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象对话】 朱建军:意象对话之唤醒母亲原型(附案例)

 刘淑姿 2017-11-03


       在我咨询的女性案例中,经常会发现和母女关系有关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很多来访者母女关系不够亲密。比如,女儿不会跟母亲撒娇,甚至不会跟母亲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包括伤心、悲哀,或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母亲也不会跟女儿沟通,有些做得好的母亲会跟孩子象朋友一样相处,但她却没有办法让孩子对她产生依赖和信任的心理。

  我想,一个人最基本的安全感应该是从母爱中获得的,但恰恰有一些母亲不会表达自己的母爱,或者是她自己也没有得到过,那么,帮助她们重新构筑亲密关系,就会成为咨询中必经的一个重要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建立关系的首要问题是必须拥有一个可以带来爱、宽容、接纳和安全感的母亲形象,这要牵扯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型概念――母亲原型,这是在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所共有的,代表着一切滋养和包容的原型形象。
  在女性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的言行对女儿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有可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母亲是建立成年女性模型的最直接的来源,当这一模型在女儿心中树立后,女儿所表现的女性气质和母亲气质,会与这个模型惊人地一致。而我的治疗,是让女儿看到,在这个模型之外,在自己内心深处,还有另一个让孩子感到安全、爱和包容的母亲原型,当这个原型被唤醒以后,女儿就可以很容易帮助母亲,或者帮助自己的女儿,重新构筑一种亲密关系。

  在我用意象对话技术唤醒母亲原型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案例一



        女儿,30岁,是家中乖乖女,离婚,现与父母同住。12岁时开始离开家读书,有一个小两岁的弟弟,是家中的淘气大王。

  来访者无法与母亲亲密相处,家中的关系是“相敬如宾”型,这是一种相对于家庭而言很疏远的关系,当来访者尝试与母亲近距离接触,既伏在母亲肩头哭泣时,被母亲推开,母亲很不习惯跟女儿的身体接触。但母亲愿意跟女儿在言语中进行交流。很显然,对一个女儿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来访者的母亲曾对女儿说过,很遗憾自己的母亲没有真正让她尝到过母亲慈爱的感觉,那是一个很严厉的老太太。她很难过自己从没有跟母亲有过亲密的感觉,但她没有意识到,她正在把这种遗憾传给自己的女儿。我想,对大多数人而言,不是她们不愿意去做,而是不会。很多母亲都不会用真正母亲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母亲般的爱抚,她们心底深处的母亲,睡着了。我的来访者懂事、听话,从来就没有让父母操过心,就连12岁独自离家,都不曾让父母担心。


        
在意象中,来访者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孤苦无依,可怜地哭泣着,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孤儿,没有人疼惜,同学也不理睬她。我教她自己用双手交叉抱住自己的双肩,同时想象另一个30多岁的、成熟的“子人格”抱着这个12岁的小女孩,安慰她,抚摸她,轻轻地拍着小女孩的肩膀,跟她说,‘有我在,我在这里陪你,不用怕,我永远陪着你,我很喜欢你啊’等等。当她这样做的时候,哭泣慢慢和缓,继而停止下来,来访者觉得很舒服。在以后的咨询中,继续重复这样的场景,直到意象中的小女孩不再哭泣、开开心心为止。随后教她学会在母亲面前撒娇,例如:让母亲帮助自己找一样东西,母亲居然将家中大大小小的柜子都翻了一遍,来访者感到很不好意思,因为她从没有让母亲为自己操过心。此时提醒她母亲其实很想为她做些什么,只是不会也没有机会而已。随后,当来访者有一次撒娇,让母亲为自己洗一件小衣服时,母亲爽快地答应了,令来访者惊讶不已,她没有料到,母亲其实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知道该为她做些什么。做了这些之后,来访者内心的安全感加强了,也打破过去的习惯,敢对母亲说出自己内心中真实的感觉了,母亲也渐渐地开始改变态度,最后,接纳了女儿可以偶尔伏在自己的肩头撒娇这样的事情。这是一个通过女儿的行为来改变母亲的事例。

