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仰望星空·双手合十:浅谈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

 阿里山图书馆 2017-11-03
作曲家简介
安东·布鲁克纳(1824-1896),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管风琴家。

    

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作品多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沉思气氛。他的一生主要创作了九部交响曲(除零和零零号),以及弥撒曲。说到布鲁克纳,小编可是百感交集,这是因为小编想起来当时初听布鲁克纳的感受。
 
小编在2015年高考完第一次听说布鲁克纳这位作曲家,于是就有了了解他的欲望,我下载了第七交响曲,当晚就开始听起来。可是还没等第一乐章的呈示部结束,我就睡着了,一直睡到最后一个和弦:结尾的E大调和弦。这个过程持续了有近一个月,我逐渐对布鲁克纳的作品失去信心,并称布鲁克纳的作品相比马勒,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简直无聊透顶。可是,我一直没有放弃布鲁克纳,过了一段时间,我上了大学以后,我再次听第七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还是那个令我苦不堪言的乐章,却突然向我打开了一扇门:就是那副部第一主题,就像磁铁一样立刻把我吸引住了,我过去对布鲁克纳的偏见开始土崩瓦解,直到我踏进第二乐章:瓦格纳的挽歌,我突然觉得上天把布鲁克纳音乐世界的道路摆在了我面前,就这样,我逐渐接受了布鲁克纳。令我迷上布鲁克纳的作品,就是第八交响曲,当柔板的竖琴响起时,我彻底被征服了,布鲁克纳终于走进了我的心灵,我也他进了布鲁克纳的音乐圣殿。

布鲁克纳与马勒
作为小编的心头好,我有必要聊聊二者给我的不同感受,我之所以把这两位作曲家放在一起,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很长,而是因为两位作曲家分别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宇宙。

马勒的作品,包含万物的理念,异想天开的乐思,出人意料的配器,巨大的情感落差以及极端的情绪等等塑造了一个虚无飘渺的,无边无际的宇宙。而布鲁克纳,则是用虔诚的心灵,风琴化的"音块",以及朴实的内涵塑造了一个直指内心的微型宇宙。

还有人这样说:马勒和布鲁克纳,一个是入世一个是出世,前者是世俗的,并一生的时间寻找自己的信仰。后者是脱俗的,他在生活中和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不受尘世的污染。

也许拿食物来讲,作为读者的你们更容易接受:马勒的作品像川菜:下重油,放狠料,口感劲爆,满足食客的一切味觉需要,十分带劲,永生难忘。布鲁克纳像是煲汤,口味清淡但回味无穷,保留了食物最本真的味道,用最少的调料,最地道最新鲜的食材。
 
作为音乐爱好者,以下是布鲁克纳必听的作品:
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浪漫"
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
E大调第七交响曲
c小调第八交响曲
d小调第九交响曲
 
作品简介
如果让我选出十部我最喜欢的交响曲的话,布鲁克纳第八一定在我左手的某个手指头上(套用卡拉扬的一句话),甚至有时我认为这就是我最爱的交响曲。第八交响曲是布鲁克纳九部交响曲中的登峰造极的史诗,她汲取了前面七部交响曲的养分,塑造出了一个浩瀚的宇宙,四个乐章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千世界。

乐章结构
1.Allegro moderato (中速的快板)
2.Scherzo:Allegro moderato (谐谑曲:中速的快板)
3.Adagio:Feierlich langsam (柔板:庄重地 缓慢地)
4.Finale:Feierlich,nicht schnell (终曲:庄重地 不太快)
 
乐队编制
木管组:3长笛(第三兼短笛),3双簧管,3单簧管,3巴松(第三兼低音巴松)
铜管组:8圆号,3小号,3长号,4瓦格纳大号,1大号
打击乐及色彩乐器组:1组定音鼓,钹,三角铁,3竖琴
弦乐组:第一小提琴组,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低音提琴组
演奏时长约80-90分钟

