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滇西南“绿三角” 一生难忘的圣洁之地 | 大美中国

 zengguolin 2017-11-03

大片的原始森林、生机勃勃的野生动物、五颜六色的民族服饰,还有载歌载舞的人们……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或许是对滇西南的全部印象。

然而,当你深入边陲重城普洱,走进神秘的“绿三角”区,领略中国西南部最原始的生态,品味在此扎根数千年的民族文化时,你将切身感受仅属于此的生命力,那是此生不可错过的奇妙体验,将令你一生难忘。

撰文:柏亚辉

| 访湄公河上游 揭西盟往事

如果说普洱茶是让世界知道普洱的名片,澜沧江就是打开人们探索普洱欲望的入口,作为湄公河上游中国境内河段,它自带神秘属性。2个小时的车程把我们送到思茅港口,思茅曾是普洱的原名,2007年思茅更名为普洱。此时的江面极为平静,很难想象这般幽静碧绿的江水流入下游便会经历一件件惊闻骇事。

据当地人说,湄公河惨案发生前,过往的货船和周边居民经常能在江中看到枪子,商贸往来危险元素极多。事件发生后,国际间加强合作,巡逻和保护措施力度加大,安全得到了保证,商贸也逐渐发展起来,如今,西双版纳的很多水果都是通过湄公河从泰国运进来。

湄公河

思茅港是个造船基地,电影《湄公河行动》中所使用的船只就是从这里拉下去的。此时,几艘游艇停靠在港口,像是等待乘客的班车。我们坐上其中一艘,划过江面,来到一处漫山橡胶林的小岛。岛主姓高,因此人们称这里为“高老庄”。在高老庄几步便能收获一个惊喜,刚上岸,野菠萝就在江边迎接我们,扁长的枝叶托着硕大的果实,直挺挺的腰身衬得小岛“活力”十足;拐个弯,高大的香蕉树和大片荷花池又落入眼帘,把我们与岛主的水上吊脚楼隔开,一艘木船停在屋下,配着岛内狭长的支流一派秘境风光,湄公河的神秘气息在这里显露出来。

湄公河

来普洱的重头戏是“绿三角”。这个由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组成的三角形区域吐露着最原始的气息,各民族独特的历史、信仰、文化和音乐艺术在这里各自传承、绽放。驾车向西盟驶去,路边开始出现零星的房屋,土生土长的普洱人教我们通过房屋外的挂饰来辨认民族,拉祜族房屋外会挂上葫芦、傣族会挂孔雀,佤族则是挂牛头,每一件挂饰都蕴藏着民族信仰。来访的客人通过屋外挂件辨认主人的民族信仰,做客时就能准确地避开民族禁忌。 

“绿三角”

普洱西部200公里外是西盟佤族自治县。读懂一个民族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了解它的祭祀文化。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佤族始终保持着某些古老而神秘的传统,于是,佤族祭祀圣地——龙摩爷自然成为我们了解它的入口。

龙潭湖与西盟佤城相依相伴,而“龙摩爷圣地”就位于龙潭湖景区内的阿佤山深处,佤族人相信他们的木依吉女神就在这里,一年两次的祭祀活动(播种前和收割前)在此进行。

“龙摩爷”

“龙摩爷”是佤语发音,“龙”是森林,“摩爷”是水牛头,意为挂牛头的森林圣地,相传是众神灵的聚集地。世代居住在阿佤山上的佤族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自古以牛为神圣吉祥物和崇拜图腾。因此当佤族民间举行重大活动或者解决部落与部落之间复杂的矛盾和纠纷时,人们就把水牛作为活动最好的吉祥物,举行盛大的镖牛活动,并把牛头保存在“龙摩爷”,至今为止,这块圣地已供奉3千多个牛头。

牛头山

拾级而上,走过矗立着“龙摩爷”字样的石碑,随处可见布满青苔的牛头骨,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祭祀台在山谷最深处,中间竖起一座“牛头山”让人不自觉产生敬畏之心。据说在解放以前,佤族的最高祭祀是血祭。如今摆放牛头的“人头桩”在当时摆放的是真真实实的人头,有络腮胡的外族男人成为佤族祭祀的首选目标。后来,为促进民族团结、避免血腥,经国家政府建议佤族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改用牛头祭祀。

| 孟连:追随历史的足迹

孟连与西盟相隔不足60公里,但语言、宗教信仰、穿衣饮食却相差甚远。孟连的主要聚居民族是傣族,唐朝后期傣族原聚居地发生瘟疫,后迁移扎根于此。孟连是傣音的直译,“孟”是坝子的意思,“连”是寻找的意思,意指孟连是一个“寻找到的好地方”。

孟连

在解放前,傣族在孟连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等级规章制度,内陆和边疆的交流在这里形成了傣汉两个民族的不同风格合璧的建筑群。娜允古镇可视为孟连傣文化的代表,它由“三城两镇”组成,从上到下按照等级顺序布局。实地走走方才明白,所谓“上城”是古镇的最高处,土司府和上城佛寺建在那里,站在当地俯瞰,孟连坝子尽收眼底,皇室在这里进行祭祀;所谓“中城”是半山腰,中城佛寺建在这里,是贵族祭祀场所;所谓“下城”是山脚下的一片区域,下城庙主要是平民祭祀的地方。

