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层用药│5种儿童常见皮肤病诊疗指南,基层医师请拿好!

 我的好文章789 2017-11-03


婴幼儿皮肤病常见且多发,尤其是夏秋两季,在基层医疗机构较为普遍,小编整理了儿科皮肤疾病中有代表性的五种类型,图谱及详细的诊疗建议如下:


婴儿湿疹


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炎症,是婴儿期最常见的皮肤病。


临床表现


常在出生后第2周至第3个月内出现,表现为面颊、额部出现密集的针尖大红丘疹、丘疱疹,严重者有渗液,可累及整个头面部,少数患儿眉间有淡黄色油腻性痂(图1)。


图1


常因瘙痒而哭闹,夜间熟睡后加重,有时会在家长身上反复摩擦皮损部位,常伴消化不良,一般无发热。


治疗建议


1.皮疹表现为丘疹、鳞屑痂,可外用氧化锌软膏,2/d;


2.皮疹表现为丘疱疹及少许渗液,可外用氧化锌搽剂,2/d;


3.皮疹表现为渗液较多,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湿敷,3/d,10-20min/次,冬季为防止感冒可减少次数及时间。


4.瘙痒较剧烈,可用氯苯那敏(扑尔敏)注射液4-8mg/kg,肌内注射,1/d;


5.中成药可外用止痒膏除湿,2/d或老鹳草软膏,2/d。


经验参考


可少量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1/d,使用不超过1周,必要时可加用润肤剂。


丘疹性荨麻疹


是儿童春秋季易发的皮肤病,目前多认为是蚊虫叮咬产生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另外也与消化功能障碍、食物过敏有一定的关系。


临床表现


常分部于躯干及四肢伸侧,初起为绿豆至花生米大小,椭圆形红色风团,其上有小水疱,少数有大疱(图2-A)。


图2


有的表现为皮疹、风团,周围皮肤发红(图2-B),红色消退后可留有较硬栗粒大丘疹或色素沉着斑,新旧皮疹常同时存在。


治疗建议


1.皮损表现为风团、水疱,可外用炉甘石洗剂,2/d;


2.皮损表现为风团、丘疹,可外用无极膏或丹皮酚软膏,2/d;


3.可口服西替利嗪滴剂,2岁以上儿童,0.1-1.0ml/d,2岁以下儿童,0.25ml/d;


4.苦参30g、黄柏15g、花椒10g、蛇床子30g、艾叶30g、桉树叶30g、石菖蒲30g、白芷15g、冰片5g,煎水外洗或浸泡,1-2/d。


经验参考


治疗时在炉甘石洗剂内加入地塞米松注射液两支外用,效果较好。


脓疱疮


是儿童夏秋两季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俗称“黄水疱”。


主要是由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少数链球菌、凝固酶阳性白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其中40%是青霉素耐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临床表现


1.寻常型脓疱疮


好发于颜面、口角、鼻孔周围及四肢等暴露部位,初起时为红色丘疹或水疱,很快变为脓疱,疱周绕以红晕,数日后脓疱破溃露出红色糜烂面,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干燥后形成脓痂或淡褐色血痂(图3)。


图3


自觉瘙痒,常因搔抓而全身传播,也可以通过密切接触传染给其他儿童,常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严重时伴发热及血中白细胞增高,部分儿童可继发急性链球菌肾小球肾炎。


2.大疱性脓疱疹


好发于面部及四肢,自觉瘙痒,全身症状轻微。皮疹初起时为散在水疱,水疱迅速增大,疱液由淡黄色液体迅速变为脓液,并沉积于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疱壁易破,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


3.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


是脓疱疮的一种特殊类型,多见于5岁内儿童,主要表现为皮肤大面积剥脱后出现潮红糜烂面(图4),口周可见放射状裂纹,皮损疼痛,严重时可发生败血症、肺炎,危及生命。


图4


治疗建议


1.皮疹面积较大或出现全身症状时,可用苯唑西林(苯唑青霉素,青霉素皮试阴性)50-100mg/(kg·d)静脉滴注,持续5-7d;


2.皮疹面积较小时,可用头孢氨苄颗粒50-100mg/(kg·d)口服或阿奇霉素颗粒30-50mg/(kg·d)口服;


3.局部治疗


皮肤糜烂面积较大时,可用0.9%氯化钠注射500ml,加庆大霉素注射液32万U混合后局部湿敷,15-30min/次,3-4/d。


皮肤溃烂面积较小时,可用氯化锌搽剂50g内加庆大霉素16万U混合后外涂,2/d;脓痂较厚时可用呋西地酸软膏或红霉素软膏外涂,2/d,待痂软化脱落后再根据糜烂面情况外用药。


经验建议


小面积寻常性脓疱疮,氯化锌搽剂50g内加庆大霉素16万U混合后外涂,2/d,效果较好。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病情较重时要引起重视,抗生素应选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头孢类,可加用地塞米松2-3mg,同时应注意电解质平衡。


单穿糠疹


儿童春季常见皮肤病,又称“白色糠疹”,多与强烈日光照射、偏食、营养不良、皮肤干燥有一定关系。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面颊及额部,表现为色素减退性或淡红、淡白色圆形、卵圆形斑片(图5),边界清楚,部分皮疹边界稍隆起,皮疹表面有少许灰白色薄糠秕状黏着性鳞屑,皮疹可逐渐增多,病程较长,一般无自觉症状。


图5


治疗建议


1.氢化可的松软膏外涂,2/d;


2.5%硫磺软膏外涂,2/d;


3.中成药口服,防风通圣丸6g/次,2/d。


经验参考


单纯糠疹可用氢化可的松软膏外涂(连续使用1周后停用),联合甘草锌颗粒口服效果较好。


摩擦性苔藓样疹


是儿童夏秋季好发的皮肤病,又称为“少年丘疹性皮炎”,多与机械刺激、日晒等因素有关,因多数儿童发病有玩泥沙史,亦被称为“沙土皮炎”


临床表现


好发于双手手背及腕部,表现为针尖至栗粒大小丘疹(图6),数目众多,中心密集而不融合,多成正常肤色或灰白色,自觉轻度瘙痒,皮疹可逐渐向双手腕、前臂发展,病程缓慢,有的可自行消退,多见于2-9岁儿童。


图6


治疗建议


1.抗组胺药。口服西替利嗪滴剂,2-6岁儿童为0.5ml/d,1/d,口服;6岁以上儿童口服1ml/d;


2.曲安奈德尿素高外涂,2/d;


3.糠酸莫米松软膏外涂,2/d;


4.中成药。除湿止痒膏外涂,2/d或丹皮酚软膏外涂,2/d。


经验参考


摩擦性苔藓样疹治疗效果较慢,含激素外用药与非激素外用药应交替外用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