 
我的现场聆听经历2017.10.28 北京保利剧院
梵志登执棒香港管弦乐团演绎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总体算是成功的,简单点评一下:
这个乐团的弦乐太亮太猛,以至于有时候能盖过铜管,比如末乐章的结尾。弱的地方不够弱,感觉沉不下来。铜管有明显失误,以第一乐章的发展部,第三乐章的回旋主题第三次出现的地方最为突出。有些地方的处理太过个性化,例如第一乐章发展部的最高潮,本应达到顶峰的时刻却提前弱了下来,第二乐章主题陈述段中类似于刹车的方式结束乐句,有点突兀。
但是,他们的演绎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木管非常赞,真心为他们打call,这部作品的木管很吃重,有许多困难片段,但给我的感觉,一切的困难都融化在他们连贯流畅自然的吹奏中。在柔板之前,我还担心这个乐团太过个性化的风格会令我失望,但是柔板结束的时候,我发现我一切的担心都是多余的,非常出色,该细腻的地方细腻,该宏伟的地方宏伟起来。最出色的是第四乐章,让我忘了时间的存在,起承转合的乐句处理得非常到位,铺垫做得很足,除了弦乐太响的老问题,至少我挑不出不是来。

北京国际音乐节系列演出之时空圣籁:梵志登携手香港交响乐团演绎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

c小调第八交响曲
【奥】布鲁克纳
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 c小调 奏鸣曲式 约16-18分钟
第一乐章是整部作品最具有悲剧性的,就像献给魔鬼的乐章,像冰冷的石像一样无情,这是人们对于末日来临的异象惊恐不安的描述,是献给即将毁灭的旧世界的挽歌,是对不祥之兆的具体描述。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在弦乐如阴云异样的颤音下,悲剧拉开了序幕,怪异的云彩遮住了星星和月亮,白天没有了,只有漫漫长夜,幽灵般的半音动机引导的乐句就是鬼魅一样的主部主题,无奈的下行乐句过后,主部主题再一次出现,如魔鬼狰狞的面容,铜管残酷地吹出半音动机,下行乐句就是人们的绝望之情。

  

一阵飘渺后,副部第一主题登场。这个主题描绘的是即将面对灾难的芸芸众生,所有难逃毁灭的可怜人,面对异象,他们能做的只有默默祈祷,所以这个主题是无力却具有震撼力的,二加三的节奏型凸显了人们飘摇不定的命运。

  

布鲁克纳的交响作品首乐章一般会有一个神秘莫测的副部第二主题,第七的第一乐章一个空灵而神秘的主题,第九也是,这部作品也是。这个主题在描述什么,也许只有布鲁克纳知道,很宗教的主题,像是一种神秘的仪式,我们从中能听出来的是莫名的紧张与恐惧。结束部,却有着一丝希望,所以结束部是开朗的,但没过多久,又回到了恐惧中。

发展部非常精彩,每个主题都发展得十分到位,非常淋漓尽致。不祥之兆如漫漫长夜,肆虐的瘟疫,反常的自然现象等让人们发觉到了末日即将到来,所以发展部像过山车爬坡一样充满着紧张感。半音牵头的主部主题先进行发展,像是末日之前乌烟瘴气鬼魅横行的世界,令人感到窒息,又是突然宁静下来,看似美好,却不知这只是旧世界的余晖。副部第一主题的发展将人们的恐惧发展到极致,祈祷变成了绝望的咆哮,这个过程就是是剧变。副部第一主题二加三的节奏进行着,但没过多久,变成了焦虑,再到恐惧,不断加剧张力的音乐加上严厉的铜管和定音鼓就像人们紧张的脆弱的心脏,每一次跳动都是那么沉重,终于,第一次大爆发来临了,人们对于未来看不到希望,开始破罐子破摔,放弃一切美好的事物,等这一爆发之后,空虚占领了世界,神秘莫测的半音动机和着副部第二主题的变形有描绘了一个幽灵遍地的动荡的世界。

