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梦到爱妻,深夜哭醒,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

 老刘tdrhg 2017-11-05

苏东坡:梦到爱妻,深夜哭醒

回顾一生,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文| 烈酒封侯

图| 来自网络

苏东坡梦到爱妻,深夜哭醒,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

1

梦到爱妻,深夜哭醒

夜半,他梦中惊醒,清泪挂两行,

梦中,他梦到了自己的结发之妻,王弗,

那年,他19岁,她年方16,年轻貌美,知书达礼。

那一年,19岁的苏轼,在青神古中岩书院求学,

老师王方是青神乡贡的进士,桃李天下,

众多学子中,苏轼品学堪称一流。

有一日,中岩主持和尚与老师王方带大家春游,赏山水春色,美不胜收,利用春游机会,老师想为中岩寺中的这汪碧池取一名,使鱼池能为古刹增色。鱼池清澈见底,澄潭一泓,人拍手潭上,池中游鱼听掌声而跃出水面。文人秀士与学子们争相取名,有人叫“藏鱼池”,也有人取名“引鱼池”,还有人取名“跳鱼池”,老师皆是摇摇头。

最后,王方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人群中的苏轼,这位才华出众的学生,苏轼非常谦虚地对老师说:晚生才疏学浅,言恐不中,既然有命,不敢违背。池中鱼儿很解主客之乐,唤之即来,呼之即云。于是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唤鱼池”三个字。老师一听,非常高兴的说:妙哉,“唤鱼”,既新且雅,有声有色,博得众人齐声喝彩。

正好在这时候,王方的爱女王弗,在闺房中也题名“唤鱼池”,让贴身丫环送到了池边,众人开卷,没有不惊讶的,苏轼与王弗,可谓是不谋而合,王方情不自禁地说:“此乃天缘之合,韵成双璧。”

老师非常赞赏苏式的才华,便将爱女王弗许配给了他。两人交往之初便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并于1055年喜结伉俪,他们的爱情故事,曾为眉州城的一段佳话。

苏东坡梦到爱妻,深夜哭醒,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

游学中岩文采露,投笺题名巧韵同。

千古联姻结佳话,笔落苍岩耀光华。

婚后,爱妻陪伴自己读书,整日在侧,终日不去,自己偶尔在读书的时候睡着了,她便从旁温柔的提醒,才子佳人的绝配,夫唱妇随,心心相印,然却只得十一年相伴,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1065年5月亡故,琴瑟十一年,飞凤匆匆一去。

哭醒后的苏轼,难掩对爱妻的思念,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澎湃奔涌,不可遏止。

于是,他起身,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初读这首词,不知有多少人,读着读着,就哭了,为苏轼的爱情故事,也为读者自身内心藏有的思念,苏轼,用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在这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回忆着往事,一幕一幕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此梦,如是乎有此词,真实而自然。

本期,本号 烈酒封侯,便来聊一聊这位绝世大文豪的人生。

苏东坡梦到爱妻,深夜哭醒,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

2

少年成名 百年第一

一提到苏轼,人们自然而然便会想到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流传千古诗句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与官场上的苏轼,很多人其实了解的并不多,苏轼,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与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苏轼出生于1037年1月8日,老家在眉州眉山,他是初唐大臣苏味道的后代,苏味道是河北栾城人,所以苏轼的祖籍,其实是在河北。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苏洵便是苏轼的父亲,

苏洵也是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生下苏轼的时候,为他取名为“轼”,“轼”为车前扶手,他的父亲想要苏轼,默默无闻却可以扶危救困,有着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的为人,非常的豁达,非常的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你经常吃的东坡肉,便是因他得名,平日里苏轼还非常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在1056年的时候,苏轼21岁,他与19岁的老弟苏辙,跟着自己的老爸苏洵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他们从偏僻的西蜀地区出发,沿长江东下,历时一年多,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进京应试。

