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太炎全集》出版的意义

 大闲人 2017-11-03


章氏国学讲习会讲演记录第一期封面

王宁

章太炎先生不是只把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物质的丰富、科技的发达和生活的富足上,思考更多的,是如何锻造一种使国家强盛的民族精神。这种思考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现代意识,重要的不是那些具体的设想,而是其中显示出的对中国文化自信和自强的理想光芒。

去年是太炎先生(1869—1936)逝世80周年的年份,如今《章太炎全集》20卷基本出齐,这对于读章太炎先生的书、了解章太炎这位对中国革命和文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以传承章黄之学为学科特色,《章太炎全集》对于我们意义更是深远,它让我们更加走近了章太炎先生。

不论是研究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史,还是讨论近代国学史和文化史,章太炎先生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物。解读章太炎先生,全面理解和评价太炎先生的人格和思想,不仅是为了展示一位著名人物数十年经历,以评价他的历史地位;更是为了回眸中国晚清至民国这个风云突变的时代,以便在那些杰出思想家的思考中,找到能回应今天社会发展的思想资源。

我们从1960年代开始读太炎先生的书,那时,在老师陆宗达先生的带领下,和读黄季刚先生的书一起,主要通读太炎的三部语言文字学代表作:《文始》《小学答问》《新方言》。这三部论著作为太炎的“小学”代表作,体现了他的三个重要的思想。他提出“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民报》第六号),是要用自己民族的文化来激发民族的自信心。又提出:“中国之小学及历史,此二者,中国独有之学,非共同之学。”他又说:“凡在心在物之学,体自周圆,无间方国,独言文、历史,其体自方,自以己国为典型,而不能取之域外。”(《菿汉雅言札记》)认为在民族文化中,历史和语言文字是民族独有的。太炎先生还说:“余以寡昧,属兹衰乱,悼古义之沧丧,愍民言之未理,故作《文始》以明语原,次《小学答问》以见本字,述《新方言》以一萌俗。”(《国故论衡·小学略说》)这又是要在已经分化了的语言文字中求“根”,也就是以同根来激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三层意思,是章黄之学的灵魂,也是我们几代人坚守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信念所在。1980—1990年代,太炎全集一至八卷首次出版,《国故论衡》也已经有了更好版本,太炎的演讲集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集辑。当时,北师大1920—1940年代的过期期刊开放,我们查到了更多原始资料,虽仍是围绕章黄“小学”来读他们的书,但理解已经不限于语言文字。

本世纪以来,先辈老师辞世,我们由通读太炎的“小学”论著扩大到经学论著,2004年开始带领学生通读太炎的《春秋左传读》。这部太炎在诂经精舍学习时所作的课卷,充分体现了他早期对乾嘉小学“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方法的继承,也更加明白了他“六经皆史”的主张。通过解读,更理解太炎如何以《公羊传》通经史之后,又站在高处批判维护皇权的公羊学。之后,徐复老《訄书详注》出版,我们开始通读太炎的《訄书》《检论》,这让我们对太炎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他在学术史上承上启下的地位也看得格外清楚。

太炎承袭古文经学,他在提倡“小学”、以经学为历史、批评公羊学的立场上,似乎是清代乾嘉学者崇尚汉唐、以“小学”通经治史的继续;但他的经学和乾嘉学者有着完全不同的立场,那就是他完全跳出了作为封建时代思想规范的经学宗旨,以现代史学与逻辑学来治经学。他认为,孔子与刘歆通过对史籍的整理使学术走出宫廷,不为帝王所独专,可以称为“良史”。他想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种理论的、科学的历史学,利用五经的史实和思想精华来梳理史籍,并以史为鉴,寻求解救贫弱中国的自我发展道路。太炎的历史观是革命思想的一部分,他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里逐步认识到,被压迫民族追随西方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可行的,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接受了这种思想,我们每学期带领学生通读经书,都是本着“小学通经史”的思路去运作。在这个过程中,太炎的史学思想一直指引我们去读书和讨论。