再现部紧跟着空虚的发展部的结尾,再现三个主题。再现部继续烘托人们的恐惧,迎来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爆发:乐章的毁灭性的结尾。乐章的结尾可怕至极,就像陨石坠落,灾难来临了,那个可怕的预言实现了,人们开始走向毁灭,旧世界像一颗垂死的星体,最后,在无力的减慢减弱的乐句中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c小调-C大调 中段降A大调 复三部曲式
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和第一第四乐章的内容大不相同,悲剧性的第一乐章之后,是一个快乐的谐谑曲,谐谑曲再之后,是一个类似于灵魂净化的柔板即第三乐章。这首谐谑曲可以说是布鲁克纳这辈子写过的最好的谐谑曲,他好似把他自己写了进去,具有非凡的感染力,让听众获得最大限度的愉悦。这个谐谑曲被称作"农夫的舞蹈",而布鲁克纳本身就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如果他不是个音乐家的话,那么这首作品就是他的自画像。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主题的陈述段就是个单三部曲。乐章的主题朴实倔强,倔强体现在开头就给出的固定节奏中,一个憨厚老实,与世无争的,内心充满欢喜的农夫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单三部的中部插段是这部作品的精髓,一个悠长复杂但又极为朴实的旋律,伴随着弦乐神秘的雾状颤音,意境虽古怪但是怪得悦耳,古怪的旋律之后做发展,这个旋律竟然被发展的服服帖帖,无比动人。一阵神秘的颤音加上拨弦后,单三部的第三部分将主题再现,再现后进入中段。

中段很庞大,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雷同,都描述一个中段主题:宁静深远的主题,并都已竖琴拨奏的憧憬结束,但是气氛有着些许不同。中段主题第一段没有第二段成熟,就像庄稼成熟之前与成熟之后的对比,不论是哪一种,都是农民的心血。所以这个中段两部分挨得很近,但在时间上却有着质的变化。

