理用房;综合文化展示区主要建设文博馆、神树广场、萨满神屋、风情大道、文化产业中心等;滨水休闲区主要建设主题雕塑、风味鱼馆、特色酒吧等休闲场所;狩猎休闲旅游区主要开展以狩猎为主的文化休闲,建设赫哲文化山魂主题酒店;赫哲族新村发展区既是赫哲族103户村民生活区,也是赫哲族文化传承区,更是民俗旅游区。饶河莫日根赫哲族鱼皮作坊,占地面积:220平方米饶河民委进行了扶持,2009年要自筹扩建,工艺特点:皮质好、绘画鲜活 ,深受国内外客人的喜欢。这些文化产业项目建成可使赫哲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由于旅游综合开发,对其他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和拉动,会实现旅游文化产业提升;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配套和完善形成了集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良好态势。只要我们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唤醒敖其赫哲族人的民族意识,普及、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技能,不断提高全民素质,旅游、文化产业将会大发展大繁荣。
5、加强领导力度,推进赫哲文化基础建设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切实担负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牵头、组织与协调的职责,根据实际情况,主动与有关部门系统加强沟通与联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协作,形成共同推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合力,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协调机制。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乡村开展文化活动,针对赫哲族的民族特点和村民需要,积极开展工作。加快乡村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根据赫哲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确定设施建设标准,明确基本职责,完善管理办法。使赫哲族地区能在近年里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部门要积极整合文化系统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对赫哲区域各类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科技馆、文化馆、艺术院校、艺术表演团体、研究单位、文化广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例如佳木斯郊区政府,计划建立的赫哲族文化中心,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投入700万,固定资产600万,自筹350万缺口350万,共分八区。办公区(文化馆、赫哲族歌舞团、赫哲族艺术培训中心)文化活动区、多媒功能区、图书阅览区、健身功能区、赫哲文化博览区、赫哲文化技艺传承区、赫哲族文学艺术教学区。佳木斯郊区对上积极争取资金,很好的利用了自身区域的优势,克服困难不断完善赫哲文化基础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
6、加强宣传力度,打造赫哲族文化艺术品牌
将赫哲族传统文化艺术及文化产业宣传纳入对外交往和宣传计划,重大外宣、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要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媒体,积极宣传推介,各区域赫哲族文化宣传部门要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建立文化宣传促进激励机制,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利用各种渠道,通过不断策划具有轰动效应的活动,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乌日贡”节是赫哲族的盛会,1985年发起于同江街津口,“乌日贡”意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历时3日,地点在赫哲族聚居区轮流。节日的白天主要是体育竞技。有游泳、划船、撒网、拔河、叉草球、射草靶、射箭等。入夜,江边燃起堆堆篝火,举行群众性的聚餐宴饮和歌舞晚会。人们跳起天鹅舞、萨满舞、鱼鹰舞、神鼓舞。热情奔放的舞姿伴以曲调悠扬的歌声,“乌日贡”以传统文化经典品牌,不断提高赫哲族的文化品位,彰显了赫哲族独特的魅力。古老的传统说唱艺术《伊玛堪》是世界公认的活化石字典。向世界展示赫哲族古老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进一步宏扬传承赫哲族文化艺术还需要我们加快步伐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加强赫哲人对赫哲族语言、赫哲族民俗、赫哲族礼仪、赫哲族歌舞、各方面的知识的普及与提高。开设语言、民俗、礼仪课、舞蹈、声乐、乐理 。培养他们求美、求乐、求情趣、求民族尊严。近年来广大曲作者以古老的传统说唱艺术、民歌为素材,创作了许多反映赫哲人民生活,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乌苏里船歌》、《山水醉了咱赫哲人》,歌舞组合《圣其勒花开》,它吸取了古老的《伊玛堪》说唱艺术精华,2008年随同黑龙江省13个优秀节目参加2008北京奥运庆典演出唱响北京受到好评。这些优秀作品讴歌了赫哲家乡的幸福和繁荣,使赫哲音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得到艺术界的关注,这是可喜的成果。但是当前还要进一步挖掘收集传统的民间音乐,创作出即有时代精神,又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精品,使赫哲音乐进一步登上新的艺术高峰。 在塑造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进程中,我们要依靠各赫哲区域的优势,挖掘传承传统的文化艺术,逐步打造有品位、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当前,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文化领域也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谁有了名牌精品,谁就有了发展振兴的主动权;谁有了精品名牌,谁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它也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开发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强势打造文化精品,必然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精心打造赫哲族之乡的民俗文化品牌、等历史文化品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博物馆、文化馆的相关改造,把博物馆、文化馆建设成为我省东部地区叫得响的赫哲族文化品牌。要挖掘保护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采用各类高科技手段整合与提升各类文化资源,重用招聘高尖端赫哲族文化艺术人才,通过打造赫哲族文化名人、赫哲族文化名企、赫哲族文化名牌、赫哲族文化名作,使打造赫哲族文化名牌更丰富,支撑力更强。
     赫哲族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它已越过国界,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保护抢救赫哲族文化对于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特征、创造和谐社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建议政府部门要投放一定力量和资金,抢救濒临消亡的赫哲族文化,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