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精粹鬼谷子(四十二)

 太平盛世在等你 2017-11-04

权篇第九

国学精粹鬼谷子(四十二)

第二节:众口烁金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说:参(sān)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shuò)金,言有曲故也。

字面理解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

嘴是关闭情意的机关。

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

耳目是心灵的辅助,所以可以把看到的和听到的信息加以分析,从而发现细微的变化,分辨出“忠”和“奸”。

故说:参调而应,利道而动。

所以说:耳、目、口三者有机协调,按照统一计划顺其自然的行动。

参:三。

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

语言纷繁不会乱方寸,翱翔天空不会迷失方向,事态变化后不会危险,(所体现的)始终是适度、得体、合理。

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

所以看不明白的人就不能强行让他看,听不明白的人就不能强行对他说。

无目:看不明白。无耳:听不明白。

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

没有开窍的地方不可以前往游说。

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

别人不接受你的观点的地方,不可以来。

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

不通事物规律的事,圣人决不会去做。

古人有言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

古人说:“口用来吃饭,不用来说话”,因为语言里有很多别人忌讳的东西,言多必失。

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遭到众人指责的人,一定是他的观点与众人的观点相悖。

感悟

1、深层次理解

“嘴”是关闭情意的机关。自己不说,别人什么也不知道。但是,什么也不说的人是“哑巴”,人不可能不说话。关键是说什么?什么时候说?面对什么对象说?我们说服人的目的是要达到:即不能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又要赢得别人的信任,还要揣测出别人的内心世界。

“耳”、“目”是心灵的辅助。眼睛的所见和耳朵的所闻,都是传送到大脑的信息,大脑可以把这些信息加以归类分析,从而发现事物变化的先兆。我们就可以想方设法引导变化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传到大脑的信息,同时还可以把事情发生前后的现象,利用鬼谷子前面讲的“象比之术”进行类比,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可以分析出哪些信息源是真实的,哪些信息源是虚假的,“忠”与“奸”一下子就变得明朗了。

耳、目、口三者要有机协调各司其职,按照统一谋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各自的使命。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环境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乱方寸。在错综复杂的事务中,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能迷失方向。这样,在事态变化后,不会陷入被动局面,始终掌握主动权。展现于世人的是沉稳、平静、适度、得体、合理。

所以,在外交事务中。那些看不明白的人,就不能强迫他们看。那些听不明白的人,就不能强行让他听。没有开窍的地方,不可以勉强陈述见解。不接受你的观点的人,千万不要贸然说服。那些,不通事物规律、不通常理的事,大智慧的人决不会去做。

古人说:“口用来吃饭,不用来说话。”因为语言里有很多别人忌讳的东西。在没有弄明白别人的真实意图之前,不要随便发表看法,万一说出来的话是别人忌讳的呢?正所谓“言多必失”。那种遭到众人指责的人,一定是他没有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他发表的观点与众人的观点相冲突,别人不接受他。而遭到众人的不接受,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众人之口,就代表舆论,被舆论非议后果就很难挽回了。

2、利道而动

鬼谷子说:“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说:参调而应,利道而动。”鬼谷子要求我们,“口”“耳”“目”三者的有机配合,完全取决于“利道而动”,就是既要合乎谋略实施,又要实施得顺其自然。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国相,想把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非常生气,于是和亚父范增设下鸿门宴要加害刘邦。刘邦自知不是项羽的对手,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陷入全面被动的刘邦,在夺取咸阳立下头功的情况下,决定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赴宴,向项羽请罪。在鸿门宴上,刘邦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马上插嘴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鸿门宴上刘邦简直体现出了“参调而应,利道而动。”先入咸阳的功臣前来请罪,同时还语言和行动都体现出谦卑,使得项羽想下手都“出师无名”了。而项羽呢?一开口就把内奸曹无伤给捅出来了,挽回了自己的面子,却体现出了极度幼稚的政治水准和极其拙劣的军事才能。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以后,袁军大乱败退,等回转营寨后,袁绍怒喝道:“刘备何在?”刀斧手将刘备推入大帐,按其跪地。“刘备,我看得清清楚楚,正是你二弟关羽斩杀了文丑。你暗通曹操,心术险恶!听令,把刘备推出去砍了!”袁绍怒喝道。刘备深深一叩:“明公,请容我说一句话再死。”袁绍恨道:“你还有何话说!”刘备道:“曹操素来忌恨刘备,他知道刘备在明公这里,所以他故意使关羽出战,以借明公之手杀我。此一节,祈明公明察。”袁绍怒道:“曹操的用心不干我事,我只要用你的头颅为颜良、文丑祭灵!”刘备颤声道:“可二弟关羽必不知道我在明公这里,他如果知道,断然不会斩杀明公爱将,陷我于死地。”袁绍一怔,沉吟良久。刘备见机赶紧道:“请问明公,关羽的武艺,比颜良、文丑如何?”袁绍一叹:“高下不可相比。”刘备高声道:“我受明公厚恩,久思回报。现在,我想写封密信,招回关羽,与我一起共同辅佐明公!如何?”袁绍惊喜:“真的?我如果得到关羽,那可胜过颜良、文丑十倍!”

