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勐海县山头茶

 云南静一号普洱 2017-11-05

  布朗山--勐龙山头茶

  布朗山位于勐海县中缅边境,东与景洪市勐龙镇交接,南和西与缅甸接壤,西北连接打洛镇,东北连接勐混镇。海拔在535~2082米之间,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占勐海县土地面积1/5。布朗山--勐龙山头茶,指的是勐海县布朗山乡和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一带)古茶山的古茶树。
  布朗山拥有栽培型古茶园9505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园主要分布在布朗山东部的班章村委会、南部乡政府近的勐昂村委会和西北部靠近打洛的吉良村委会。班章村委会古茶园集中分布在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三个寨子,另外两个拉祜族寨子坝卡囡、坝卡竜也有古茶园。勐昂村委会古茶园主要分布在帕点和曼糯。吉良村委会古茶园主要分布在吉良村民小组。此外,在布朗山西南部的新龙村委会,有曼新龙和曼别两片古茶园;在曼囡老寨古茶园。
  布朗片区山水一脉
  勐海县连绵的布朗山向东延伸,与勐龙镇的勐宋山地连为一体,在连绵不断的布朗山乡群中,布朗山班章村委会的南阿龙(河)与布朗山乡村委会的南木阿(河)两条支流。经勐昂村委会的勐囡(卫东)流入勐龙镇,在勐龙镇陆拉村委会班南坎南部汇入澜沧江的支流南阿河。
  布龙片区茶韵
  布龙片区著名茶:苦茶和甜茶,口感厚重、持久、收敛的浓香、汤水入口霸气、生津快,虽苦涩味化得或快或慢、但收敛型厚重的香气霸气是“布龙茶”最典型的特征。
  布龙片区的布朗族寨子
  老曼娥和曼播
  老曼娥是布朗山最大、最古老的布朗族寨、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有古茶园3205亩。
  曼播隶属于勐龙镇陆拉村委会,目前还是个鲜为人知的地方,曼播最古老的寨子已基本废弃,今勐宋村委会阿克、丫口、蚌半、拉祜新寨及缅甸的阿克寨子,都是曼播布朗族的地盘。
  我们有理由这样说:布朗山区的老曼娥和勐龙镇片区的曼播,既是布、龙两片最古老的寨子,也一直是布、龙两片最有影响力的寨子。
  山水一脉,茶韵一体,民族同根。它们处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条件相近的同一地理单元。
  布朗山茶共性是“霸气”,刺激性强,香气浓而厚重,茶味偏苦而重。
  布朗山茶的差异性
  一是东部班章村、新班章、老曼娥等:回甘生津快、入口化得快、(老班章入口即化,新班章入口也化得快,老曼峨“化”的速度略逊于新班章);
  二是南部的勐昂村,一曼糯为代表:苦涩味很重,内含物质丰富;
  三是西部的新龙村和曼囡村:香气凸显(这一片区茶,含章家茶在内,连乔木茶香气都很高);
  四是西北部的吉良茶:虽香气不太凸显,但汤色入口后化苦为甜,绵绵地甜,绵绵的化,比较持久。
  布朗山茶基本特点:东甜、西香、南苦、北绵。
  老班章相关介绍
  2006年到2009年对老班章进行独立调查,采访115户人家,草绘了老班章36片较大茶园的分布图。
  老班章共有古茶园4490亩,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茶树共78555棵(其中800年以上的9412棵,500年以上的27664棵,200年以上的33810棵,100年以上的7669棵,目前仅存78554株)。
  村民介绍:老班章古树茶并不全是霸气的茶,也不全是大芽头的茶。老班章茶区茶叶具有多样性,单其芽头就有细芽、粗芽、黑芽、细芽头的古茶树最霸气。