再现部再现单三部的主题段,结束这首轻松朴实的农夫的舞蹈。

第三乐章 降D大调 回旋曲式 约30分钟
第三乐章,一个庞大的柔板乐章,回旋曲式,布鲁克纳用长达30多分钟的时间,描述了一个人的灵魂是怎样的到净化,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所以这次,我只将乐章结构用最简洁的话用括号扩起来,着重叙述这一过程。
这个灵魂净化升天的过程是在一个开阔的山谷进行的,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照着地面(半音起的回旋主题陈述),一束一束的光照在一个孤独而又善良的灵魂身上,形成了一条条直通云霄的天梯,这就是这个灵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必经之路。这个孤独的灵魂离开肉体以后,踏上了去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他迈向了第一个台阶,就这样,他一步一步爬向天梯的另一端(渐强渐快的上行乐句),他回望那他的故乡(第一次回眸,竖琴与弦乐的乐句),这里不再属于他,另外一个世界即将是他的归宿。(回旋主题再次出现)他就这样爬着,越爬越高,山谷的景色一览无余,茂密的森林,七彩的彩虹,一切美景就是这个世界给予他的最后的礼物。正当这个灵魂沉浸在俯瞰下的世界时,(第一插段来临,插段主题陈述)天国在上方召唤着他,仿佛告诉他:别再留恋了,那里不属于你了,这里才是你的目的地。于是,他向上望,看到的是厚厚的云层,召唤着不见踪影。这是,他的腿不由自主地向上爬,召唤声没有停止过,好似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让这个灵魂进入到云层中。那个声音在云层中?在云层之上?一切都不知道,带着一丝疑惑和好奇,还有莫名的担忧,这个灵魂进入了云层(第一插部结束,回旋主题再现)。果然,云层里,他什么也看不见,除了垂直的气流让他无法适应,一片灰白(回旋主题发展)。(第二插部)当他能够睁开眼的时候,看到了他走过的这一生的剪影,(音乐气氛开始变的紧张激动)他看到了自己从婴儿到断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他想看见的,比如从学校毕业,找到工作,有了孩子,儿孙满堂,当然,也有他不想看到的:比如,亲人离世,爱人离婚,还有自己是怎么离开这个世界的,自己的遗容,自己离开了他的家人怎么样了,是悲伤或是空虚,还是为了财产整个你死我活...他都看见了,相比那些他想看见的,这些不想看见的图景像利刃只戳他那不再跳动的心,看到这些,他不禁手将自己的眼睛捂起来。正当他受到这些图画的冲击之时,他又听到了那个召唤的声音(仍在第二插段,只不过第一插段主题再现),这时,他发觉,云层就要到顶了,自己马上就到云端之上了,云层开始变薄,变得稀薄,但是眼前该看见的还能看见,这时,那个召唤变的庄严肃穆,另一个世界仿佛就在眼前(第一插段主题再次再现,气势变得磅礴,到达第二插段的结束部)终于,他站在了云端之上,他看见了自己在远端下面的光源,这些光梯就到云端,之后,他便看见了一扇高大的门,门是紧闭的,原来,这声音从这里传来的,这就是他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回旋主题再现,带有弦乐的色彩性伴奏,引出第三插段)现在,他就要亲自走向这扇门,进去,然后彻底与这个世界隔绝,那扇门发出绚丽的但是不刺眼的光芒(回旋主题),这是,他一步一步走向这扇门,门与他在一个平面上,他离门越进,就愈加忐忑,愈加不安,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在这个世界中是什么角色,我会遇见谁?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突然,厚重的大门打开了,耀眼的光芒带着地震般的颤动让这个脆弱的灵魂恐惧到极点(第三插段的高潮,也是全曲最紧张的时刻),惧怕到极点的灵魂现在没有退路了,只能不断地祈祷不断地平静下来冷静下来,让瑟瑟发抖的自己走向这未知的世界,突然,那个召唤的声音变了,变得轻柔无比,就像天鹅绒一样抚慰着这个孤独可怜的灵魂,他终于鼓起勇气,闭上眼睛,伸出一只胳膊,小心地向前,不断地向前,不断地前行,他闭着眼睛,不敢睁开,因为耀眼的光芒让他睁不开眼,脸上的紧张变成了微笑,因为,经过云层后他彻底明白,底下不在是他的世界,这里才是他的归宿,终于,他的手指进了门,然后是手臂,整个身子,当他进去后,这个世界的所有人为他的到来而感到欢迎,天使吹起号角,神灵为他歌唱,这,就是另一个世界,这个灵魂生前是善良的钱,因此,天国,这里属于他(第三插段结束)。他趁大门关闭之前,最后一次回望底下的世界,底下那片山谷(回旋主题最后一次出现,引出结尾),他回眸一笑,大门就静静关上了。

(结尾)一个灵魂找到了他的归宿,山谷还是那片山谷,光芒还是那几束光芒,光再次透过云彩,仿佛为下一个善良的灵魂寻找归宿做着准备,下一个会是谁呢?
 
第四乐章 c小调-C大调 奏鸣曲式 约25-30分钟
终曲乐章,又是一个庞大的乐章,是对这部作品的总结与升华。在风格迥异的第二第三乐章之后,这个终曲乐章回归到了首乐章。这个乐章是第一乐章的细化,描述了毁灭性的灾难以及新旧世界,只不过,这个乐章将第一乐章的一切细腻化具体化,并迎来了辉煌的结尾:新世界来临了。不过,这个乐章却是很晦涩,难不在结构,这个乐章虽然庞大,副部仍旧两个主题,但界限分得非常清楚,难就难在这个乐章到底是怎样将第一乐章细化的。布鲁克纳在这个乐章的总谱上写了许多不被世人理解的话,比如"三个皇帝的聚首"。这些难以理解的话为不少演绎者与听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但以我的理解,三个皇帝的聚首像是这个乐章的三个主题,三个主题在这个乐章是不论是呈示还是发展都是平等的,至于皇帝的确切含义,只有问布鲁克纳他自己。