孟连

700多年历史的娜允古镇在东南亚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因为历代傣族土司衙门——孟连宣抚司署就设在这里。如今宣抚司署早已人去楼空,变成了傣文化博物馆,人们来到这里参观,了解复杂的土司制度和历任土司的生活经历。

孟连

在孟连,除了逛土司府,了解傣族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一段傣族宫廷演出,各式各样的舞蹈用肢体语言诉说出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架子孔雀舞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宫廷舞,也是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普通观念里,孔雀舞是女人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可实际上,在男尊女卑的古时候,孔雀舞是先由男人开始跳的,舞姿威武阳刚,表达出原始的生命力。

| 澜沧:布满欢笑的圣洁之地

驾车进入澜沧县腹地,来到一处叫做老达保的拉祜族村落。据说这里的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有着“音乐歌舞之乡”的美誉。

澜沧

寨子不大,却异常整洁,青石板地面上架起一处木台,专供人们载歌载舞。表演开始,村子里正常生活的男女老少瞬间“变装”成为歌手、舞者。几个小个子的孩童相互帮衬着爬上舞台,抚平身上的褶皱和尘土进入演出状态。拉祜民歌就这样一首接一首欢唱起来,古老的曲调,仿佛穿透时间来到我们面前,配上拉祜人朴实的笑容,带给看客极大感染力。他们有的人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但是弹起吉他就能够诉说自己民族的历史,就能传唱自己的文化。

澜沧

与傣族森严的等级制度相反的是拉祜族的“平均分配”观念。在老达保,整个村子无论做什么决定都要遵循“平均”的原则。眼下这场演出获得的收入,要按照村内的人数来进行平均分配,即使是表演主力也不能多拿,族人对此都深信不疑。有意思的是,即使是演出团外出时有人生病,也要按照人头来采购药物。

澜沧

深入普洱腹地的时间越久,我们收获的故事就越多。布朗族首领的普洱茶“发家史”促使我们决定以拜访普洱光鲜的“面子”——景迈山古茶园,作为“绿三角”行的最后一站。景迈山上住着布朗族和傣族,他们一直以种茶为生,一处超过800年的古茶园成为整个普洱茶文化的源头。

景迈山

万亩茶园是古人留给后辈的“财富”,用当地人的话讲就是,金山银山留下来也会败掉,唯有兢兢业业的生产生活能成为后辈拥有安稳生活的保障。为了保护古茶园,村民们也做出各种努力,通往景迈山的道路走一段后由柏油路转为石子路,这是怕沥青的味道刺激茶香;进入景迈山需要进行“安检”,用来防止部分茶商把其他产地的普洱茶运上山,当做景迈山的茶叶进行售卖。这些行为也源于景迈山这块金招牌,近些年,景迈山普洱茶的价格越卖越高,七子饼茶曾被拍出百万价格。如今,先辈的真知灼见早已成为宝贵的生活、物质财富,使景迈山上的茶农衣食无忧。

景迈山

白日即将落幕,我们围坐在景迈山间的庭院里,煮上一壶古树茶,欣赏布朗族男孩唱起布朗情歌。此时山谷间“奔跑”了一天的风也停下来歇息,云朵安安静静地趴着,随着天空中的光线一点点被抹掉,景迈山开始“变装”,先是一粒粒小星星跳出天幕呈现在大地面前,紧接着银河浮出来,生活在霾气下的城市人激动着掏出相机和三脚架、调节感光度,对着星辰大海狂拍一通。直到凌晨,才依依不舍地入睡,在梦中继续与星空缠绵,回味“绿三角”的故事。

| 推荐:在“绿三角”值得做的6件事

|| 吃一顿佤族“烂饭”

佤族普遍喜欢食用“烂饭”(介于干饭与稀饭之间,半干半稀的饭),煮法是把米、青菜以及盐巴、辣椒、肉放进锅里一起煮,煮成烂饭即可。虽然卖相不好看,味道却极为鲜美诱人。另外,佤族独特的水酒则是用小红米发酵后制成,盛于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很特别。

“烂饭”

|| 买一些血竭药材

孟连被称为“龙血树故乡”。来到这,自然要买上一些龙血树果实的树脂制成的药材——血竭,它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的作用。

血竭

|| 制一包普洱茶

坐落于景迈山山脚的普洱茶庄园,是一个集种茶、采摘、加工、包装于一体的地方。来到这里,听一听普洱茶、茶马古道的故事,学一学普洱茶传统的工艺,再亲手制作出一包普洱茶伴手礼,才称得上一次真正的普洱之行。

普洱茶

|| 喝一口墨江水

在普洱东部有一座叫墨江的小城,城里有一口双胞井,井水清澈,据村里的人讲,喝了井里的水,就会生下双胞胎。想要得子的朋友不妨去试一试。

墨江

|| 看一次景迈山的云海和星空

景迈山是西双版纳、普洱与缅甸的交界处,人烟稀少,海拔1500米,这里没有污染,夜晚繁星密布,清晨云海在山间翻滚,是赏景、拍照的好地方。

景迈山

|| 拜一拜孟连金塔

坐落于南垒河畔的金塔,由8个小塔环抱一个主塔构成,每座塔均挂有风铃,每当风吹过风铃便发出轻脆的叮当声,傣家人认为这是来自天上的梵音。金塔“外实内空”,地宫只准男性进入。几个佛爷盘腿坐在金塔外面,专门给游客拴线,据说拴了线可以预防疾病、保佑平安。

孟连金塔

还有哪些体验是你想推荐给大家的?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