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生前事)——致敬明史中那些熠熠闪光,必将永垂青史的人物

 金色年华554 2017-11-05

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文/风的衣裳

《明朝那些事儿》读完了,阅读过程中时而心情澎湃,时而抚掌大笑,时而气愤填膺,时而热泪盈眶。

之前听闻很多书友推荐这套史书,我皆不以为然。在我印象中,历史过于厚重而枯燥了,我怕拿不起来。谁知因缘巧合,一次看到一篇摘自《明朝那些事儿》的文章,不禁被深深吸引。

于是,找来这套全集,打算先以试试看的态度了解一下明朝历史。可谁知,一看竟然深陷其中,才知对于这套书,我竟然拿是拿得起,放却放不下。

我感慨于元末起义军的英雄气概,感慨于朱元璋的开国明主,感慨于明代将领勇抗蒙古和后金军队的宁死不屈,感慨于朝廷上言官的冒死谏言。

读罢此书,我赧颜于自己之前对于明史的无知。长久以来对明史的认识只停留在布衣皇帝朱元璋,贤惠善良马皇后,足智多谋刘伯温,大义凛然于谦,祸国殃民魏忠贤,生不逢时崇祯帝,除此而外几乎一无所知。

且上述这几个人对于我也原本不过是几个名字而已,具体事迹却并无多少了解。

读过这套史书,大明王朝渐渐展露了些概貌。虽仍属管中窥豹,但毕竟脱离于小白的无知。

现在,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明史中品读那些让我们振聋发聩的人物事迹吧。

杨涟,生于1571年,明代晚期著名大臣,东林党人。天启五年(1625 年)任左副都御史,因弹劾阉党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历经拷打,惨死狱中。后平反昭雪,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

以上寥寥数笔似乎概括了杨涟的一生,无血无肉,单只这几个字如何能够形容杨涟那光明磊落、忠君爱国、誓死不屈的高贵品质。

之所以先从杨涟说起,不是因为杨涟官大,恰恰相反,杨涟官职不大,但是,浩气长存,读来让人感慨至深,唏嘘不已。

杨涟真正走上历史舞台便用他的忠诚和侠义影响了大明帝国的命运。尽管之前,他不过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官员,最知名的事件是当县令时,廉政考核全国第一,也正是由此入朝任给事中一职。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杨涟49岁,这一年大明王朝注定为杨涟之年。

这一年的七月,统治明朝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万历皇帝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万历生前专宠郑贵妃,并一直有意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并为此与坚决反对的朝中大臣斗争了近二十年无果,迫于压力,才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立了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但太子此前一直生活在被人无视的阴影下,直到万历临死前一刻,由于未受召见都一直在殿外焦急徘徊,即便急得团团转,可就是不敢入内探视。

就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他命中的救星杨涟出现了。杨涟设计让太子进殿问候病情,于是太子得到了遗诏就此成为皇帝。

这位皇帝也曾想要大展宏图,然而命运多舛,皇帝只做了一个月,就被郑贵妃等人设计一命呜呼。就在病危之时,杨涟上书痛斥皇帝不长脑子才造成如今局面。

原本以为会因此被诛的杨涟却阴差阳错地被皇帝朱常洛重用托孤,成了顾命大臣之一。虽论地位最卑微,但是朱常洛托孤时,眼睛却只看杨涟。

此刻奄奄一息的皇帝对杨涟选择毫无条件、毫无抱怨地信任。这种生死间的信任,使得杨涟从这一刻起,决定以死相报、至死不休。这一刻,在杨涟心中,躺在病榻上的不是皇帝,而是一位知己,俗话说,士为知己而死!