早在关羽斩颜良的时候,袁绍就已经知道是关羽干的,还要等到搭上文丑以后才来发作,足可见袁绍的无能。刘备的一番辩白对他却毫无触动,而刘备一提到“招关羽来”,他却转怒为喜,对颜良文丑的情谊顿时就消失了,足可见袁绍是一个“见小利而忘命”不能成大事的庸人。一个“利”字就冲昏了袁绍的头脑,中了刘备的缓兵之计,他也不想一想刘备能久居人下吗?

3、普通人的利道而动

鬼谷子说:“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说:参调而应,利道而动。”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凡事只要能够做到:“带上耳”,“睁开眼”,“闭上嘴”,换言之就是:多听、多看、少说就已经是非常高的境界了。

我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对这些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有一个要求:“带上你的耳,睁开你的眼,甩开你的膀子,闭上你的嘴。”换言之就是:多听、多看、多干、不说。所谓“不说”就是不发表不成熟的看法,你不开口,没有人逼着你开口。如果要开口的话,就是开口只说“请教”。与其说出的话不是“解决方案”,就代表说出的话没有分量,就不如不说。开口只说“请教”还可以落得个“孺子可教”的美名。所谓:“带上你的耳,睁开你的眼,甩开你的膀子。”都是实践的范畴,等到脑海里的知识都通过实践转化为才干的时候,等到发言即为“解决方案”的时候,再开口不迟。

特别是一些年轻的业务员,喜欢电话里与客户预约,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工作方法,因为,别人可以以任何理由将你拒之门外,使得你要想再找机会都很难了,正确的工作方法是:早早的就在他办公的地方三番五次不厌其烦的恭候他。还有些业务员喜欢在电话里不断的询问要拜访的人,路怎么走?为什么总是找不到等等,这是一种暴露自己职业素质低下的被动工作方法,连路都找不到的人还搞什么业务呢?

一些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喜欢在电话里会报工作,弊端很大:一来,不能营造全面阐述的氛围;二来,无法判断对方的情况,很容易被打断,造成汇报不连续;三来,很容易转移话题,无法突出重点,乃至于出现理解错误。一次次的坐失良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斗志尽丧。

我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告诉他们如何惊天动地建功立业的方法:不要认为办公室里安逸舒服,办公室里不容易立奇功。要下到基层去,设身处地的去实践,去发现问题,去抓住主要矛盾,准备应对措施。当应对措施已经形成体系而自己还无法组织下来的时候,不能把方案拿出来。还要继续锻炼,自己即可以拿出一套解决方案,又有能力组织下来的时候,还不能拿出来。要等待时机,当时机已经达到万众瞩目的阶段的时候,就要毅然决然的站出来勇挑重担,此时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建功立业了。

4、对牛弹琴辩证法

鬼谷子说:“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意思就是要对境界相当的人谈与之相匹配境界的话,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就是这个道理。而不能高境界的人与低境界的人谈高境界的话,他们会听不懂的,所谓“对牛弹琴”就是这个道理,对低境界的人要用低境界的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表达。

