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关羽北伐面儿上的气势是有优势的,但战略上来说根本不存在优势。 当时刘备刚打完了汉中战役,进位汉中王,可以说刘备集团如日中天,在三大集团里风头最正。隐隐有一种压着曹魏的感觉,此时的曹魏已经是被动防守了。证据就是关羽北伐的时候,曹魏朝野振动,甚至曹操想派人去对抗关羽解救襄阳的危机都没人敢去,还是曹操硬点的于禁出征。总体来看,刘备集团对曹魏集团占据形势上的优势。 我看了前面有人说刘备集团取得了东三郡可以顺汉水而下联系关羽。其实这个说法不完全对。关羽驻军公安,是在荆州的西南方向。如果从东三郡去关羽的防区,势必要经过或者接壤曹魏的襄樊之地。其实这条路是不完全畅通的。所以,这个观点不成立。 当年赤壁之战,其实是三家分荆。曹操占据北方的襄樊一线,孙权占据江陵一部分,大部分地区是被刘备抢了。这个大便宜让刘备抢了,所以东吴一直耿耿于怀,费了牛大的劲结果分的果子最小。当时处于弱势的刘备不得不声明自己是借的荆州,在礼法上主权归东吴所有,荆州成了刘备安身的租界。基于战略全局考虑,东吴也不能让刘备集团不壮大。因为刘备太弱小了帮不上忙。 所以当刘备取了益州后,东吴立刻要求归还荆州,因为此时的刘备已经不弱小了,失去了借荆州的条件。刘备当然不想还了,可是也本着团结东吴的大局,归还了三郡。 刘备的初衷是希望用这归还的三郡继续稳住东吴的战略团结。其实东吴开始也表现的比较满意。虽然没有完全得到荆州,可是得到了三郡总比没有强,先吃到肉再说。这也平息了东吴将领们的激进思想。 刘备这一手玩的还是很漂亮的,荆州留下了关羽,首先在威严上让人觉得不好惹。再归还三郡,给东吴点便宜。胡萝卜加大棒,典型的进五退三。得了三郡的东吴也不好说什么。 可是关羽这二货膨胀了,把人家东吴派来接受三郡的官员赶走。这下孙权挂不住了,但为了孙刘团结的大局,还是忍下了这口气。安抚了下面的将领,还主动联系关羽,想做个儿女亲家加强联系。可关羽这二货呢?居然骂人家,吾虎女焉能嫁犬子?这是个人听了都要和你拼命啊,有话你好好说不行吗?非要这么侮辱别人。这下不光是东吴的将领群臣,孙权自己也坐不住了。 关羽这二货简直是没事找事,给刘备制造政治压力。恐怕当时唯一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鲁子敬死而复生。即使鲁肃还活着也不一定有立场去安抚这件事情,毕竟主辱臣死啊。若是鲁肃冒死安抚,和刘备交涉,恐怕刘备只有赔礼道歉,把关羽的女儿嫁过去,再把关羽调离荆州,甚至还要归还更多的土地,才能继续安抚住东吴吧。 此时刘备是不希望和东吴撕破脸的,可是关羽却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二,第一当然是刘备的嘴脸。政治不成熟啊。 我们现在说了两个不利因素,第一,东三郡并不完全和关羽接壤,这条路线并不安全成熟。第二,关羽政治的失误,导致了孙刘联盟的撕裂,致使失去了同盟。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独立军事集团,可以说当时刘备有两个军事集团,一个刘备自己带着的主力集团,张飞,赵云这些人都在。另一个就是关羽的军事集团。益州争夺战,汉中之战都是刘备的主力军团打的,关羽的军团一直安稳的坐着发展。所以等汉中之战结束,关羽军团那是兵强马壮,粮草充沛。兵力不下八万人,因为我记得关羽是有提过八万这个数字,实际可能更多,估计是有十万左右。看着张飞他们在刘备那边屡立战功,关羽早就坐不住了。战马超的时候关羽就有意入川一战,还是被诸葛亮一通好话安抚住了。所以当局面有利于刘备集团的时候,关羽早已按耐不住,主动北伐。 可是你准备好了,刘备准备好了吗?刘备那边刚打完汉中之战,正在恢复期。而且也只是气势上的优势而已,真正战略上其实并不占据优势。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两个战区被阻隔,不能互相支应。如果要北伐顺利,那么也应该两个战区同时发动,先集中兵力取得宛城,襄樊一线,把两个战区相连接。 你说有没有可能性呢?还真有。因为就关羽一个军事集团就已经差点儿把襄樊打下来了。眼看着樊城都要被水泡塌了,如果东吴不出兵,关羽还真有可能把襄樊打下来。何况集中两个兵团的力量呢? 但是这并不是最好的战略。最好的战略是,刘备先取的关陇西凉,从武关出兵,和关羽一起打下襄樊。还要联合东吴一起出兵,由东吴去攻击合肥。三个人打架,你一定要拉上一个一起去打另一个。