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风堂主:绘画也要“两句三年得 一吟泪双流” 书画艺术收藏清风堂

 泊木沐 2017-11-04

(郭熙 早春图)

宋神宗赵顼是个有想法的皇帝,他虽然只活了30多岁,却是有志于改革的。那时秘阁存了不少书画,他就让宫里的画家郭熙整理品目。

郭熙原本是个平民,爱画儿,却无师承,起初自己在油灯下静心画,后来临摹李成,突有所悟,画出了一些名气,被招入宫。宋神宗让他整理书画,他起初未必愿意。可是当历朝书画摆到他面前时,他才发现,自己以前画的,都有出处。而且这些书画,简直是一个宝库。于是他兴奋极了,点烛熬油,天天苦读。

没多长时间,赵顼发现郭熙的画风变了,做画的时间长了,画的也丰富生动了。你让他画一张画儿,他都说不急动笔,必到心平如镜时,才肯展纸。有时画了三两笔,突觉不对,马上起身焚香,然后闭目凝神。如果还不行,就放下了,这一放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画出来你再看,一种沉思之美隐在其中,静得都有些尊贵。

宋神宗又听说,这郭熙常在山里游历,有时面对落日和风雨,也总是呆立不避。别说别的了,你拿画儿我来看,看看你是病了还是傻了。这一看不要紧,赵顼傻了。以前看郭熙的画,四平八稳,貌似李成。现在不大像李成了,却有深远之意,让人回味了。宋神宗大喜,拍案大叫:臣真乃神宗好熙笔!天下第一!

静心观古画儿,让郭熙看出了古人的高明,也发现了不同画家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山水领悟各有千秋。他于是说“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方法。

说这个故事,是说要用心读古人,才能走出古人。要用心虔敬地去画,才能有好作品。做事者都知道“要耐得住寂寞”这个古训,可真正能做到的,恐无几人。“石渠宝籍”在故宫重新展览时,我去过三次。第一次是中国嘉德邀请的,在开展前一天先饱眼福。那天没多少人,可以静静看,我看了五个小时。每看一张,都感觉古人迎面而来,与你对坐,看你的功夫多深,能不能与之“交手”。第二次是陪几个画家朋友去的,人多没细看,挤不上去。第三次是在闭展前,展馆关闭以后去的,更静了,却感觉气场汹涌。看到一半时,我突然想起了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真的有大哭一场的冲动。

别以为你比古人聪明多少,别以为现代科技发达了,机器生的孩子和亲妈生的一样。我还是说,溥儒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文人画”画家?读他的画儿,斯文、学问、骨气、儒雅,都能读出来。当今还要读一些西画(油画),兼收并蓄,方有大成。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一个朋友在微信给我留言,说了句普通却不普通的话:画儿是最不能骗人的!————是的,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任你自称“国学大师”也好,任你把一个题材的出关图或是罗汉卖了几百张也好,真正好的东西,才能留下来。其余的,大规模淘汰!明清时都有朝廷的书画院,当时著名的画家香车宝马,现在呢?有几个人知道那些画家的名字?

以前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个画者,画一种水果,我看到的就有上百张了,千篇一律,几百无一张地叫卖。有时会逢节打包,时不时地告诉大家:某张被某人“收藏”了。画者卖画生活,无可厚非。但精力大部分放在此,关键是没有变化和进步,不是好事。收的人也是“棒槌”,他那画儿都卖了几百张了,你收它有什么用?收画的人最不怕忽悠,越忽悠的,越没未来。

认真地学习祖宗,虚心地向他们致敬,才能摆脱“无性繁殖”的印记。

(郭熙 寒林图)

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东)人。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早年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曲溪断崖,峰峦秀拔,境界雄阔而又灵动飘渺。存世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等。子郭思纂集其画论为《林泉高致集》。

(郭熙 树色平远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