古时候,有一个音乐家叫公明仪,有一次他在旷野里弹琴,他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不去理会)。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也就是说:他用牛能够听懂的声音来弹琴,牛就对他的音乐感兴趣了。

很多所谓高明的人,经常讥讽那些水平低的人听不懂他们的高明见解,常常讥讽他们“对牛弹琴”。其实他们是在讥讽自己,讥讽他们自己的表达能力太差了,他们没有能力形象的表达出他们的见解,所以别人才听不懂。

中国的建筑行业和建筑装饰行业,在一线干活的工人,大部分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工,正因为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所以他们看不懂或者一知半解“正规设计图纸”。他们都是听工头给他们讲解,由于他们对图纸意图,要么是没听懂,要么一知半解,工程上经常出错,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很多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大骂他们是“猪脑袋”、“白痴”、“弱智”、“蠢才”,可是大骂以后照样出错,因为根源没有解决。其实他们自己才是“猪脑袋”、“白痴”、“弱智”、“蠢才”,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让别人理解设计意图,应该在骂别人的同时,好好反省一下自己。

我在国营特大型企业工作时,与受过专业训练高素质的工人打惯了交道,我们从来不需要讲解图纸,乃至于图纸出错了,工人还可以给你指出来。后来我从事石材行业了,与农民工打交道,把我搞的是焦头烂额。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他们看不懂图纸,要用语言把图纸讲清楚,实在是做不到。大骂他们以后,照样出错。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他们实际上是看不懂也听不懂。必须想一个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在工厂里长期预备了一堆粘土(已经调和好可以做泥塑的粘土),每当我认为有技术难以表达的时候,就会用粘土做成雕塑,用三维实体展现给工人看。这样一来,出错的机会就少了。后来,我把计算机三维技术引进到生产中去,要求展现给工人的技术语言尽量是三维直观的,从而大大减少了出错的概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日本由于环保成本太高,造成了日本的石材加工业自生自灭了。他们就把石材加工转向了韩国,由于韩国石材加工业的工人文化素质不低,所以日本人按照他们对日本工人的技术语言表达给韩国工人,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韩国的人工成本上去了,与日本相差无几了,日本人无法在韩国继续加工了。于是日本人来到了中国,在中国的石材加工业,绝大多数工人都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工,乃至于很多企业管理者也是文化素质很低的人。由于技术语言交流的障碍,使得日本人交足了学费。于是日本人专门开发了一套“石材设计软件”,把平面图纸表达,全部转化为三维图纸表达,这样一来,文化素质不高的中国工人就都能理解设计意图了,出错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对牛弹琴”实际上是辩证法。高境界的人想在低境界的人面前显得高明,实际上非但没有抬高自己,反而还把自己降低了许多,因为,让别人读不懂的所谓“高明”实际上与“低级”是划等号的。也就是说:高境界的人必须把自己放低调一点,把自己融入到低境界的人群中去,才有可能得到低境界人群的欢迎,同时还可以给自己带来丰硕的回报。

这就是我总结出来的“对牛弹琴辩证法”:不要嫌别人笨,听不懂你高深的理论,再高深的理论,别人听不懂,与没有知识是一回事。表达出来别人听不懂,是自己嘴笨的表现。对牛弹琴是在嘲讽那些表达能力差的人,而不是轻蔑那些听不懂的“笨人”。

5、众口铄金

鬼谷子说:“古人有言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那些没有调查研究就感轻易做结论的人,一定会出现他的观点与众人的观点相悖的情况,因此他们也一定会遭到众人的指责。

从前魏地有个人,素以博学多识而著称。很多奇物古玩,据说只要他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么朝代的什么器具,并且解说得头头是道,大家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常常引以为自豪。一天,他去河边散步,不小心踢到一件硬东西,把脚也碰痛了。他恨恨地一边揉脚一边四下张望,原来是一件铜器。他顿时忘了脚疼,拾起来细细察看。这件铜器的形状像一个酒杯,两边还各有一个孔,上面刻的花纹光彩夺口,俨然是一件珍稀的古董。魏人得了这样的宝贝非常高兴,决定大宴宾客庆贺一番。他摆下酒席,请来了众多亲朋好友,对大家说:“我最近得到一个夏商时期的器物,现在拿出来让大伙儿赏玩赏玩。”于是他小心地将那铜器取出,斟满了酒,敬献给各位宾客。大家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都装出懂行的样子交口称赞不已,恭喜主人得了一件宝物。可是宾主欢饮还不到一轮,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有个从仇山来的人一见到魏人用来盛酒的铜器,就惊愕地问:“你从什么地方得到的这东西?这是一个铜护裆,是角抵的人用来保护生殖器的。”这一来,举座哗然,魏人羞愧万分,立刻把铜器扔了,不敢再看一眼。

