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康民俗文化】安康民谣

 刘沟村图书馆 2017-11-05


“天上没有玉皇,我就是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这首在安康广为流传的民谣,早在1958年就被选人郭沫若主编的《红旗歌谣》,并被郭沫若和周扬称之为全国三百首歌谣的压卷之作,它反映了安康人敢于战天斗地、挑战权威的自信和民主精神,其中蕴含着昂扬的斗志,和《国际歌》中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有异曲同工之精神内涵,被作为公认的安康精神的体现之一而永久地镌刻在安康市汉江公园外的巨石上。

安康地处秦头楚尾,深受秦楚汉水流域文化的影响,思想自由奔放、张扬无羁,自古以来有着强烈的主宰自我幸福的个体意识和内心需要,丰富的物产和南北过渡的气候使安康民谣的内容驳杂,词汇丰富,既具有独特的“安康味道”,又荟萃了秦楚和移民文化的神韵和精华,通俗易懂,形象精炼,涉及面广,凝聚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背景,反映了安康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渴望。

“高山跑马路不平,将马拴在青草坪;马不低头吃不成草,人不抬头肚里空,富的富来穷的穷。”“木匠睡的是烂摇床,医生守的是病婆娘,泥瓦匠住的是烂草房,织布的穿烂衣裳,卖盐的喝淡汤,种粮的吃米糠,编席子的睡光板儿床。”这首民谣在过去经常听见,反映了在旧社会里平民百姓“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的不平等现象,语言朴实而意义深远。

安康民谣里除了反映社会现象,还有很多是关于农时耕种、节令、气象的经验之说,聚积着陕南农耕文化的民间智慧。“春打五九末,粮价往下缩;春打六九头,家家卖牯牛”“惊蛰春分,插个棒槌都生根”“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早上放霞,等水烧茶;晚上放霞,晒死蛤蟆。”

很多民谣教如何与人为善,反映社会变化,总结生活经验:“天上下雨地上流,小两口吵架不记仇”“好汉不打上门客,伸手不打笑脸人”“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摆渡人。”

“巴山豆,廪启焓腹肉,酸菜全鱼好爽口,羊肉背翘手。”“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这是在说安康人爱吃安康浆水酸菜。

安康民谣信手拈来的俗语蕴含着许多生活哲理,对饮食起居、生产劳作、人情世故等的概况,描绘得人情入理,韵味十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