  一、老班章寨子是36片古茶园围成的一片茶叶
  从草绘的老班章36片茶园分布图上看,老班章寨子就像一片从西北向南方向摆放的鲜叶,寨子周边古茶园把这片“茶叶”围在中间,寨子中间新修的水泥路成了这片茶叶的“叶脉”。
  二、老班章茶园是各民族同胞共同打造的茶叶乐园
  有人把“班章”翻译成“桂花飘香的地方”,也有人说应该翻译成“能养活鱼的地方”,还有人说应该翻译成“山箐”。三个版本都承认一个事实:“班章”是傣语的发音,这里曾留下傣族文化的痕迹。第二种说法的依据是,曾有位老佛爷带着自己的弟子从勐混赶往大勐龙,途径新老班章之间的山箐打水,弟子看见水中长长的鱼游动,便情不自禁叫了一声“巴藏”。“巴藏”在傣语中意为“长长的鱼”。后来班章的哈尼族就沿用这个称呼,只是按自己的发音习惯,把“巴藏”读成了“班章”。
  第三种翻译,是因为在老班章通往新班章的公路右边,有块田叫“班章田”,“班章田”就坐落在一个叫“姐路”的地方(傣语,意为“风大的地方”),这地方是一个山箐。一位深资的傣族老人说,姐路也属于今老班章地盘,如果把第二种说法“长长的鱼”与第三种说法“山箐”合为一体,意为“游动着长鱼的山箐”。
  曾有一个问题让很多人费解:老班章哈尼族同胞建寨五百四十余年,怎么会有千年古茶树?
  其实,老班章的千年古茶树,主要是布朗族同胞种下的。
  了解一个真实完整的老班章
  老班章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在布朗山乡政府北面,海拔1600~1900米,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老班章年产古树茶40吨左右,小树茶8吨左右,其古树茶不管是苦还是涩茶、甜茶,都有一种独特的“班章味”:冷杯香气厚重而持久,苦涩味入口即化,呈“冰糖甜”,回甘生津绵长。
  班章哈尼家族搬迁史
  据现任班章村支书李刚介绍,新老班章的僾尼同胞,最早临时居住在一个叫“阿妈丫”的地方(即“鸡竹寨”),此后定居在“贡祥铺存”(贡祥:溪深山陡,铺存又作“仆吹”:老寨)。
  “贡祥铺存”在今称之为“班章老寨”,与老班章连为一体。“班章老寨”是新老班章僾尼同胞定居的第一个寨子至今还有大片树龄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古茶园位于东经100.48°,北纬21.7°。
  过去,由于班章老寨溪深山陡,出入不便,加上野生动物经常伤人,班章僾尼族同胞被迫迁到“赖波铺存”(风大的老寨)居住,再以后迁入风相对较小一点,地势相对平一些的“赖学铺存”(风小的老寨)和“米粒铺存”(被火烧过的寨子)居住,一场大火烧毁了这个“米粒铺存”。热搬走了,可是古茶树却完好的保存下来,所以今日的老班章村才会有那棵被众人瞻仰和朝拜的“茶王树”。
  新老班章中间,有几条大山横亘其间:“贡祥铺存各脚”(是新老班章之间的界山),发源于“切批底各脚”的“南德依动”,从东北往西南方向汇入南阿河,成为横贯布龙片区的一条大河。新班章山河之间,有10片生机勃勃的古茶园,其间品质最好的当属“贡祥铺存”古茶园和“河边”古茶园。“贡祥铺存”古茶树条索肥硕、茶气很足,“河边”古树茶甜水很好。
  老曼娥的家族与古茶园
  据老曼娥前任村长岩温况介绍,老曼娥的布朗族同胞最初从泰国的“发空竜城”迁至湄公河对岸的“朗空”,此后经老挝迁入越南“孟叫”,再以后才迁入中国境内,辗转进入布朗山地区的老曼娥。
  布朗族迁到老曼娥已有1370余年,种茶史已上千年。至今,老曼娥尚有古茶园3205亩,海拔1300米左右。老曼娥是个典型的山间小盆地,其北面有“各楞达帕”山,西边有“依么依么”山,南边有“寨双”山,东边有“拱拱”山。山间有一条“翁岗岗”河经过缅寺下边向东奔流。山河之间,有15片古茶园。
  对于老曼娥,一般人只知道有甜茶和苦茶,其实,品质最好的当属“纯料古树”。

