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桥晚望》——唐诗中唯一的押仄韵七绝

 半文叟 2017-11-05
                    洛桥晚望(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行人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这是唐诗中绝无仅有的一首押仄韵七言绝句。  非常奇怪,唐朝的近体诗中五言绝句可押平韵也可以押仄韵,但七言绝句从来都是押平韵的,因而七绝的平仄一般是这样。
  XXXXXX平,XXXXXX平。  XXXXXX仄,XXXXXX平。
  (第一、二四句押韵)  如:登郢州白雪楼(白居易)
  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  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按规则,如果第一句不押韵,则一般改为:XXXXXX仄。  不管第一句押不押韵,第二、四句肯定要押韵,而第三句一定是以仄声结尾的。
  但孟郊的这首《洛桥晚望》例外。  天津桥下冰初结(平平平仄平平仄),
  洛阳陌上行人绝(仄平仄仄平平仄)。.  榆柳萧疏楼阁闲(平仄平平平仄平),
  月明直见嵩山雪(仄平仄仄平平仄)。  其中“结”字和“绝”字在老四声是仄声,和“雪”押仄声韵。
  这首诗的平仄方法充分用到了拗救方法。第一句犯孤平忌,第二句以多用一个“洛”仄声来救。第三句犯孤仄,第四句又来补救。可见作者完全知道平仄规则,并非无意或有意出错。  我们再看作者的有关情况: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十七年(801),任为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到孟郊时代,近代诗经历了初唐,再经中唐李白杜甫等人的写作,早已经深入人心,如果说孟郊不知七绝的规则,那是说不过去的。
  但这首诗的押韵偏偏和公认的七绝七律押平声韵的规则正好相反,看来是作者有意为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