就是在这一刻,杨涟势必将成长为影响大明历史的一位杰出人物。

十天后,这个悲催的皇帝朱常洛驾崩。得知消息的杨涟等十三位顾命大臣急急赶往宫中,但途中却被朱常洛的宠妃李选侍安排的太监截住。

目的很明显,因为当时的太子朱由校母亲早逝,太子年龄尚小,已被皇帝朱常洛生前交由李选侍抚养,而这个李选侍此前已与万历皇帝的郑贵妃达成了某种默契。

李选侍想要通过挟持未来的继承人朱由校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千钧一发之际,又是地位最为卑微的杨涟当头怒斥,吓退了这帮拦路的太监,从而找到太子的藏身之地,成功将太子抢出。抬轿奔跑的途中,又以正义之声喝退了以魏忠贤为首的拦截太监。

之后,由于一时疏忽,第二天太子又被李选侍扣留,再一次抢出后成功将太子扶上皇位。但是李选侍仗着先帝朱常洛的遗命赖在乾清宫不走,决定与顾命大臣谈判。而李选侍方派出的谈判代表正是魏忠贤。

于是明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太监魏忠贤正式浮出水面,也正是从这一刻起,魏忠贤成为了杨涟的死敌,二人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死磕。

初次交锋,魏忠贤终不敌正义化身的杨涟,虽然第一顾命大臣已被李选侍买通,但是位卑的杨涟却并不言轻,他敢于怒怼权势,因为他心中始终留存着一个信念:

当我只是个小人物的时候,光宗(朱常洛)体谅我的激奋,接受我的意见,相信我的才能,将光宗的身后之事托付于我。

所以,我会竭尽全力,战斗至最后一息,绝不放弃。

因为光宗的信任和尊重。(该部分内容摘自《明朝那些事儿》)

由此,在杨涟的绝不放弃之下,李选侍退出了乾清宫,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魏忠贤留了下来,如果说之前只是一次热身,那么从现在开始,他与杨涟的交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杨涟,由朱常洛临死托孤到朱由校成功即位这十几天里,经历了无数个生死攸关的事件,都以他坚定的信念和誓死的捍卫精神,扭转了时机,正是他的临危不惧,才使得那些奸佞之徒阴谋没有得逞。

但是代价是,心力交瘁。短短十余天里,他的头发已变成一片花白。

朱由校即位后,大封功臣,众多东林党人成为权臣,也是历史上东林党人最辉煌的时刻,而东林党与作威作福的阉党势不两立。

这期间,经历了明朝与努尔哈赤的后金军队大战。这是后话,这里暂且不谈。

现在的魏忠贤已经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在这一点上他的“老婆”客氏起了关键作用。客氏是当朝皇帝朱由校的奶娘,朱由校对她言听计从。魏忠贤看中了这一点,将几乎全部身家都投到客氏身上,从而获得了客氏的芳心。

在客氏的帮助下,魏忠贤一步一步走到了人生的高峰,如今,阻碍他向巅峰行进的只剩下东林党人。

现在,朝廷重臣很多是东林党人,魏忠贤最初是想讨好东林党人以达到自保。可谁知,东林党人并不买账,相反他们极为鄙视这些祸乱朝政的阉党。

于是,魏忠贤极为愤怒,联手其他非东林党的大臣,走上了与整个东林党交锋之路。

此时,魏忠贤已经通过与客氏的联盟,将明朝最大的特务机关——东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最可笑的是当朝皇帝朱由校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于是经常被魏忠贤在读奏折的事情上忽悠。

更可笑的是,魏忠贤本人也是文盲,一个文盲太监连哄带骗地控制了另一个文盲皇帝。

魏忠贤通过收买跟恐吓,将朝廷上除了东林党大臣外的几乎所有大臣都网罗至麾下,其中包括朝中几大部的尚书,皆对其俯首帖耳,言听计从。

不得不说,魏忠贤这个太监太有能量了,在祸害朝政的手段上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一刻,魏忠贤已经有了足够和东林党抗衡的力量。

如果说东林党人有的是智谋和刚正不阿,那么魏忠贤等人有的则是无耻和不择手段。

就在魏忠贤几乎控制整个朝廷的状态下,杨涟决定用一己之力,打击阉党。

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时任左副都御史的杨涟上书弹劾东厂提督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这篇檄文中,历数了魏忠贤种种滔天罪恶,针针见血,罪不容诛。然而天意弄人,当天皇帝没有上朝。

杨涟决定不能再等了,否则以东厂的势力,必会得到风声将其杀害,使得皇帝不能知道阉党罪恶。

于是杨涟决定孤注一掷,将奏疏交给了负责递文书的官员。杨涟知道,官员会将文书呈给魏忠贤,但他此时已别无他法,只盼早日见到皇帝。

果不其然,魏忠贤见到了奏疏,因为不识字,便找人来读。不听则已,一听惊人。各种罪恶,罄竹难书,连魏忠贤自己都害怕不已。这位不可一世的阎王对杨涟这个官并不很大的人,充满了深入骨髓地畏惧。