末乐章,庞大的奏鸣曲式,这个乐章有点像马勒靠近,塑造一个完整的世界,但是这里布鲁克纳明显要更复杂一些,塑造的世界是扭曲的,因为我们既能看到旧世界的毁灭,也能看到新世界的第一束曙光。呈示部由咄咄逼人的主部主题拉开序幕,还记得第一乐章毁灭性的结尾吗?这里延续了这个结尾,开始叙述这一灾难的细节,像第一乐章一样,这个主部主题半音还是起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作用。主部与副部连接紧密,可副部第一和副部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群则过于庞大,前者着重叙述,后者有一个庞大的结束部附着,于是你会问我,你不是说三个主题平等吗?正是因为主部主题附着与叙述均不占优势,发展部则贯穿着主部主题。布鲁克纳扭曲的空间在副部得以体现,副部第一主题描述的内容是芸芸众生灾难之前的生活,和平稳定,没有大起大落,副部第二主题描述的却是神灵对于生命的怜悯,以及教徒对于自己信仰的虔诚,布鲁克纳式神秘副部第二主题在这个乐章仍旧体现,这个副部第二主题仍带有一丝悬念,有一种奥秘与藏在其中。结束部宁静的氛围延续了副部第一主题的风格,但是好景不长,布鲁克纳又将那场灾难重现在听众面前,庞大得惊人的发展部开始了。

主部主题开始发展,它变得不仅仅是冷酷,定音鼓猛烈的敲击使得这个主题具有一种杀戮的残酷与疯狂,屠杀一般的主题很快又过去了,定音鼓的鼓点被弦乐的拨弦所代替,铜管金质的吹奏残留着主部主题节奏的碎片,弦乐深情地倾诉出副部第一主题的发展,木管寂寞以主部主题的音型地附和,大地又回到了史前,一片荒凉,灾难后尸横遍野,处处废墟,没有一丝生机,周围一片死寂,副部第一主题就像这些圣灵的送葬曲,逐渐变得悲痛起来,悲悯的副部第二主题开始发展,是那么有气无力,是那么绝望,这时的音乐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原本神秘的主题像是被感化了被驯服了一样那么柔美。不过,这个主题不久就变了模样,固定的旋律逐渐变得顽固,凶恶的主部主题混杂着副部第二主题的节奏杀了回来,并带来了主部主题另外一个衍生品:主部主题安静了下来,开始模仿副部主题的圣洁的风格,听起来是那么的畸形且不自然,且越来越不和谐,到达顶点后,迎来了发展部的结束,非常美好精致的结束部,是由副部第二主题演变而来,从这里开始,新世界的第一束光芒开始出现,这预示着新生命即将到来,可就在一丝生机出现后,再现部开始,旧世界过去了,作者将音乐着重放在新世界上,所以主部主题听起来神采奕奕,充斥着希望,亢奋有力,还多了精神抖擞的乐句,但是这只是重点放在希望上,旧事物并没有一刀两断,主部主题再现的结尾也出现了一些很尖锐的乐句。不仅主部主题风格有所改变,副部的两个主题风格也跟着变化,由怜悯为主,变成希望为主。

庞大的尾声之前,是再现部的结束部,作者又将惨烈的景象搬了出来,不仅如此,第一乐章阴森的半音主导的主部主题出现了,这预示着什么?结尾又是什么?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结尾开始,是一段挣扎着探索着同样蓄积着力量的结尾,大雾即将散开,最后时刻即将浮出水面,疑惑的上行乐句总让人感到不安,就像驱不散的夜晚。终于,主部主题变形成新世界的号角,最后的最后原来是众赞歌,新世界的光芒普照大地,新的生命诞生了,小提琴高音的狂喜就是新世界的声音,最后,强有力地结束这变化多端的史诗一样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