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美生殖医生:如何提高男性自然生殖力?

 雷晓鹏 2017-11-03

导读:

全球男性生殖能力在下降,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尤为明显。国际生殖学家多年跟踪研究表明,精液量、精子质量都在下降,外在因素与内在原因并存如环境类雌激素、氧化应激等导致。对于35岁以上或亚健康男性,有必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天然营养补充,改善和提高自然生殖力。

99元抢劲客蓝鸟千元购车券
广告
图片

全球男性生殖力一直在下降

1、全球男子精液量、精子数量和质量在下降

法国科学家卡尔森等人对14947人长期跟踪研究表明,从1938年至1991年间,男性精子密度下降了58%,精液量则下降20%。另外,法国辅助生殖技术诊所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从1989年到2005年间,健康精子数逐年减少,男性生育力年均下降1.9%。

2、国内不育不孕症达15%,出生缺陷、遗传异常病多发

据有关媒体报道,约15%夫妇患不孕症,其中男性因素占40%。全国每年出生缺陷患儿约80-100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此外,因夫妇孕前身体状况、孕期营养失衡等引起的遗传或发育异常疾病如:儿童糖尿病(I型糖尿病)、多动症等,近年来快速增长,这些都与精子质量相关。

展开剩余77%

3、环境“毒素”和氧化应激是主因:

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各种辐射、噪音和磁场等,以及许多的化学新物质,均可影响生殖健康。其中,尤以各种新化学分子“毒性”最大,侵入人体后与激素受体结合,干扰体内正常激素代谢和分泌、导致生殖系统紊乱和功能下降。

其次,由于长期压力应激、饮食和生活习惯等,使性腺轴调节生殖内分泌失衡;体内氧化应激状态产生大量活性氧,损害精子形态结构、脂质膜,特别是对精子线粒体、DNA遗传信息损伤。此外,氧化应激引起的前列腺、睾丸和附睾等低度炎症,导致精子畸形和死精,引起不孕症,或发育异常等。

其他影响主要有:经常处于高温如热水浴、久坐如办公室、驾驶等,引起睾丸温度过高,影响生精、精子数量减少、活力降低等。

如何提高男性自然生殖力 ?

虽然大环境影响生殖因素无法改变,但是,国外许多临床研究证明,通过调整不良习惯、补充必要营养等改善人体内稳态,可以明显改善男性自然生殖能力。这里简介国外生殖营养医生,对于改善男性生殖力的营养基本路径。

1、补充抗氧化剂防止精子损伤:

如上所述,大量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影响精子DNA损伤、数量、游动力和形态等最大单一因素。抗氧化剂应包括如下两方面,缺一不可:

内源性抗氧化:支持细胞内抗氧化,抗氧化剂如:谷胱甘肽或N乙酰半胱氨酸,辅酶Q10等,主要作用是支持精子正常增殖,维持精子活力,防止功能障碍和凋亡;此外,矿物质抗氧化剂如:硒、锌等也经常使用。

外源性抗氧化:主要改善精子内稳态环境,防止氧化损伤、畸形等,主要使用维生素类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如: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等。研究证明。一些多酚类植物化学素如:松树皮提取物有一定作用效果。

2、提高精子游动活力、质量:

常用的营养剂有:精氨酸,L肉碱或乙酰L肉碱,辅酶Q10等。精氨酸可以扩展血管、增加睾丸血循环和营养,参与精浆蛋白合成;L肉碱则主要促进细胞产能;辅酶Q10激发线粒体能量代谢,促进精子游动、穿透子宫粘液能力,与卵子结合。

3、增加精子数量:

主要使用的营养包括:维生素B12(甲钴胺),叶酸(L甲基叶酸)等,维生素B12和叶酸是DNA甲基供体,促进精子增殖、分化,是必须的。此外,植物类营养如:人参、玛卡(注意:要纯玛卡提取物,市售的玛卡产品大都是复合物、提高性功能的,掺有性药成分对精子健康不利)。

4、抗炎、调节炎性平衡:

常用营养剂主要有:维生素D3,omega-3(鱼油)等。维生素D3在保护精子DNA方面不可少,并可以调节炎性因子和免疫平衡;鱼油主要是抗炎、调节炎症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尤其能降低睾丸、附睾,前列腺等低度炎症对精子的影响。

最后,以上各项功能需要协同作用,即同时补充多种营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此外,男性应当保持适当运动锻炼,特别是户外活动。详细内容可以参阅笔者的相关文章《少精、弱精,国外生殖医师有哪些营养疗法?》及《精液量少、不液化?欧美医师营养疗法可借鉴》。

那些人需要改善生殖力?

年龄超过35岁的男性:自然生殖力处于衰退中;

亚健康高发男性群体:生殖能力下降,如办公室白领、IT人士及营销人员等,以及吸烟、经常喝酒应酬、睡眠不足和体重超重等;经常使用药物、使用过毒品等男性。

需要注意:

精子从精原细胞到成熟约需要10周:因此,男性要至少要提前三个月准备生育计划,以提供健康、优质精子。

自然生精、强精才能产生健康、优质精子:不宜轻信药物疗法,或成分不明的中药疗法。这些疗法多与激素刺激有关,产生不了健康精子。

参考资料:主要译编汇自全球最大的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注意: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是为了取代医生或专业人士的面诊意见和告知。

作者:李金平—国际医学营养研究团队(微信号:fadaoyingyang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