  路南山,当地人叫“雷达山”,在路南山两侧,有三片古茶园:西侧有帕真、帕沙、南侧有南盆。这三片古茶园有相似的“茶韵”:香、甜、润,可以称为“路南山茶”。

  茶山介绍
  路南山,当地人叫“雷达山”,位于214国道勐(海)景(洪)公路以南,是勐海县与景洪市的界山。
  路南山是澜沧江支流南卧河-南爱河(从西南往东北汇入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南阿河支流南播河、南背龙河(从西北往东南汇入南阿河)的发源地。
  在路南山两侧,有三片古茶园:西侧有帕真、帕沙、南侧有南盆。这三片古茶园有相似的“茶韵”:香、甜、润,可以称为“路南山茶”。
  在“路南山茶”中,帕沙茶早已名声在外,南盆茶和帕真茶很少被人提及,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南盆村委会是勐龙镇最北边的村委会,有7个村民小组、5个大寨子,多为僾尼人。南盆茶为迁入的僾尼人所种,古茶树树龄一百多年,古茶园主要有四片:曼梭腊(意为“最适合种茶的寨子”)-南盆老寨-龙秋大寨-南盆中寨。景洪市有过部门最新调查,南盆有古茶园800多亩。南盆茶为甜茶,白毫多,涩味不显。此外,在距南盆数公里的路南山麓,有两个叫“路南”的拉祜族小寨,茶质很好。
  从南盆往西翻过路南山,就进入另一片鲜为人知的古茶园-帕真古茶园。
  帕真村委会有13个村民小组,其中9个村民小组有古茶园,总面积2900多亩,古茶园多分布在路南山(雷达山)西侧的密林中,所以外人很难见到。
  从帕真往西南,越过两村仅三四米宽的界河“那互戈玛”,就进入帕沙地界。
  帕沙古茶园在路南山往东南延伸的支脉上,西连帕真,南接南盆和贺开的邦盆,东望贺卡的广冈,绵延10多公里,总面积3000多亩,茶树树龄在200~500年之间,密度为125株/亩,代表性植株帕沙茶树1号,海拔1753.7米,树高7.8米,目前该树归帕沙村民飘二家所有,被誉为帕沙的茶王树。
  帕沙古茶园主要分布在以下片区:楞班各脚(老寨村外面的山,最古老,古茶树多年在中寨周围)-竜庸(祖坟山)-南亚各麦(南亚河源头)-仆吹吹玛(特别大的老基地)-罗冈仆吹(石头多的老茶地);还有一处叫牛老朗各脚(老牛滚泥塘的山地),这是帕沙与帕真的交界地,其间有界河那互各麦将两村隔开,使两村古茶园隔河相望。
  帕沙的僾尼人与布朗山的新老班章及勐混广别的僾尼人有亲缘关系,帕沙、班章、广别3个寨子的古茶树有很大一部分树龄相似,茶韵相近。班章寨子建于1476年,到2012年已有536年历史。
  帕沙、帕真、南盆“路南三寨”,分属于路南山三个水系,受不同“水系”和风向以及植被、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加上树龄大小的差距,“路南三寨”古茶树在具有香、甜、润等共性的同时,又各具特色:帕沙茶香气高、汤色亮、耐泡;帕真茶茶气稍重山野之气强;南盆茶水甜,涩不显,耐泡度稍弱。
  值得一提的是:紧靠南盆的“南帕”,属嘎洒镇,处在路南山往东南延伸的支脉帕朴各脚南侧,也有口感不错的“南帕茶”当地人说茶与易武茶相似。

