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元亮,1961年8月生,上海嘉定人。 以三思斋颜其室。师承陈巨来、方去 疾先生。现为闵行区政协委员、中国 民主促进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 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 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海上 印社社员。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书法篆刻大 展并获奖,尤其在西泠印社主办的前 四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中三次荣 获全国50名优秀作品奖;在2003年“ 走向当代——上海市书法篆刻作品大 展”中荣获篆刻优秀作品奖。曾编著 《花押印汇》、《施元亮作品集》、 《施元亮篆刻选》, 是当今海派印 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独创艺术风格 的书法篆刻家。 如琢如磨 篆刻人生 ——访书法篆刻家施元亮 宋远芳 施元亮是当代印坛开一代新风貌的佼佼者。 他秉承前贤“以书入印,书从印出”的标准,最早把战国楚简引入书法篆刻创作,形成“刀笔相融显劲风”的艺术风格,作品具有独特的印风形态和奇逸的笔情刀趣,令人耳目一新。 光阴里的沉淀 90年代初,施元亮辞去工作,专心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国书法篆刻艺术中。没有了固定工作,没有了固定收入,在堪称清贫的生活条件下,他不急功近利,仍然沉着本分地钻研篆刻。年轻时师从中国印坛巨擘陈巨来、方去疾先生,施元亮打下了深厚的书法篆刻传统功底。在篆刻早期,他广泛吸收各方精髓,观摩研究历代中国篆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篆刻风格,多头取法开阔视野,耐得寂寞而上下求索。同时,他一家家上门拜访篆刻界王个簃、沙孟海、叶潞渊等老先生,收集宋元以及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花押印章,历时七年而汇编成《花押印汇》一书,是第一本花押印章的汇编书籍,在当时填补了中国花押印章汇集成册出版的空白。 如果说《花押印汇》体现了施元亮走进书法篆刻艺术的执着与坚韧,那么,把楚帛文字入印则标志着他经过创新与回归的“涅槃”从书法篆刻的世界中“走出来”。 印贵求变,不宥陈法。“为什么我刻不出自己的风格?”经过吸纳、积淀、求索、创新,施元亮从战国楚简古文字中获得灵感,以33个楚文字为原型,经过再创造、再设计,将其移入方寸印面,创造出一幅幅别开生面的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1992年荣获“全国名人书画展”一等奖,在西泠印社主办的前四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中三次荣获全国50名优秀作品奖(最高奖),在2003年“走向当代---上海市书法篆刻作品大展”中荣获篆刻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源头活水在于发现 篆刻艺术创作一定要有思想性。刻字不难,难的是刻出自己的风格。品牌服装款式千变万化,而人们却一眼能看出是哪个品牌,篆刻也是如此。施元亮说,这是一种“化”的过程,把独特的东西内化于形式之中。篆刻最难的,是把同样的字刻出不同的变化。以楚简文字为基础,不同时期,施元亮的篆刻作品也呈现出工整平稳、奔放奇崛等不同的风格特点,变中求变的理念,让施元亮在篆刻艺术中不断前行。 用厚积薄发来形容一方篆刻作品的出炉,并不为过。设计构思是篆刻作品的重要环节,篆法统一、章法灵动、布局新颖,一旦设计好,篆刻则一气呵成。有着深厚的篆刻功底,刀法技能自然不在话下。怎样才能源源不断获取设计创作的灵感?施元亮坦言,读书,生活,古代图形,现代创意,以及从古代瓷器底部的文字到不同品牌的标识图案,都能成为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保持篆刻艺术的创作灵感,需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多读书,多吸纳,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凝练出创作的新意。 艺术之“殉道”精神 无论是对于篆刻,还是书法,施元亮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坚持认为,研习篆刻首先要练习书法。对于不练书法而直习篆刻这一“捷径”,由于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底,刻出来的不过是空中楼阁,经不住琢磨。经受过正统而严格的训练,施元亮非常看中书法篆刻艺术的基本功,在篆刻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一直坚持稳扎稳打,水到渠成。相对于艺术界存在的一些炒作和浮躁,施元亮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他说,真正从事艺术行业,要做艺术的殉道者。不浮躁、不急躁,用一种殉道者的精神,带着敬畏与虔诚,去学习与创作。 施元亮虽已在书法篆刻艺术上有所成就,但他既不以“家”自称,亦不以“师”自居,说自己只是一名书法篆刻艺术的爱好者,其对艺术的敬畏和为人之谦逊可见一斑。有人评价施元亮的作品奔放奇崛,其运刀如奏乐,粗犷中见细腻,生辣中见持重,刀石相交间展示出颇有语境的视觉性和雕塑性,刀法美感强烈。对此,施元亮笑而不语。他谈观点,谈看法,谈艺术,谈原则信念,但当谈及自己的艺术成就,却三缄其口,坦然笑称他人自有评价。 采访结束,虽然没有目睹施元亮在书法篆刻艺术创作的情景,但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刻画出这样一幅图画:坐在桌前的坚毅的背影,伴着刀刀相凿的声音。此时,浮华隐去,唯有这再朴实不过的场景,犹如一枚“我负印人”印章,方寸之间折射出出他在篆刻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和谦虚本分的艺术品格。 |
|
来自: 昵称38321946 >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