无独有偶。楚邱地方有个文人,其博学多识的名声并不亚于魏人。一天,他得了一个形状像马的古物,造得十分精致,颈毛与尾巴俱全,只是背部有个洞。楚邱文人怎么也想不出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就到处打听,可是问遍了街坊远近许多人,都没一个人认识这是什么东西。只有一个号称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人听到消息后找上门来,研究了一番这古物,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古代有牺牛形状的酒杯,也有大象形状的酒杯,这个东西大概是马形酒杯吧?”楚邱文人一听大喜,把它装进匣子收藏起来,每当设宴款待贵客时,就拿出来盛酒。

有一次,仇山人偶然经过这个楚邱文人家,看到他用这个东西盛酒,便惊愕地说:“你从什么地方得到的这个东西?这是尿壶呀,也就是那些贵妇人所说的‘兽子’,怎么可以用来作酒杯呢?”楚邱文人听了这话,脸一下红到了耳朵根,羞惭得恨不得立刻在地上挖个洞钻进去,赶紧把那古物扔得远远的,像魏人一样不敢再看。世上的人为此全都嘲笑他。

明明不学无术,却偏要装作博学多识的人,最终只能远离客观现实,成为自欺欺人出尽洋相的人。更可怕的是还会遭到“众口铄金”。

有位工匠名叫匠石,他前往齐国,来到曲辕的地方,看见一株大树生长在土神庙旁。这株树的树阴可以遮盖几千头牛;树身有百尺粗,树干高过山头80 尺后才有枝叶,可用来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几枝。围观这株巨树的人多得像到市场赶集。奇怪的是,匠石竟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他不住脚地往前赶路。徒弟们大开眼界,却不明白师傅的态度,追上匠石问个究竟:“自从我们跟随师傅走南闯北学手艺,从来没有碰见这样好的木材,您为什么一点也不看重它?”匠石回答:“不要夸这棵树了,它是脆而不坚的树木,造船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制成柱子会被虫蛀,打成器具会毁掉,造门会流出污浆.....”匠石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认定它是不能做材料的树木,正因为没有用,所以才长得这么大,有这么长的寿命!

华而不实的人往往腹中空空,腹中空空还要嘴不闲着,嘴不闲着一定会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内容,遭到众口铄金也就在所难免了。

前不久,我曾经严厉的批驳了我们石材行业的某些人标新立异的做法,他们搞了一个大型展厅,把中国石材的矿山企业都请来了,在这个展厅里,直接面向设计师和广大的消费者展示他们的石材品种,使矿山原材料企业直接与石材的使用方直接见面。他们满面春风的向我阐述了他们的“壮举”,满心欢喜的等待我的赞扬。我非常愤怒的告诉他们:“你们直接破坏了石材产业链的正常秩序,原材料企业与消费者直接见面,抛开了全世界最大的石材加工产业,必将造成整个石材产业链的混乱,引发又一轮的价格大战,你们将成为中国石材行业的罪人!”