  贺开村委会与曼蚌村委会都属于勐海县勐混镇。从勐混坝子南望,两个村委会尽在眼中。作为西双版纳州连片面积最大且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贺开古茶园早已名声显赫。而与之相邻的曼蚌村,特别是曼蚌出的古茶树的广别寨子,却被人遗忘。

  “广别茶”以自己数百年积聚的高香与苦涩,企盼着出头露面的这一天。
  贺开村委会与曼蚌村委会都属于勐海县勐混镇。贺开--广别古茶园简称“贺广”古茶园。古茶园分布在勐混镇的贺开村委会和曼蚌村广别村民小组。“贺广”古茶园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面积8010亩,均为普洱茶种。
  在贺开古茶园中,贺开古茶园东部的广冈,隔南河与帕沙古茶园相望;东南部的邦盆,在布朗山的西北部与路南山南脉的南盆相连;中部的曼弄新寨、曼弄老寨、景迈、南囡等主体茶园,连绵不绝,蔚为大观,其南部直通布朗山,与老班章古茶园山水相依;北部隔南嘎浪一南混河谷地,与格朗和乡帕宫村的南模、阿鲁等村寨相望;西部隔山间小溪,与曼蚌的广别古茶园相呼应。广别古茶园主要分布在以哈尼(僾尼)的广别为主的4个哈尼族、拉祜族寨子的风景林中。
  “广别”,傣族译为“松林山下的寨子”,僾尼人译为“搬家出来睡觉的地方”。
  由于地处霸气的布朗山古茶园和柔润的路南山古茶园的“中间地带”,“贺广茶”兼有布朗山、路南山茶的特性:东部靠近帕沙的广冈茶,偏柔润。东南部靠近老班章和南盆的邦盆茶,香气高、回甘好。东部与老班章、新班章连为一体的广别茶,茶味重,香气高,苦涩显。邦盆茶、广别茶“布朗味”特征明显,与“班章味”非常相近;广冈茶与“路南味”(路南山三寨茶味)接近,茶气不扬但内敛,回甘生津略浅一点。真正体现贺开茶风格的应该是曼弄老寨、景迈、曼囡等寨的古茶树。
  景迈古茶园有4200亩,古茶树平均密度一般在132株/亩,树高平均2.5米,平均单产30公斤/亩。
  新曼弄老寨是贺开“茶王”树的圣地,在曼新老寨交界处,生长着10多株“茶王”树。其中最大一棵树高3.8米,树龄达800年,海拔1600米。
  景迈、曼弄、曼囡这“贺开三寨”的古茶树,集“路南三寨茶”和“布朗茶”的优势与一身,既有“布朗茶”香气的沉稳绵长,又有“路南茶”的黏稠细腻、柔顺饱满。与“布朗茶”和“路南茶”不同的是,“贺开三寨茶”有轻微的兰香感,稍有苦涩,涩显与苦,苦化甘较快。
  贺开古茶园风水
  贺广古茶园处于布朗山北坡,坐南向北,改“坐北朝南”的传统,形成了自身的“风水”特色。
  流经贺广古茶园的南开河支流有两条,一条叫“马过老坎”,发源于新老班章之间的切批底各脚,另一条叫南卡河,发源于班章村的万亩茶山附近。站在广别这个“景观台”,勐混坝子的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一片叶子改变贺开拉祜族命运
  贺开村委会是以拉祜族为主体的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中,邦盆老寨、邦盆新寨、景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囡等6个村子为拉祜族寨子,另有曼贺勐、曼贺纳两个傣族寨子,一个广冈哈尼寨子。
  拉祜族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之一。拉祜族原居住在青藏高原,大约在公元750年至850年迁至云南,曾在丽江、大理、楚雄、普洱一带居住,南宋大理国时期迁入澜沧和西双版纳。
  2004年,贺开茶一公斤仅值三四毛钱。如今贺卡古茶树100年以上、300年以上、500年以上、还有一棵一千年以上的,年产古茶树120吨以上,这些古茶树资源成了贺开拉祜族同胞的致富树,这一切,归功于一片叶子,一片茶叶。