当时,是欧阳修主要负责此次的科举考试,他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小试官是诗坛宿将 梅尧臣。第一次参加科举的苏轼,面对策论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气呵成写出了《 刑赏忠厚之至论》,透过那洒脱的文字,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跃然纸上。欧阳修看到试卷的时候,非常的喜欢,很欣赏这篇文章,当时候欧阳修误以为这么优秀的试卷,肯定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答,洋洋得意之间,便要将这份试卷列为第一名,但是落笔前又一想,自己给自己的学生弄个第一名,似乎有那么一丁点的不合适,于是乎便排了个第二名。

就这样,苏轼本来是第一名的好成绩,却在欧阳修的一念之间,变成了第二。后来欧阳修才知道,自己的弟子曾巩,并非第二,也非第一。屈居荣获第二的这位考生,原来是只有21岁的苏轼。不管怎么说,苏轼首次参加科举,便一举中了进士,当然,他的弟弟苏辙也是同登进士科。自古,科举考试便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就是说好考生,哪怕是五十岁才中了进士,也算是牛哄哄的,而这兄弟俩中进士的时候,一个19岁,一个21岁,可谓是少年成名天下知。

在这次考试的试卷中,苏轼的答题中,有一句:“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两人既叹赏其文,却都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后来欧阳修问苏轼这典故出自哪里,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

其实,这是苏轼自己杜撰的一个故事,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另眼相看,他的的豪迈、敢于创新深深的让欧阳修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第一年参加科举并荣登第二,使得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之后在京师,他每次有了新作,文章便会立刻传遍京师。他们父子三人,可是当时的大红人。

可是正当他们准备要大展身手时,家乡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兄弟两人随即跟着父亲回乡奔丧。两苏的母亲,她连自己的两位儿子考中进士的消息都没有等到就去世了,这不能不说是苏东坡心里一个巨大的遗憾。守丧期满之后,他们才又返回京师。

之前21岁的苏轼中进士还不是最牛的。下面才是苏轼最牛的一次!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制科考试与科举考试可不一样,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制科考试是宋朝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制科考试的程序要比科举考试繁琐复杂严格的多。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是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的,没有推荐根本没有机会参加,推荐之后,首先还要参加一次预试。最后,才由皇帝亲自出考题。制科考试的选拔相当的严格。据说整个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

而在整个宋朝的制科考试中,这41人算是相当厉害的人了,而这41人中,最牛的当属苏轼苏东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是第三等!第三等最牛?是的,请看制科考试的等级规则。

制科考试分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其中第一和第二等为虚设的,也就是永远不会有人考得。第三等是最高等,第五等是最差等,如果你考了第五等,也就是说你可以拜拜了,没你什么事了。

整个三百年,所有参加制科考试的人中,为第三等的人只此一人,便是苏轼。剩余最高的一位就是一个叫吴育的,得到了第三次等。所以说苏轼为“百年第一”。

苏东坡梦到爱妻,深夜哭醒,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

3

被贬黄州 千古绝唱

苏轼因为得了百年第一,被朝廷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个凤翔府的辖地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宝鸡、岐山、麟游、扶凤、郿县、周至等市县。苏轼在这里为官四年,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他的爸爸苏洵因病去世,苏轼、苏辙两兄弟扶柩还乡,又是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再次还朝。

这时候,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这时候,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开了京师。朝野旧雨凋零,苏轼再次回到京师所见到的,已然不是他21岁时所见的那个样子。当然,王安石是一位很有理想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欲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1085年,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苏轼本身便是那种有什么说什么的人,1071年,他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因而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很愤怒,便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看到局势对于自己也是越来越不利,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离开京师的是非之地,之后三年他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苏轼在这些地方革新除弊,因法便民,还是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这一离京,便是九年!

