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现实主义雕塑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木蘭猫不睡 2017-11-03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Giacometti1901-1966)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简介: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Giacometti1901-1966)是著名瑞士艺术家,以雕塑见长。他从小习画,21岁时移居巴黎,几年后,被引入了巴黎超现实主义者的圈子。《站立的女人Ⅱ》(铸铜)1960《七个人体和一个头像的构图》(铸铜)1950干瘪、瘦削、残破的人形,恍如隔世的感觉,如同孤鬼游魂一样撞击人们的眼睛和心灵。

  战后欧洲大部分雕塑家发觉很难从门类上迎接来自涂写主义、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的挑战,但仍有部分艺术家确实从绘画的范例中探索到一种新的方法,并通过把狂躁的、即兴的、随意的非实象艺术画家的特质笔触转换为另一类媒介,从而在艺术作品中得以实现其意旨。

  战后欧洲最伟大亦最富于表现力的雕塑家首推同为油画家、素描家和诗人的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01-1966)。1901年贾科梅蒂生于瑞士的斯坦帕。其第一件雕塑作品作于1914年,1916年开始创作他的兄弟迭戈的一组胸像。1919年他在日内瓦工艺美术学校读书,在埃斯托佩指导下创作。1920-1922年在意大利期间,主要学习意大利绘画,尤其是廷托雷托和乔托的作品,这期间他开始对古代艺术的稳固性发生兴趣。1922年他移居巴黎,此后三年作为雕塑家布德尔的学生,同时继续在博物馆写生波斯湾沿岸古国及埃及的雕塑,临摹中世纪的肖像画。他受立体主义理论的影响,并且对大洋洲土著雕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后来做的《纪念头像》明显地是模仿喀利多尼亚岛上的巨人头像。1925年-1935年的10年中,是他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匙形女》、《两口子》、《她和她的断喉》都是以现成品加工的方式作成的。1932年作的《手被一个指头抓住》,是一个有机械装置的活动雕塑,可能受考尔德1929年在巴黎举行的展览会的启发。贾科梅蒂超现实主义阶段最优秀、最富有独创性的作品是《早晨四点钟的宫殿》和《手捧空虚》。这是他受到鸟笼子的启发,试图以某种独创手段标志出一个有形的空间,并使之成为雕塑实体,人们把它叫做'空间雕塑'。《早晨四点钟的宫殿》是由木杆搭构起来的象征'宫殿'的空间。左边竖立着三块矩形木板,面前站立一位穿长裙的年老妇人。她抬眼望着宫殿的中央。在一块木板上有一个汤匙形的金属片和一枚圆球。中央空间内还吊了一页玻璃板,象征某种窗或层的分割。右方一个小的长方形空间内,吊着一段运动的脊骨,它的顶上是一个正方形方框,象征窗户。有一个焊成张翅怪鸟似的东西,代表'一只翼手龙,在早晨四点钟,带着愉快的叫声振翼飞去'。这件作品是十分难以理解的,贾科梅蒂曾长期酝酿过它。这与他的一段经历有关:'整整六个月,一小时又一小时地陪伴着一位妇人,她神秘地改变了我的每时每刻。'对于读者来说,它所引起的悬念是吸引读者久久凝想的最好契机。《手捧空虚》,又名《不可见的物体》,是一个按埃及古代法老像的风格雕刻的比例细长的石雕像。他双手似抚摩一物,但究竟是什么,又是一个悬念。

  20年代末他开始将人看作透明结构,而不再是成团成块的实体。1929年他加入超现实主义者的行列,成为其间一重要雕塑家,创作了《斜倚的妇女》,《一个广场的设计》。

  1935年以后,贾科梅蒂与超现实主义者决裂,转向现实主义。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战火的蔓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40年以后,他以火柴杆式细如豆芽的人物造型,象征被战火烧焦了的人们,以揭示战争的罪恶,成为举世闻名的雕塑家。

  贾科梅蒂发现:他越继续遵循缩小形状的规模、细部的体积,就越能使其变得瘦小、细薄;在侧面像中的形象也日益多变。他受到幻觉真实的推动和刺激,雕塑中反映出来的人类形象更接近于从远处观察人类时所见,贾科梅蒂称之为'修剪去空间的脂肪'。

  1938年因一次偶然事故卧病医院,贾科梅蒂对艺术进行了更深的思索。二战期间,他留在日内瓦(1940-1945),开始根据记忆创作,在其奥妙的人物和半身像中发展一种独具特征的风格。战后他在巴黎继续用这种风格创作,其具象的雕塑、绘画中出现的形同鬼魅的、拉伸延长的形体仿佛是饱受战争折磨的新欧洲'人道主义'的象征。其作品受到萨特的热烈赞誉。其作品将单纯的人类形象与侵蚀他们人性的空间整合起来,正如萨特所言,为其形象披上空间的尘沙;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深切的孤独感、现代人的焦虑和被剥夺了的传统的慰藉(见作品《城市广场》)。

