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诫子书》教学设计(第2课时)2

 溪枫典藏图书馆 2018-09-2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解说词的活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

2.通过编写解说词的活动,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展示交流法,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实践法,在编写解说词的环节,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展示交流法,学生通过展示自己解说词,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在交流评价的环节,学生分组合作,既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又可以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实效性。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为编写解说词活动,已经了解了书法作品中文字的含义,这节课我们结合《诫子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再读文章,看看会有什么新的体会?

【设计意图】联系所学内容,结合课后作业,引出新课内容。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讲一讲“写信人”诸葛亮的故事。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幅对联可以作为了解诸葛亮的切入点,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时,除了关注诸葛亮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不要忽略了他在技术(木牛流马、连发弩、孔明灯)、书法(草书《远涉帖》)、绘画、音乐(音乐理论专著──《琴经》)、文学(《出师表》《诫子书》)等方面的造诣。

2.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收信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诸葛瞻(227-263年),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人。诸葛亮之子,三国蜀汉大臣,工书画。景耀六年(263年)冬,魏将邓艾率军入川,诸葛瞻率兵抵抗,其先头部队被魏军打败,只好退军驻守绵竹。此时,邓艾又遣使送信给他,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看了信件以后大怒,斩了邓艾派去的使者,接着,率兵迎战魏军,战败,死于沙场。终年37岁。他死得十分壮烈,实践了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就为一个忠烈人物。

3.介绍《诫子书》的写作背景。

明确:写这封信时,作者诸葛亮54岁,不久命殒五丈原。一般认为这封信是写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时尚年幼。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诸葛亮的一生就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写照,而他的儿子诸葛瞻也深受父亲的影响,用自己年轻的生命饯行了儒家的“忠贞”思想。

【设计意图】为解说词组织材料,同时将抽象的说理和人物的经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三)综合所学,编写解说词

1.请你结合所学,为书法作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编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解说词。

2.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评价,推荐优秀解说词在全班展示。

学生作品展示:

这幅字的内容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是XXX,他的作品字体瘦劲有力,笔墨浓淡有致,笔力雄健,意蕴深远。作品中的这句话出自三国名臣诸葛亮的《诫子书》,意思是说:只有淡泊名利不慕虚荣才能够明确志向,只有宁静专一摒除纷扰才能够达到目标。当时54岁的诸葛亮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他将自己毕生的经验融入这句话,告诫儿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淡泊宁静,坚定自己的志向。希望同学们能从自己做起,时刻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警醒自己。谢谢大家!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方法。

(1)介绍书法作品的内容;

(2)评价书法作品的书写;

(3)讲解作品内容的含义;

(4)联系作者,介绍背景;

(5)联系自己,传承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编写解说词,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

(四)巩固所学,布置作业

1.请结合课上所学的方法,修改自己的解说词,努力做到要点突出,条理清楚。

2.背诵《诫子书》全文。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方法,完善预设任务。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