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诫子书》教案

 年轻的调皮猴 2017-11-05

《诫子书》教案

                  柳南中学  尚红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的深刻理念和父对子的殷切期望

教学重点: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深刻理念和父对子的殷切期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杜甫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湾诗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同学们这两句诗里面的“书”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诫子书》。

(一)审题辨体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书中。明确学习目标:(白板显示)

你知道诸葛亮的那些故事?

(二)了解作者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杜甫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二、整体感知

(一)读文识字

1、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2
、师明确读音及停顿。

 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
、学生自由朗读,互读。注意字音、停顿。

(师提问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指出优缺点)
5
、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
、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
、学生自由散读。

8、白板显示《诫子书》楷书书法,学生看书法原文大声朗读。

(书法作品无句读,既能考查学生的停顿及朗读水平,又能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书法)

(二)理解课文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1                     例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结合以上对句子的理解,你认为本文寄托了作者对儿子怎样的情感?并请分别设想站在父亲和儿子的角度体会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个早熟的人才,从小聪明伶俐,诸葛亮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他在给哥哥的一封信中写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他担心儿子太容易骄傲了,《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他写给儿子信应该是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请大家读出来。

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无人。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多么盼望儿子能快些长大,成为国之栋梁,请同学们齐读,读出一位慈父的殷殷期盼。

那么长大后的诸葛瞻是否能如父所愿呢?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瞻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十七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是备受蜀国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三十七岁时便和儿子一起战死沙场,可谓国之栋梁,诸葛亮对他的早期教育起到了重大影响,可以说《诫子书》一路伴他成长,他时时诵读,心领神会。请大家以诸葛瞻的语气心领神会地再读一遍。 (全班齐读)

三、探究中心

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言简意赅,字字美玉、句句珠玑的议论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那句话是中心论点?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教师提问。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认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中心论点,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中心论点,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中心论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句话。)如果学生回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淡泊”这个词语在本文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如果让你用本文的一个字来概括,那个字是什么?(学生回答)“宁静”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可以用本文中的那一个字来替换一下?(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属于什么句式?师明确:双重否定句式一般不能作为中心论点。如果学生回答“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淫慢”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不能“淫慢”就是让我们要怎样呢?“险躁”的含义是什么?不能“险躁”就是让我们要怎样呢?引导学生分析出本文就是围绕“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来展开论述的。

四、理清思路,进一步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1、学生再读原文,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中国人历来重视、崇尚家教,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学生思考,教师提问)

师明确:“学习”和“做人”

(白板显示下面的问题)

无论学习,还是做人,作者强调的是一个“        ”字。修身须要“    ”,学习须要“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     ”字,把“     ”与“    ” 加以         ,极大地增强了论述效果。

五、拓展提高、读读背背

1、学生大声诵读课文,然后再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如:

(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与本文相关的一些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励志、修身、笃学。(白板出示):

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惜时: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淡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3、学生齐读成诵。

1)诸葛亮不仅在“修身”“齐家”方面为人所称道,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也是千古留名,他为蜀汉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或者成语,说出来给大家听一听。

2)你想把文中的那个句子送给咱班同学或者自己,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诫子书》原文

2、《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古往今来,抒发人间真情的诗词浩如烟海,或抒爱国之情,或赞亲密友情,或歌殷殷亲情,或咏浓浓乡情……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七、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中心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  

                                              修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