  面对其作品,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战后人性的困境,而且是大众社会内都市中的个体的困境--在广大而复杂的社会、政治、建筑结构中,每个人都被同一化,生存于心理孤绝的状态中。《城市广场》有几分类似于其早期作品《早晨四点钟的宫殿》,然后表现重点已由形体转向感觉--贾科梅蒂创造出了其最为痛切、孤绝的隐喻。这些粗糙的、皱缩的表面,空白、无表情的面容,自远而观的尺寸,使这些极小的形体展现出相互间及与观者本身的荒芜的远离。

  些影响大部分来自贾科梅蒂长期以来的近似神秘主义的对表达现实方法的追寻--含着对文明终极的疑问和追寻现实认知的本质。

  除了上述仿佛自远而观的微小形体外,他也创作一些很大的形象,然而本质上仍是其细弱、被摧残的战后的风格。此外,其艺术主题中也有少量脱离具体形象的的手势动作,如作品《手》。

  

  贾柯梅蒂与母亲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01-1966)年表:

  1901  10月10日出生于瑞士格里松州斯坦帕附近的阿尔派恩村。

  1919  到日内瓦学画。分别在美术学院和工艺美术学院同时学习绘画和雕塑。

  1920  5月,与父亲同去意大利旅游,留在那里观摹和学习直到1921年底。

  1922—1925移居巴黎,进入布代尔工作室工作。受到立体主义和原始艺术的影响。作品第一次参加巴黎杜伊勒利沙龙展。(1925)

  1926  创作《匙形女子》、《俩口子》。

  1927  与父亲在瑞士苏黎世举办《乔万尼与阿尔贝托联展》。在巴黎的工作室中与弟弟开始了毕生的合作。

  1929  进入巴黎超现实主义画家圈子,结识马修(Masson),米罗等人。

  1930  在巴黎皮埃尔美术馆举办《米罗、阿普、贾科梅蒂》联展。创作《悬浮球》。

  1932  在巴黎皮埃尔·高尔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创作《早晨4点的大厦》、  《被捉住的手》。

  1934  在纽约朱利恩·利维美术馆举办个展,创作《手捧空虚》。

  1935  放弃超现实主义雕塑,转向研究模特儿,开始长达5年的探索时期。

  1939  结识毕加索、萨特。

  1942—1945战争期问避居日内瓦,继续艺术上的探索,1945年返回巴黎,同年在纽约举办个展。

  1946  在巴黎皮埃尔·勒布美术馆举办个展。

  1947  在巴黎美术画廊举办个展。创作《遥指》。

  1948  在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举办画展。

  1949  与安尼蒂·阿尔姆在巴黎结为伉俪。被邀请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但作品未中选。创作《城市广场》。

  1950  与马修在巴塞尔美术馆举办联展。在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举办个展。创作《战车》、《七个人体与一个头像的构图》。

  1951  在巴黎马格画廊举办个展。并与该馆签约,由他们独家承办在欧洲的展览。

  1952  在纽约威顿伯恩美术馆举办个展。

  1953  在芝加哥艺术俱乐部举办个展。

  1954  在巴黎马格画廊举办个展。

  1955  在伦敦艺委会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德国克雷菲尔德威廉大帝博物馆举办回顾展,并在德国巡回展出。

  1956  在波恩美术馆举办个展。参加第28届威尼斯双年展。

  1957  在巴黎马格画廊举办个展。

  1958  在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举办个展。获古根海姆国际奖。

  1959  在波恩克利波施泰因·科恩费尔德美术馆举办个展。

  1960  在纽约世界大厦美术馆举办个展。

  1961    获匹兹堡国际雕塑奖。在巴黎马格画廊、都灵加拉泰奥美术馆和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举办回顾展。

  1962  获第3l届威尼斯双年展雕塑首奖。

  1963  在苏黎世美术馆、华盛顿菲利普博物馆、日内瓦克鲁吉尔美术馆、巴塞尔拜尔勒美术馆、罗马艾纳蒂图书馆举办回顾展。

  1964  在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举办个展。在柏林和魏森塞举办巡回展。

  1965  在伦敦塔特美术馆、丹麦胡姆勒拜克·路易西亚娜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市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回顾展,并且在美国巡迥展出。被授予波恩大学荣誉博士。在苏黎世成立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基金会。9月离开巴黎。

  1966  在巴塞尔美术馆、汉诺威克斯特纳协会、纽约勒布——克鲁吉尔美术馆举办回顾展。1月11日逝世于瑞士库尔。

  

  

  站在社会的底层的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艺术分析:

  贾科梅蒂曾在四十年代末对马尔罗说,在“布满历尽劫难的创伤”般的雕塑外表上,掩饰的是那种人类工业社会带来“深深的悲观及焦虑感”。而马尔罗对此的反应是:即使在今天,人类文明的异化“所铸就的自身悲剧命运”,是那种“永远摆脱不了的孤独感”所引发的。因此,马尔罗和萨特异常兴奋地赞许贾科梅蒂刀镌之下的这些纤细麻竿似的既“丑”又“怪”的金属生灵。它们成了萨特“存在与虚无”主义的形象图式展示:表明了人们对不合理的理性世界作出无奈的“反抗”态度。

  贾科梅蒂所追求的艺术含义,在很大的程度上,几乎与萨特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剧本同出一辙。他借藉了萨特的关于人的生存“空无”概念,推导出艺术形而上的外在表现,必须深刻揭示其思想内涵。他指出,现代艺术观,应该包含两种不同的“孤独”命题。前者称之“造型孤独”形象,它为阴暗旮旯里的“静物”陈述“形式”的个别意义。后者是形容艺术的“语义孤独”,指向那种“似是亦非”的内容叙述,揭示一般的意义。换言之,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才是构架艺术的本身价值,抑或艺术应有“亦是不似”或“不是亦非”的审美作用。

  贾科梅蒂进一步地阐释他的作品是“一种超自然的孤独”存在,它们起源于“视觉或精神上的逻辑解释。”囿此,“这是一种‘装配’的幻想”。他说:《女人和她的断喉》就是这么一尊绝妙的自我诠释作品。贾科梅蒂把它处理成一地碎牙似的效果。它们究竟是什么?人们又看到了什么?它所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怀旧以及同情意识,似一种内心苦涩的汩汩流淌,多么像萨特笔下的那个被欺凌的孤独无望的街头妓女,孤独地行走在四周空无一人的死寂了似的广场上。谁知道冥冥之中是不是存在任何目的?惟有走下去,才是她生命的最自由的状态?贾科梅蒂说:她也许可以依旧等待天亮的到来,但在这个异化的世界里,她能指望自己得到更多的吗?正如卡夫卡在《城堡》里兜圈子一样,那种孤魂似的游荡,它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正因为如此,贾科梅蒂的现代艺术成就,它不再是以“金属”媒介来可圈可点的。他大量的实验性的作品,因为契入了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才使得他的“实验”更加成熟。他以一个哲人的智慧,站在社会的底层,与架上的“小人物”谋合“无产阶级”的风格,才造就了他的大众艺术,或人道主义的艺术。

  贾科梅蒂的绝大部分绘画作品都是1947年后画的,正如其雕塑品一样,反映的人类形象也是细长甚至可怕的。他们被表现为直立的、打招呼的或大步行走的样子。他们常常表现为在移动,且似乎有一种目的。贾科梅蒂常采用单独或群像表现人物。其静物画还包括描绘一张桌子上一大堆满是灰尘的瓶子、雕塑工具和洋铁罐等。他将画中的人物置于一间巨大的空荡荡的、有着高高的天花板的洞穴般的房间里。使用的色彩严格限制在暖灰色、黑色、褐色和奶白色。他的绘画基本上是用画笔作的素描画,他也创作石板画,其主题和构思同其油画、素描都很接近。

  作为二战后欧洲雕塑创作中最强的一位,贾科梅蒂的重要性在于: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视觉和哲学源泉,他强烈地驱使自己去抓住他在外部世界感觉到的瞬息即逝的幻觉,以及要完整的反映人类形象的需要。

  贾科梅蒂在1965年死前一年的最后一次个人作品展示会上说:当代艺术的一个最大文化特征,是它表明自身存在的“现实”意义。它由大众的共同“需要”为前提,这样“当代艺术”才被“抛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确立了独特的现代主义雕塑语言:

  在现代雕塑史上,瑞士雕塑家贾柯梅蒂以其对开放空间结构(open-space construction)的探索确立了独特的现代主义雕塑语言。年轻时他曾经是一个优秀的超现实主义雕塑家,为了表现他“亲眼所见的东西”,贾柯梅蒂以近十年的隐居生活,苦心孤诣地探索一个最有限的主题-----人物和头像,他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形式的实验。无论单人像或是群像,贾柯梅蒂独特的火柴杆式的人物展示了一种人类精神的影像,尽管孱弱无助,但却直直地挺立着;尽管伤残而犹疑,但却行进着寻找着。它几乎已始终不变地被作为现代人孤独感的完美写照。

  

  贾科梅蒂那么喜爱自己的雕塑室,无论创作多么紧张,他总是能够静静地坐下来画这个房间。

  

  一个盲人在虚空中摸索着伸出自己的手,这虚空时黑暗或者是深夜?日子在一天天地流逝,我促使自己去紧张抓住,去牢牢看管那些挣脱而去的事物。我使劲地奔跑却总是在原地,我在原地不停地奔跑。