一定不能让皇帝见到奏疏,一定不能,否则必死无疑。

这个大太监的招数说来很可笑,他应对的方式是哄骗皇帝不让其上朝,招数虽烂,但居然就见效了,于是魏忠贤过了几天太平日子。

但是杨涟也留了后手,他复制了很多份奏疏,已经在朝廷上下传开了。可以说杨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为皇帝也听说了此事。

魏忠贤看见事态越扩越大,不得不面见皇上反诬一口,要求庇护。皇帝大人已经听说了奏疏一事,让魏忠贤拿来读给他听。

本来魏太监以为自己完蛋了,听到皇帝的话,竟然在心里笑开了花。因为,他想起来了,皇帝不、识、字。对,皇帝不识字。

魏忠贤安排自己的人将奏疏“读”给皇帝听。说是读,其实是篡改,里边粉饰太平的话,让皇帝居然觉得这个太监干的事还不错。于是,对于魏忠贤来说天大的事,现在居然,不,了,了,之。

要说皇帝做到了这个份上,也真是没谁了。这其实要怪就怪他的皇爷爷——万历皇帝朱翊钧。由于他不喜长子朱常洛,朱常洛整天忙于自保,自顾不暇,自己都没读过几天书,根本无心管自己的儿子朱由校。

因此这个朱由校基本属于放养,整天喜欢做木工活。木工活做得不错,可是皇帝就当得差劲了。

魏忠贤反客为主,准备反击了。

天启四年(1624)十月,他矫旨责杨涟“大不敬”、“无人臣礼”,将杨涟革职为民。但排挤只是手段,杀人才是目的。不杀了杨涟,他是不会罢休的。紧锣密鼓地准备之后,一切就绪,就等着抓人了。

魏太监先罗织了一些罪名,将东林党的智囊汪文言抓了起来,严刑拷打之下,只为让汪文言作证诬陷杨涟受贿。

但汪文言至死不从,并且临死以一息之力对魏忠贤的朋党兼走狗许显纯说不要篡改口供,否则死后亦会追究对质。

汪文言死了。下一个目标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东林党人。天启五年(1625年),这几人同时被捕,罪名是受贿。当然,这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杀害汪文言的刽子手许显纯又上台表演了。杨涟等人面对酷刑,大义凛然,至死不屈。下面,请跟随我的文字,看看杨涟是怎么做到的。

在皮开肉绽的情况下,杨涟写下了将近两千字的绝笔遗书,书写了整个事件的真相及自己坎坷的人生。这封遗书交给了同期入狱的东林党人顾大章保存。

许显纯开始处心积虑地谋杀杨涟。

为了不留下杀人证据,他依次采取如下招数:

1、铜锤砸胸。几乎砸断了所有肋骨。杨涟没有死。

2、布袋压身。睡觉时将装满土的布袋压在身上,等待呼吸窒息。杨涟没有死。

3、铁钉入耳。将铁钉钉入耳朵,杨涟依然没有死。

但是,杨涟的神志却开始模糊了,他知自己命不久矣,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封血书,藏在了枕头里。

4、铁钉入头。许显纯恐惧了,这个神一样存在的杨涟,让他看到了什么叫做坚强的意志。他使出了最为残忍的一招,将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

就在这一次,就在这一天,天启五年(1625年8月28日),杨涟当场死亡,时年五十四岁。

其实,读到此,已经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意志力在支撑着这个官职不大,但是威信不小的杨涟。

合上书本,我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曾经有一句话叫做替古人担忧,比喻不必要的担心和忧愁。斯人已逝,但是,尘封这么多年的历史,为什么读起来,依然让人感喟不已。

是的,这就是人格的力量。因其伟大,所以不朽!

故事到此本应结束了。但是阉党阴谋并未停止。屠杀东林党人从汪文言那里初现端倪,到杨涟这里到达一个小高潮,手段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

关于杨涟的身后事及那两封血书的情况,待我平复下情绪,下回再说。

(附血书部分文字):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