如果让第三个人空下了,他就有可能帮着别人打你,或者等你们俩打累了,一起收拾你们俩。这样刘备集团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如果你从汉中顺汉水而下,和关羽取襄樊,那么汉中就会受到曹魏关陇集团的攻击。这和诸葛亮失街亭一样危险。一旦汉中有失,刘备就被隔离益州之外回不去了。所以,汉中就成了刘备的软肋,打之必救。那边刘备和关羽正在打襄樊,后面汉中被攻击,刘备立刻不管襄樊了火速回援汉中。这当然是不行的。 所以,关羽的北伐,是冒进。根本就没有看清楚战略形势,也没有搞清楚政治形势,去得罪东吴。刘备恨不得一天装孙子哄住东吴的大爷,关羽偏要在东吴面前装大爷。把刘备的政治意图毁了个遍。 再说说曹魏这边的情况,总体上来说曹魏此时是处于战略防守的地位。曹操进位魏王,搬去了邺城。这么做的政治目的何在呢?因为在曹魏这边其实是有两个统治集团,两套班子的。曹操一直都是以汉臣自居的,曹丞相嘛。那么曹魏集团里就有两个班子,一个是汉献帝的刘汉朝廷,另一个是曹操的司空府。像荀彧等一批人,其实和曹操是战略同盟的政治盟友,这些人跟着曹操,是希望曹操作为丞相可以抚平乱世,维系汉室江山。但是随着赤壁,汉中的失败。曹操已经明白自己是无法成为那个重整汉室河山的英雄了。那么英雄做不成,就只能做奸雄了。曹操搬到邺城,进位魏王,其实就是和刘汉朝廷划清界线,把自己的集团势力从朝廷中拉扯出来。将曹魏内部纯洁化,私有化。等于我曹操打下的地方就成了我魏国的了,跟你汉室朝廷没有关系了。所以这才导致了荀彧和曹操分裂,而一些忠于汉室的大臣都纷纷造反。曹操也从容不迫的一一平定这些小水花。等于此时的曹魏战略上被动防守,内部重新整合。让整个地盘上都是曹魏的人,汉室朝廷失去了影响力。 但是曹魏此时就真的软弱不堪吗?别那么天真了。曹操多精明的人啊,三国无双。你们仔细看看曹魏边界上的人物,合肥一线,张辽,李典,乐进,但都是曹操的班底,襄樊一线,曹仁,宗室第一大将。汉中原来是夏侯渊,后来关中是钟繇。都是曹操的铁杆儿。曹操会把一些政治摇摆的人放在关键位置吗?所以当这些反对曹操的人起事的时候,其实力量非常有限,对曹操来说和拍死几只苍蝇没什么区别。 而兵力和国力来讲,曹魏还是三大集团的第一。虽然此时曹魏的战略路线是内部整合,但是还真不太容易让孙刘占便宜。关陇一线,本来就有天险可守,钟繇多厉害的人物啊。即使进取不足,防守绝对没有问题。 而且此时刘备也处于战略恢复期。你们不会以为打仗和游戏一样,剩下多少兵继续往上冲?没打一次大战役,都是要进行恢复修整的。士卒伤亡恢复,残疾不可战的退伍,重新补足可战兵员,重新训练,还要补充兵器粮草。短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证据就是,打完了汉中之战。刘备打算班师回去,打算留下一员将领镇守。大家都觉得会是张飞,张飞自己也觉得应该是他。可是却留下了魏延,魏延的回答是,若曹操来百万众可为大王拒之,若来十万众可为大王吞之。可见此时刘备在汉中一线的战略也是防守恢复。所以两边都默契的保持了防守。这也是刘备留下魏延的原因,因为魏延看到了战略大局,认为应该防守为先。这也同时说明了刘备此时并没有继续进攻的打算,也就谈不上支援关羽了,策应关羽了。而东线张辽已经打出了名堂,孙权轻易不敢攻击,只剩下中线关羽对曹仁。 曹仁可是活活拖死了东吴第一代大都督周瑜啊,防守能力绝对厉害。而且许昌离襄樊不远,支援随时可以到达。基本上想讨便宜也不太容易。 其实当徐晃和于禁的大军开到襄樊战场的时候,已经是可以制衡关羽了。要不是关羽出奇计水淹七军,战场形势绝对不会这么快改变,非拖个一年半载不可。这也就是关羽的主场优势,关羽驻军荆襄多年,早就对这一带的水文地质天时雨季了然于胸。绝对不是徐晃于禁这两外地人能比的。所以作为将领,关羽绝对是合格的。只是战略大局观不强,政治眼光狭隘。 刘备当初留关羽,是作为一个防守集团的。他的战略在于防守。让刘备带着主力军团在前面打仗的时候,后方是安稳的。但是关羽集团发展迅速,早已经占据了进攻能力。看那边张飞这些老兄弟建功立业,自己心里着急。 本来刘备是有机会,有本钱取得关陇西凉的。大家想想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了多少兵马?六十多万军队,战将千人。多大的本钱啊?如果没有关羽这一场错误的北伐,刘备是有机会,有实力的。 所以我认为,关羽的北伐在舆论形势和气势上,是刘备集团有优势。但是就实际战略情况来说,条件根本不能满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