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时韵致 |《鸿雁》,离人悲苦只因爱得深沉

 alayavijnana 2017-11-0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中国民歌中,最是饱含着“爱得深沉”气息的,我投蒙古族民歌一票。

就像这首《鸿雁》,呼麦声响,苍凉阔远感扑面而来,一望无尽的大草原仿佛就在眼前。现在正是鸿雁南飞的秋天,江水长,秋草黄,天空上队队排成行的鸿雁,心中想必和那琴声一样忧伤。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思乡是民歌中最常见不过的主题,可《鸿雁》中的思乡,不是姑娘暗夜里小声的啜泣,而是一个男人内心的低语;这思念,也不是对家国的豪情壮志,而是淳朴的、就是对土地的无限依恋。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对土地的热切依恋。尽管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远离故土,远离家乡的山山水水,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埋头白首。但当我们回归家乡,回到和自己生命有最初关联的土地上,闻着泥土中直冲鼻梁的气息,竟会升腾出一股原始的触动:我们和这天地,竟然是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天地人的紧密相连,在蒙古族人那里表现得异常坦白与直率。“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歌者音色有些苍凉,低沉阔远的旋律中没有对风景的描述,就是直抒胸臆地表达思念。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演奏歌曲的乐器仿佛都有了灵魂。《鸿雁》还有马头琴版和大提琴版,也是各有特色。马头琴苍茫宏阔,像是大地上时时跳动的脉搏,每一个音色都有撞击心灵的力量。而大提琴的版本,时而悠扬,时而庄严,旋律如一阵风,托起了鸿雁的思乡之情。

曾在网上看到过关于这首歌的一个帖子,发帖人大概就是一位蒙古族的小伙子。“几年前一次父亲晚上喝多了,我开车接他回家,车里正好放着《鸿雁》。听到这首歌,父亲突然坐起来满身酒气地哭着跟我说:‘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我手机铃声一直是这个吗?因为你奶奶最喜欢唱这首歌,每次我听到这个歌的时候,我总是能想起,小时候我坐在勒勒车上,母亲牵着牛悠扬的唱着鸿雁的情形。’”

我一瞬间就被感动了,《鸿雁》是蒙古族代代相传的歌谣,才串得联起这深沉的思念。其实,这首歌的创作背后,也有一个想念亲人和故乡的故事,他的创作者就是蒙古族的第三代梅力更召活佛——罗布生丹毕佳拉森。

罗布生丹毕佳拉森来自民间,1722年,他被选做梅力更召转世灵通,此后多年在外游历学习。可在离家的日子里,他最思念的就是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和自己最亲近的妹妹。他的妹妹远嫁到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地区,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已是天涯之远,见一面何其难也。而且,她的妹妹不会写字,想寄一封信,也要辗转传递,找人写,找人念,可谓锦书难托。由于妹妹常年思乡,还引来了婆婆的不满,这也令哥哥更加思念。

有一天,妹妹携夫婿孩子回娘家探亲,活佛终与妹妹相见。在一场公开宴会上,他即兴创作,深情唱起一首《鸿嘎鲁》。蒙古语的“鸿”是“白色”的意思,“鸿嘎鲁”就是“白天鹅”,在当地,蒙古族牧民把“天鹅”与“鸿雁”通译为“鸿嘎鲁”。这首歌后来成为牧民们广为传唱的宴席歌曲,也是《鸿雁》的前身。

“ 白天鹅漫游苇湖深处

  众亲友聚会酒席宴前

  相互祝愿,诚心一片

    举杯共饮,情谊不变 ”

活佛用辽远的长调,唱出了他对妹妹的关爱,对亲友的重视以及对当时到场的王公贵族的感谢。音乐是具有感染力的,正是他的歌唱,让妹妹婆家亲人释怀,理解了她对亲人的思念。

离人悲苦之情,大概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诗经》就已经有类似的吟诵,流民劳苦,尝尽伤悲,也因为这份心情的存在,回望故乡时情绪才更为深沉。对于此,现代人与古代人并无任何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