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文学抒情怀耄耋老人夕阳放歌

 江山携手 2017-11-05
爱文学抒情怀 耄耋老人夕阳放歌
李明玉又出名了,他把自己这些年的作品整理成集,起名《夕阳放歌》。
  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个老头为了他的文学梦,从退休就一直“折腾”,成立文学社,在村里创办内部刊物,从没停止过。
  已到耄耋之年的李明玉是沧县捷地回族乡大贾庄村人。从小喜欢文学,年轻时还发表过作品,后来因为工作搁置过一段时间。退休后,又提起了笔杆子。2012年,更是集合村里志同道合的人成立了文学社,成员达20多人。2013年9月,在老作家吴俊泉的提议下,创办了村里的内部刊物《大贾庄》,李明玉担任主编。
  《大贾庄》得到众多关注。捷地乡党委、政府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沧县树行中学、大贾庄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也利用业余时间组稿、编稿,书法家刘云甲题写了刊名……首发式当天,沧州市及沧县的众多作家前来祝贺。在文学低谷期,《大贾庄》好似一股清流滋润着文学爱好者的心田。
  “乡土作家”们也热情高涨,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小学生。
  赵治芬中学时曾办过板报,不上学了也就再未与文字打过交道。这次,她提起笔书写《感悟人生》,年过半百,更加明白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87岁的赵玉芝老人没有上过学,擅长顺口溜。在《大贾庄》上,她的“作品”发表了:“二两酒,仨鸡蛋,一碗炸酱面。冷了有暖气,热了有电扇。不吃粗粮吃细面,不蒸馒头麦子换。不愿擀汤去轧面,饺子吃腻炒鸡蛋……”
  村民沙俊霞写下了《一个女人的梦想》。那梦想里,有当年没有考上大学的遗憾,有寄托于孩子们身上的梦想。
  ……
  从“村事春秋”到“村头话”,从“家乡风物”到“故事传说”,《大贾庄》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情。
  创刊号刚出不久,李明玉就收到一条名叫周明喜的人发来的短信。里面写道:“我是山西临汾市的。在你们那里还能买到《大贾庄》杂志的创刊号吗?我想买3本。”李明玉高兴,免费给他寄去2本。
  文学爱好者们提笔抒怀,《大贾庄》一本接一本地出。
  然而,最近的《大贾庄》,稿源紧张。文学社的几位骨干成员,大都八九十岁,血压高的、双耳失聪的、脑栓塞的……提笔写文章,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文学社年轻力量太过薄弱。李明玉说:“应该面向全乡征集稿源,每个村寻1到2位爱好文学的村民供稿,凑稿变选稿,还可提高期刊质量。”他已准备将这个想法汇报给捷地乡党委领导。
  今年3月,李明玉将这些年的作品整理成集为《夕阳放歌》。这对李明玉而言,是自然而然之事。他说:“我80岁了,生命长度有了,厚度也要有。写本书留给后世子孙,让他们知道我有多爱文学,这辈子为文学有多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