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应如何控制发怒的心魔?

 昵称903511 2017-11-04


2017-11-03 于丹 咖啡书屋


我们似乎总能感受到身边的怨气和愤怒,餐厅里顾客训斥着服务员,公交车、地铁上老有人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一个人上一秒明明对你很好,下一秒却翻脸不认人。

 

有人说自己天生脾气不好,特别容易发怒,那有没有人天生脾气好,从来不发怒呢?好像也没有。其实人人都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发怒也是人的一种自尊本能,为什么有的人怒气这么大呢?有没有什么制怒的好办法呢?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老师从经典中借智慧,剖析人发怒的根源和动机,从文化层面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发怒以及适度控制怒气的方法。


One

愤怒源于自尊:适度是自卫,过度是自卑


圣人就不发怒吗?《论语·公冶长》中有载,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意思是子贡曾对老师长吁短叹道:“我呀,特别不希望别人把约束意志强加在我的身上;当然了,我也绝不拿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孔子听了这番话,答道:“这件事儿,可不是你想办就办得到的啊。”也就是说连孔子和他的学生也不能逃避发怒或者被别人的怒气攻击。

 

发怒是一个人的自尊本能,人都有边界意识,他的尊严也有自己的领地,这里面有自我的自由,有选择的权利,还有一部分隐私。无论周围是领导、同事、朋友甚至是爱人亲人,一旦触犯了边界,人会启动一种自动防御机制。适度的自尊,是对自我的保护;不过过度自尊表现出的攻击性愤怒,背后却是过度的自卑。


比如有的人平时心平气和,和女朋友外出用餐时,却总要数落服务员几句:“你看,这茶怎么都凉了?怎么热菜都上齐了,还有凉菜没上呢?” 比如领导经常训斥下属,主人在家里经常训斥保姆,这种符号性地愤怒,以发怒为名片,动不动甩出来,想要达到炫耀的目的,恰恰是自卑的表现。

 

要想“制怒”,先要正视愤怒,辨别自己怒气的源头究竟是自尊还是自卑:若是自尊,便可换一种坦然大气的表达方式,捍卫自己的领地;若是自卑,应砥砺自我、强大内心,臻于平和的境界,这种“符号性愤怒”也将迎刃而解。



Two

别当情绪的“变色龙”:忽而愤怒,忽而懊悔


曾有一位母亲,想考验一下四岁的小儿子是否有孝敬之心,便拿出一大一小两个苹果,招呼儿子来吃。小男孩跑来,第一手便抓起大苹果,咬下一口,母亲本已心下一沉,却见儿子另一手抓起小苹果,又是一口。


母亲气不打一处来,不等儿子咽下苹果便高声呵斥起来:“吃大的不够,还要占着小的?你眼里难道就没有妈妈吗?”谁知儿子眼泪汪汪地回应道:“我想尝尝哪个苹果甜,把那个最甜的苹果留给你呀。” 听罢孩子的回应,母亲的愤怒霎时化成了一汪糖水。

 

《论语·颜渊》里曾记载,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意思是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得不得了;厌恶起来,就恨得不得了。一个是火一样的极端,一个是冰一样的极端,这就是迷惑。我们总在纷纷扰扰、蜚短流长中,被自己下意识爆发的怨气所掌控,却忽视了理智的判断,缺乏对事物全局的掌控和判断。一时莽撞的愤怒,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却是永恒的,留给自己的遗憾和悔意也是永恒的。

 

人在那一刻爆发出来的怨气,有的时候就在于出手太快、判断不清,如果能够听别人把话说完,沉下心来看全局,可能就会少一点发怒了。



Three

“制怒”真谛:冲动是魔鬼,发怒是祸水


开私家车,本来图的是方便快捷,却不小心成为了怄气的事,开斗气车,互相超速、互相别,落到最后谁都走不了,大动肝火、甚至大打出手,这情况可不少。

 

《论语·颜渊》里曾记载,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人一时愤怒,怒发冲冠,就连自己是谁、亲人是谁,都抛到脑后了。


人这样不节制、任性,贪图发泄情绪时的痛快,全然不计后果,这样的愤怒是很可怕的,一旦酿成大错,必将是悔恨终生。比如车道上你追我赶的置气,一旦出现车毁人亡的事故,则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根本就容不得你有重来的机会。

 

所谓“制怒”,精髓便是这个“制”字。冲动是魔鬼、发怒是祸水,一时的不节制,贪图一时的舒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的可能真的就是一去不复返的终生悔恨。

 

急火攻心之时,不如闭上眼睛,给自己一点冷静思考的时间,等待自己内心真正的答案:这事儿,真的值得我发火吗?学会用适度的克制和忍耐代替日后的追悔不及。



智商靠学习,体现能力优劣;情商靠历练,体现素质高低。学会管控情绪,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地好好说话、待人处事,就是最好的历练。


《论语》中,就暗藏着许多人都未曾领悟的制怒之道。而深入收听于丹老师的节目,才知道国学经典中的智慧远不止于此;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文字,都将指引我们步步前行,过自己真正向往、热爱的人生。

 

走过大城小市,见过世事变迁,带着对经典、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的更深感悟,于丹在古圣先贤的智慧中,找到了与自我和世界达成和解的方式。


同时也希望在一年的时间,156期节目中,与你一起翱翔于国学经典的天空中,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到《道德经》《庄子》,在儒家之志中学会入世,习道家之风懂得自处,沿着24节气的时间脉络,伴着诗情画意,做有用有趣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