案例二


     而我下面将要叙述的案例正好相反,这是一个双重身份的来访者,35岁,有年迈的母亲,有8岁的女儿,她跟女儿的关系一直都不好,女儿很怕她,母女二人单独在家时,除了女儿的学习外,无话可说。我的来访者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对她都很严厉,从来不肯抱一抱她,她用乖巧和听话来尽量讨得父母的欢欣。在小学时,她曾被邻居性侵犯,因而造成她一系列的问题,但她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母亲,因为,她认为母亲不会帮助她,甚至有可能责骂她。在对女儿的事情上,她认为自己当年就是因为太软弱,所以会被别人欺负,她不愿让女儿象她一样软弱。所以她严厉地强迫女儿要学习好,要性格坚强,结果,女儿在她强力的压迫下,反而越来越懦弱,也越来越疏远她,而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女儿跟她当年简直一模一样。当我要求来访者跟女儿亲近,陪女儿玩时,我发现她根本就不会,她甚至不会跟女儿做任何游戏。第一天的作业是陪女儿看童话书,讲幽默故事,结果是母女俩相对打了一晚上哈欠,讲出来的笑话没有一个人觉得好笑。



        后来,在意象中,来访者回到了4岁的时候,是一个穿着花裙子的小姑娘,待在一间很乱的房间里,脏兮兮的,愁眉苦脸,很不开心的样子,我让来访者想象让现在这个35岁的自己回去帮助这个小女孩,先在想象中收拾房子,再抱起她,轻轻地拍,嘴里哼着歌(这首歌是她选的,我帮她一起哼),待小女孩情绪稍好一点之后,跟小女孩在家中玩瞎子摸人的游戏。我得承认,这一段很难做,因为,我发现她根本不会这么玩,所有玩的情形、场景、咯咯的笑声,每个人的动作,我都要一一引导,当咨询师的情绪很真实地在这个场景中时,来访者也很容易被我感染,小女孩出现的时候她开始流泪,但玩到后来,来访者发出了孩子一样咯咯的笑声。在这样的场景进行了两三周之后,来访者告诉我女儿竟然开口跟她要肯德基吃,还要她买回家,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女儿一向是很怕她的。这段时间没有给来访者留作业,只是要求她不许管任何关于女儿作业和学习的事情。在后来的意象中,我引导她带着小姑娘出房子,在绿草地上捉迷藏。在这一次的咨询中,我们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来访者开始出现动物意象,其中有一头棕熊,一直在无奈地看着她,摊开两只手说:“我也没办法”,这句话,是她成年后责怪母亲时,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在这个意象中,她握住了棕熊的手掌,她流着泪说:“其实她还是满关心我的”。而后来访者觉得开始接纳自己的母亲了,母亲有时也并不是她以前所认为的那样糟糕。随着咨询的深入,来访者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有一次,女儿要写作文,题目是“自信是美丽的”,来访者教女儿时,用自己做例子,介绍自己咨询后的成长经历,讲着讲着女儿突然哭起来,来访者慌忙将女儿揽入怀中,轻轻拍着她,安慰她,直到女儿停止哭泣。尽管来访者一直不知道女儿为什么哭泣,但这件事情对她触动极大,以前她是不可能这么做的。她不能容忍女儿的软弱,更不会去抱住她,让她在自己怀中哭泣,而女儿,也根本不可能在她的面前哭泣,因为孩子不敢。

  我的来访者很幸运,有一个可以比照的女儿,在安慰女儿的同时,她内心中那个愁云惨淡的小姑娘也同时得到了安慰,当母亲的原型被唤醒的时候,她的女儿,和她的小姑娘,也会因此而感触到真正的母亲的爱抚。

  在我咨询的几个案例中,我都发现,当来访者心中的母亲原型被唤醒以后,她们的变化是非常显着的,这个原型自己有生命力,可以在身体中成长起来,在很多方面影响人的心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