苏秦秦国碰壁

苏秦跟鬼谷子学成后下山,踌躇满志的想干一番大事。

他首先来到周王朝,想用他的智慧振兴周王朝,结果苟延残喘的周王朝,哪里敢接受他的建议呢?于是苏秦就来了一个破釜沉舟,变卖了全部家产,来到强大的秦国。

经过上下打点以后,苏秦见到了秦惠王。对秦惠王侃侃而谈:“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mò)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为大王实现这件事。”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秦惠王想婉言谢绝苏秦。

可苏秦还是不依不饶的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huān)兜(dōu),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苏秦的这番阐述,简直是在打秦惠王的耳光,秦王没有责罚于他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采纳他的建议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

而苏秦还不死心,见不到秦王,就给秦王上奏折。可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点评

鬼谷子说:“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苏秦在秦国受挫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合适的时机,没有揣测出秦王的真实意图就盲目出击,问题就出在盲目自信、急于事功上。而外交辞令上苏秦也犯了大错,“我”字当头,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这样的表述是没有人会接受的。

后来苏秦挂六国相印,富贵之极,也不是天山掉下来的,没有在秦国遭受挫折,承受沉重打击,他是不会沉下心来反思自己,刻苦学习,研究实事的,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辉煌了。

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年轻人,他们满怀信心的走上社会,然而社会并不像他们现象中的那样。一跨入社会,他们就开始受挫折,一受挫折他们就辞职换地方;再受挫折,他们就再换地方。眼看着到了“而立”之年了,别人都已经有所建树了,自己都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于是开始畏惧社会,畏惧工作了。

我有一个朋友,与我年龄相当,但已经白发苍苍了,看起来比我们年长很多。原来是为他儿子操心造成的。想当年,他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望子成龙的他请我们吃饭以示庆祝。没想到几年过去了,他儿子大学毕业了,满怀信心的走上社会,几次挫折就使他一蹶不振了,他对社会失去了信心,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从此以后就在家里吃父母,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即没有男朋友,也没有女朋友,到现在即没有结婚,也没有工作。只要父母与他提到工作,马上就歇斯底里不能自制。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就这样毁了,我朋友能不为之愁白头吗?

苏秦秦国碰壁的故事,给当代很多打算建功立业的年轻人以很大启发。如果苏秦没有在秦国碰壁,“满腔的热血,却换来一盆冰水。”他是不会沉下心来“头悬梁锥刺骨”的,也就不会有挂六国相印的辉煌了。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告诉我们:挫折是丰富阅历的必然过程。没有挫折,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都不会产生。没有信念和意志,成功也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望。

张仪楚国碰壁

张仪是魏国人,曾经师从于鬼谷子,学习纵横游学。张仪学业期满,回到魏国,因为家境贫寒,求事于魏惠王不得,远去楚国,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

昭阳率兵大败魏国,楚威王大喜,把国宝“和氏之璧”奖赏给了昭阳。一日,昭阳与其百余名门客出游,饮酒作乐之余,昭阳得意地拿出“和氏之璧”给大家欣赏,传来传去,最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大家认为,张仪贫困,是他拿走了“和氏璧”。张仪原本没拿,就是不承认,昭阳严刑逼供,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始终不承认,昭阳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

张仪回到家,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告诉他还在,张仪苦笑着说:“只要舌头在,我的本钱就在,我会出人头地的!”半年后,张仪的伤口愈合。

后来他去投靠在赵国当宰相的同学苏秦,被苏秦用“激将法”把他激到秦国去建功立业,一整套“连横”破“合纵”的谋略征服了秦王,成为秦国的第一任宰相。

点评

鬼谷子是一代纵横学说宗师,他的学生苏秦学业期满以后,踌躇满志,自以为可以说遍天下,位极人臣,结果在秦国大受挫折。而另一个学生张仪出师以后,比苏秦还不如,非但没有富贵,反而还被冤枉得遍体鳞伤。鬼谷子说:“古人有言说:‘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是不能轻易开展“游说”活动的,否则就会陷入“众口铄金”的被动境遇,张仪初闯江湖时,就是如此。

张仪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成了后世人笑话张仪的笑柄。殊不知这代表着一种信念,成功的信念。张仪不惜失去手脚,也不能失去舌头,因为舌头是他纵横天下的本钱,如果没有了这个本钱,一切主张都无法表达,一切理想都将化为泡影。

年轻人的本钱是年轻,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去经受挫折,去磨练意志,去积累才干。这就是鬼谷子捭阖之术中的“阖”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非常漫长,艰苦和痛苦、挫折和失败,在前途一片茫然的情况下,非常考人意志。经得起考验的人必将走向成功。一旦完成了积累才干的过程,就到了“捭”的阶段了,建功立业的时候就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