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暖心理|暖文 ·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你的婚姻早注定!

 angelsxl 2017-11-03

暖心理|暖文 ·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你的婚姻早注定!

暖心理(weixin:warmxinli)

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中国民间早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这与西方近代心理学的一些有关理论惊人的相似。

那么,早期经历是如何影响人的一生,特别是人的择偶和婚姻关系的?

当亲密关系发生矛盾时,原因往往不是出在某一方身上,而是来自过去未解决的伤痛。

亲密关系能治愈我们的旧伤,使其不再影响我们的智慧、创造力、人格、金钱、人生方向、自我表达和热情。

但在过程中,我们必须先体验对我们造成影响的旧伤。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我们本来应该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伤痛,却往往怪罪伴侣伤害我们。

然后我们会尝试控制他们的行为,确保他们不会再犯。

暖心理|暖文 ·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你的婚姻早注定!

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案例 A女士与S先生的矛盾所在

A女士与男朋友S先生一起来到我的诊室,A女士目前失业在家,S先生是一个计算机公司的部门经理。

A女士告诉我,S先生每天光是忙着公司里的事,心里完全没她。但是S先生却说,事实上大部分周末他都是与A女士一起度过的。

A女士也承认,周末通常还是挺愉快的,可是只要S先生一忙于工作,自己就很抑郁,就感到自己被生活抛弃了。

他总是不断地追问S先生是否真心爱她?

是否真的要与她结婚?

如果她得到了想要的回答,便十分满足和愉快。

如果S先生的表现不能令自己满意,她便会十分伤心,并马上转为愤怒,开始用各种语言来刺伤对方,或者滔滔不绝地数落和抱怨S先生的种种“不是”,并且把他赶到客厅的沙发上去睡觉。

在S先生上班的时候,A女士会常常打电话到他的公司里去,意图“了解”他的行踪。

如果S先生能陪她在电话里多聊一会,她就会很满足。

如果S先生正在忙,不能多讲,A女士便会愤愤地挂上电话。如果S先生再打电话过来,她便会变得十分冷淡,一脸不想谈的姿态。

S先生告诉我说:“她简直像一个小孩子,喜怒无常,我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她满意。”

A女士的行为表现出典型的“依恋型人格”的特点,她现在正是无意识地用自己在婴儿时期吸引母亲注意力的方法。

通过哭闹来吸引S先生的注意力,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遗憾的是,正是这种方法造成了与S先生之间关系出现裂痕。

S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回避型人格。

在A女士和王先生的第一次治疗中,A女士显得十分愤怒:“你从来都不想主动地接近我,如果我不给你打电话你决不会给我打。

如果我不说周末咱们一起去干点什么,你就永远在搞你的电脑,你简直是个冷血动物!”

S先生冷静地回答道:“我简直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好像天底下没有事情能让你满意,你老是在抱怨,抱怨我这,抱怨我那,你的要求太过分了,谁受得了?

你怎么这么多事?

难道就不能让我们好好地待一会儿?

况且每一个人都有想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为什么你就不能自己干点什么?”

事实上,S先生已经多次提出搬出他们同居的家,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即使在他们的关系比较融洽的时候,S先生也不喜欢在除了性生活之外的时候有任何亲密的身体接触,如牵手,挽臂等,特别是在公众场合更是如此。

A女士抱怨说:“除了在床上,他对我简直就像个陌生人一样。”

暖心理|暖文 ·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你的婚姻早注定!

所有的结果,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都是你潜意识里想要的,都与童年有关:

一岁之前若被接纳、包容和连结,长大后就会有一个很强的心想事成的能力。

二岁之前若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和认同,长达后就渴望从男人(女人)那里得到,才完整。

这是索取!