不过在1079年的时候,苏轼43岁,也就是调任湖州知州的那段时间。在任上,他曾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

其实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写出来的文章,笔端常带感情,难免加上自己的个人色彩,他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苏轼这是在讽刺朝廷啊,莽撞无礼,明显是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死有余辜。

之后,这些人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上下,一片倒苏之声。苏轼刚刚在湖州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这是苏轼人生的巨大打击,也是苏轼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在乌台诗案中,那些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朝廷上下,杀苏轼与救苏轼的声音同时展开,朝中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皇帝,有许多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当时的王安石也已退休在金陵,他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这场诗案,最后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以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这场诗案,大文豪苏轼坐了103天的牢房,其中有好几次都是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曾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苏东坡梦到爱妻,深夜哭醒,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

来到今天的湖北黄冈市,苏轼当上了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朝廷官员,甚是低微,经历过这场风波,也使得苏轼变得心灰意冷,到任后心情经常的闷闷不乐,因为是无实权,也有闲时间,所以他也经常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散散心吃吃烧烤什么的。

也就是在被贬黄州的这段时间,苏轼为了寄托自己内心无法派遣的谪居思想,写出了许多名流千古的佳作。其中包括《 赤壁赋》、《 后赤壁赋》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名句欣赏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说到苏轼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

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⑿。故国神游 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苏东坡梦到爱妻,深夜哭醒,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

4

东山再起再被贬 为官一任筑苏堤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车轮到达了1084年,那一年,苏轼离开了黄州,奉诏前往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永远的离开了他。

前去汝州的路上,因为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自己能不能暂时不去汝州,而是先到常州居住,这一请求,被朝廷批准了。正当他准备要南返去常州时,皇帝神宗驾崩了。此时的苏东坡,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还是一路驱车去了常州。

常州是的好地方,水网交错,风景优美。苏轼在这里,既没有饥寒交迫的烦恼,又可以享受美里的景色,过得还是蛮惬意的,在这里,可能是苏轼生活的最舒心的一段日子了,这里远离了京师的官场纷争,能与家人、友人朝夕相处。也就是在这里,苏轼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以后的终老之地。

1085年,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皇帝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也再次被朝廷启用,先是朝奉郎知登州。之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便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再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连续升迁的苏轼,应该也算是东山再起了,不过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又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他认为这些新兴势力与所谓的“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提笔向皇帝提出谏议,抨击朝政。

为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再次遭诬告陷害。苏轼啊苏轼,最后的最后,自己成了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一个人的阵营,无奈之下,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来到了杭州。

杭州的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之后便率众疏浚西湖,据说动用了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作为标志,也就是现在的三潭映月。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现在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苏东坡梦到爱妻,深夜哭醒,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

苏东坡梦到爱妻,深夜哭醒,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

杭州苏堤

苏东坡一生筑过三条长堤,“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被贬颍州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1094年,苏轼再次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来到了惠州安置。这时候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奔赴被贬之地,他到到目的地之后,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毕竟他苏东坡,早已名闻天下。

为官一任,就是要做点事情的,苏轼把皇帝赏赐给他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5

1097年,这时候的苏轼,已经是年已62岁了,他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苏轼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当时有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苏东坡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在这里,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时至今日,儋州还有许多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这些都是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苏东坡的缅怀之情,你可能不相信,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永州安置。1100年的时候被朝廷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去世前的苏轼留下遗嘱,要让把他葬于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所以后来,苏轼的儿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65岁的苏东坡,永远的离开了世界。

虽然他一生波折,大起大落,但是他也一生豪迈,敢言敢说。

苏轼在文化上,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的精神财富。

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后世所认可,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远远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6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面是笔者认为苏东坡最豪迈的一首词,提出来以供赏析。

文章的最后,提一提苏轼作为美食家的事情吧。

在宋人的笔记小说众,有许多记载这苏轼发明美食故事。其中东坡肉流传最为广泛。苏轼在杭州做官时,在杭州西湖,筑苏堤。当地的老百姓非常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由于猪肉太多,所以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又分送给大家吃,后来有的饭店便模仿做出苏东坡分送的肉来卖,取名为“东坡肉”,卖的的还挺好,于是乎好多饭店都开始做“东坡肉”,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本文发表于公号,烈酒封侯

本文内容部分史料整理自

《苏轼传记与集评》

《宋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