  

  对于这座诞生于1951年的雕塑--《狗》,贾柯梅蒂倾注了许多心血。他对歇内说道:'这就是我,有一天我看见自己走在街上,正和这条狗一模一样。'而对于一个摄影者来说,在河滩上拍下它,更具有一种和谐。也许,在创作以前贾柯梅蒂把这条狗看作是痛苦与孤独的象征,而现在它在我面前是一端曲线!弧形的背部与弧形的腿部吻合着,是一端和谐安宁的曲线,而正是这段曲线,在庄严地颂赞着孤独。

  

  这辆优美的小推车源于贾科梅蒂1938年住院时对那里送葬小车的深刻记忆,但在1950年才得以完成。

  

  行走着的男人第二号诞生于1960年。也许他愿意在田野间一直这样走下去。 对于贾柯梅蒂,站立和行走是一个生物个体存在的标志。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的雕塑艺术:

  研究当代艺术家贾科梅蒂(1901—1966)的雕塑,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常被人们忽略:那就是他与著名剧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者萨特,和前法国文化部长、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尔罗两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贾科梅蒂一生的现代艺术成就,在当今世界上有着如此之大的影响,包括在现代美术史论上和当代美学上,以及他的“实验”超前性认识论方面,大大得益于这两位文学泰斗的青睐。萨特和马尔罗两人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向世人介绍、推广贾科梅蒂的“人道主义”艺术,毋庸说是利用他的艺术形式,注解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青铜雕塑《支柱上的男人头颅》,是贾科梅蒂46岁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尊铜雕,内行人一眼便知它深受罗丹学生布德尔的雕塑影响(他在巴黎曾跟布德尔学习了三年)。嗣后,陆续问世的《行动的男人》、《两口子》、《群众构成》、《弦之舞》和《钥匙女人》以及《抽烟老头》等系列作品,既沿袭了布德尔的有力夸张、荒诞变形和质感的肌理效果,又加以雕塑外表“撕裂般的痛苦”扭曲变形,注入了自己冷峻的思考,重新组合了现代社会的“人与世界”的“距离”和“陌生”的因果关系。

  贾科梅蒂曾在四十年代末对马尔罗说,在“布满历尽劫难的创伤”般的雕塑外表上,掩饰的是那种人类工业社会带来“深深的悲观及焦虑感”。而马尔罗对此的反应是:即使在今天,人类文明的异化“所铸就的自身悲剧命运”,是那种“永远摆脱不了的孤独感”所引发的。因此,马尔罗和萨特异常兴奋地赞许贾科梅蒂刀镌之下的这些纤细麻竿似的既“丑”又“怪”的金属生灵。它们成了萨特“存在与虚无”主义的形象图式展示:表明了人们对不合理的理性世界作出无奈的“反抗”态度。

  贾科梅蒂所追求的艺术含义,在很大的程度上,几乎与萨特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剧本同出一辙。他借藉了萨特的关于人的生存“空无”概念,推导出艺术形而上的外在表现,必须深刻揭示其思想内涵。他指出,现代艺术观,应该包含两种不同的“孤独”命题。前者称之“造型孤独”形象,它为阴暗旮旯里的“静物”陈述“形式”的个别意义。后者是形容艺术的“语义孤独”,指向那种“似是亦非”的内容叙述,揭示一般的意义。换言之,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才是构架艺术的本身价值,抑或艺术应有“亦是不似”或“不是亦非”的审美作用。

  贾科梅蒂进一步地阐释他的作品是“一种超自然的孤独”存在,它们起源于“视觉或精神上的逻辑解释。”囿此,“这是一种‘装配’的幻想”。他说:《女人和她的断喉》就是这么一尊绝妙的自我诠释作品。贾科梅蒂把它处理成一地碎牙似的效果。它们究竟是什么?人们又看到了什么?它所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怀旧以及同情意识,似一种内心苦涩的汩汩流淌,多么像萨特笔下的那个被欺凌的孤独无望的街头妓女,孤独地行走在四周空无一人的死寂了似的广场上。谁知道冥冥之中是不是存在任何目的?惟有走下去,才是她生命的最自由的状态?贾科梅蒂说:她也许可以依旧等待天亮的到来,但在这个异化的世界里,她能指望自己得到更多的吗?正如卡夫卡在《城堡》里兜圈子一样,那种孤魂似的游荡,它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正因为如此,贾科梅蒂的现代艺术成就,它不再是以“金属”媒介来可圈可点的。他大量的实验性的作品,因为契入了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才使得他的“实验”更加成熟。他以一个哲人的智慧,站在社会的底层,与架上的“小人物”谋合“无产阶级”的风格,才造就了他的大众艺术,或人道主义的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