自己内心若背着内疚、罪恶感,就会想让自己牺牲,想让身边的人赢。

✈ 在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要负100%的责任

若要知道自己的潜意识在想些什么,看看你的伴侣,完全反映出来;被对方吸引,是因为自己底部的碎片与对方一模一样。

人为什么会抗拒学习和成长,是因为你知道会要揭开伤疤,会有痛迎面而来。

“亲密”的英文就叫“没有恐惧”,跟对方害怕太亲密=跟所有人都害怕亲密=害怕失去什么。

然而,在原生家庭中,如果一定要牺牲掉一些东西,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就不能100%做自己,长大后就不能为自己而活,不能完全地做自己;导致的原因是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爱";牺牲自己是因为害怕得不到父母的爱。

那些长大后要扛起原生家庭所有责任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小时候是父母不快乐的所有原因,所以就想牺牲;如果对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付出80%,是因为小时候在原生家庭丢掉了20%的自我,去讨好、牺牲,而不能拥有那个想开心就开心、想好玩就好玩的能量。如果不彻底与父母和解,要么自己变成父母那样,要么将配偶变成父母那样。

暖心理|暖文 ·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你的婚姻早注定!

儿童:对遗弃的恐惧

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不稳定:有时候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时候则不能。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如母亲的情绪不稳定或者一个爱护孩子的母亲却由于工作原因不能时时守在孩子身边。

还有的母亲受了一些宣传的影响,认为不能溺爱孩子,不能要吃就喂,一哭就抱,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按顿吃奶的习惯,不到时间坚持不喂奶,任凭孩子哭闹等。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婴儿有时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呵护,有时候则不能,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所能做的事就是竭尽全力地大声哭闹。

经过一段时间的哭闹后,他的需要终于得到满足。

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观念:只有不断地哭闹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爱护、才能生存下去。

婴儿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受到冷遇而感到愤怒。

母亲成为他的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

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依恋儿童。

暖心理|暖文 ·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你的婚姻早注定!

成年:依恋型人格

如果依恋儿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阶段中得到改变,他们的心理发育就会停滞在依恋阶段。

在成年之后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始终存在,当他们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

我们会发现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满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

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

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地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

他们总是在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来迫使对方来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和他们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

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的恐惧,他们心中充满了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还是难以给对方以信任。

生气,哭闹,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归根结底,这是源于他们早年对母亲怀有的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暖心理|暖文 ·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你的婚姻早注定!

儿童:对拒绝的恐惧

另一种母亲是持续的情感冷漠的妈妈。她也许本来就没有想要孩子,她把孩子看做自己不幸的根源,或是一个错误行为的结果。

这种母亲对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愿意去抱一抱孩子,打骂孩子也是家常便饭。

还有些母亲由于长期情绪处于抑郁状态,对孩子也是持续冷漠的。

这种母亲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孤独儿童,他们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虽然事实上他们也曾像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妈妈的爱护,但是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和要求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因此婴儿自然而然地做出了一个痛苦的选择:回避一切亲密接触,并导致出了一个结论:我没有需要。

他们不常哭闹,似乎很容易满足,给他什么就吃什么,并不要求更多的,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关心自己,似乎没有什么需要。

他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惧与他人接触,其目的只是为了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痛苦。

这样的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乖孩子”,妈妈为孩子早早就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而感到骄傲,在后来的生活中,孩子的这种所谓“独立性”也许会受到社会的赞许,甚至他自己也会为自己的“独立性”骄傲,但是不幸的婚姻生活在等着他。

暖心理|暖文 ·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你的婚姻早注定!

成年:孤独型人格

如果孤独儿童的生长环境不变,他在幼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将随着他的成长而成为他的人格中的基本特点,成为一种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亲密关系中的回避型人格。

如同在幼年一样,他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

他们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对生活的兴趣和追求。因为总是回避过多的亲密接触,他们显得似乎很独立。

他们在配偶的选择上往往与依恋型的人有缘分,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依恋型的人往往较为主动,缩短了由于他的冷漠造成的距离空间,使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以建立。

回避型的人在恋爱初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是一旦亲密关系确立之后,因为过多的亲近仍然是痛苦和恐惧的。

由于性格特点,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上有较少的物质需求,并富于独立和忍耐性,在事业上往往成功。

但是他们的婚姻生活则通常是失败的。

孩子从父母那里遗传的不仅仅是生理特征,还有情绪体验。

童年时父母的情绪状态,心境状况是孩子摆不脱的心理环境,随着日子会逐渐深入到骨髓里。

爱孩子,要给孩子快乐和幸福。

父母首先需要让自己生活的快乐幸福,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物质保障,同时给孩子一个安心的心理环境。

前者重要,后者更不能忽视。

我们从成长过程中学到什么,真的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愿我们都能早些意识到,更希望我们都能为自己的幸福而勇于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