整理太炎先生讲《说文》笔记,让我们产生了进一步了解太炎的强烈愿望,开始关注太炎从事革命和宣教国学的那个时代。晚清至民国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几千年的帝制从中国彻底消失,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改良主义者提出“师夷制夷”“严祛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的折中主张;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全盘西化”的徽帜下,将西方的一切甚至文化垃圾照单全收;殖民主义文化论叫嚣中国道德一律低级粗浅,只有欧洲人的生活才是文明高超的。另一方面,封建复辟野心家的代言人则一味复古,用古代的文化糟粕来抵抗新文化的构建。即使是新文化运动的前沿思想,也存在“废除汉字”“少读中国书”等偏激之论。在这个背景下,太炎先生的思考,是渴望开辟出一条既从中国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又能站在世界发展前沿的现代道路。他在对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的近观远望之中,在综览古今中外学术高峰的论著里,潜心地寻找一种激励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一种可以称为“信仰”的“道”。他与全盘西化派截然不同的是:他不是只把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物质的丰富、科技的发达和生活的富足上,思考更多的,是如何锻造一种使国家强盛的民族精神。这种思考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现代意识,重要的不是那些具体的设想,而是其中显示出的对中国文化自信和自强的理想光芒。今天,我们怎能不服膺于太炎的远见卓识!

本世纪之初,我们对章黄的国学和“小学”有了一个较之以前更加深入的认识,太炎的学术与他对国家命运深度的思考是分不开的。在晚清到民国的思想家中,他是一个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思想家。他异乎常人的革命勇气、杰出的斗争策略、精博的学术造诣,和由此产生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深度,一般人难以企及,在对他的评价中,偏见和曲解在所难免。他严守的革命立场、为贫弱中国的救亡图存奋争的坚决态度,也使革命的敌人诋毁和攻击时而可见。一个世纪过去了,太炎先生已经远离了政治纷争。成为一个历史人物,对他的理解和评价渐渐趋于客观。去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念驰先生所编的《章太炎生平和学术》一书的扩充版,精选了章太炎的友朋、弟子、门生悼念和回忆他的篇章,以及一个世纪以来研究章太炎学术、思想的正面评价的论文。太炎的学术十分宽泛,每个领域都必须有学养深厚的专家来阐释,业外人才能在这个领域中有所收获。在这部论文集里,章太炎与鲁迅的关系有了全面的阐释,不再仅仅根据鲁迅杂文中的只言片语,他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和医学上的多方面成就,都有了更为客观和比较深入的阐释,他思想发展的脉络也得到了较好的梳理……参考了《章太炎生平与学术》中的论证,我们开始细细阅读太炎语言文字学之外的那些文章,诸如《菿汉微言》《齐物论释》《俱分进化论》等,这些文章虽然文句艰深、内涵广博,需要补充很多其他的知识,可是一旦读懂,让我们对太炎的人格和思想,有着无限的钦敬和佩服。从这里,我们走近了多角度的、比较真实的章太炎,也走近了他所处的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

北师大的汉语言文字专业,具有章黄之学的直接师承。坚守中国传统语言学并将其引进现代,是我们这个学科不变的宗旨;培养继承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人才,是我们的师辈交给我们的任务。在学科的建设中,太炎的思想和学术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科学化有过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发展到极端以后,他们追求纯形式、把语言当成一种没有思想的数理符号,逐渐远离了语言的事实。章黄之学却是要坚持语言文字学的人文性,坚信它在民族振兴中的价值,坚持这门学问对历史传承和文化自信所起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只有从根本上对中国传统语言学有足够的认识,才能确立继承章黄之学并从这里走向现代这条道路的正确。学习章太炎,走近章太炎,是我们保持自己学科特色的必要和必须。太炎的思想精博并具有严密的系统,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因此,我们也必然是《章太炎全集》忠实的读者,并愿做太炎思想的积极传播者。(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