  贺开数据
 
贺开山

  南糯山--苏佛山山头茶

  南糯山隔南卧河与路南山相望,两山好似南北对视的“兄弟山”。

  南糯山古茶园在自然地理的分布上有个特点:东坡的丫口老寨、半坡寨、半坡老寨、小溪水多由西向东流入南卧河,总体上属于南卧河水系。西坡河北坡的多依寨、石头寨、向阳寨,小溪水由南向北汇入流沙河,属流沙河水系。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南糯山茶拥有柔顺密香、悠长回甘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的差异性,其东坡的半坡老寨茶呈栗香和蔗甜,西坡石头老寨的茶呈密香和蔗甜,西南坡的“八玛茶”则以甜水闻名。
  南糯山属于勐海县格朗和乡,位于勐海县城东部,距县城20多公里,东接景洪市、南接勐混镇、西部连勐海镇、北抵流沙河、与勐宋乡隔河相望。南糯山平均海拔1400米,有1700余年种茶历史,
  站在路南山帕真的茶山上,隔山谷东北流下的南卧河北望,南糯山的多依寨,丫口老寨赫然在目,南糯山西南的苏佛山,也郁郁葱葱奔来眼底。
  南糯山有12000亩古茶园,面积居勐海古茶园之首。密度为169株/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竹林寨、半坡老寨、丫口寨、石头老寨和新寨、姑娘寨、永存寨、尔滇寨、向阳寨等等村寨。南糯山800年树龄的茶王树茂盛的生长在半坡老寨的古茶园中,使半坡老寨古茶园成为众多茶人向往的地方。南糯山以及的苏湖的南拉老寨、南拉新寨,还有一片茶园,叫“八玛茶园”,因其茶水甜而受人喜爱。

  苏佛山海拔1400~1800米,在民国时期曾有大片古茶园,后因推广种植新茶园而多被改造。目前苏湖各村寨仅存茶树百棵,已不能称之为“古茶园”了。
  把苏佛山与南糯山并列,有两个原因:一是苏佛山隔南拉河(流沙河支流)靠南糯山。两山同样面对南嘎浪(南开河),同样南望路南山。水土条件相似,茶韵相近。把两山作为一个整体,更能体现自然地理的“板块”特征。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两年南糯山的“八玛村”才有“八玛茶”。
  南糯山茶口感
  南糯山茶以淡淡的密香、柔顺的口感、悠长的回甘征服天下茶人,其中半坡老寨茶呈栗香和蔗甜,石头老寨茶呈密香和蔗甜,而苏佛山的山头茶,则以南拉茶为代表,让人去找回“八玛茶”不淡不酽的甘甜。

  勐海勐宋山头茶

  从南糯山北坡山脚往北跨过流沙河,就进入勐宋地界。从勐海通往景洪的老214国道,在勐宋乡南部沿流沙河蜿蜒穿行10余公里后,进入景洪市。
  勐宋乡位于勐海县东部偏北山区,面积492.6平方公里。海拔2429米,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梦想格朗和乡,西南通勐海镇,北达勐阿乡。辖景迈、糯有、曼吕(曼垒)、蚌冈、坝檬、大安、蚌囡、曼方、三迈、曼金10个行政村。
  滑竹梁子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为西双版纳巅峰,地跨蚌龙、曼吕、蚌冈、大安、三迈5个村委会,方圆72平方公里。勐宋3800亩古茶园,基本上围绕着滑竹梁子分布,从这意义上讲,勐海勐宋茶可以称为“滑竹梁子茶”,也可以称为“版纳巅峰茶”。从自然地理角度看,称为“滑竹梁子”更符合实际。只不过人们已经习惯于“勐海勐宋茶”的陈谓,故沿用。
  在滑竹梁子北部的南浪河流域,有勐宋著名的“那卡茶”。那卡茶分布在那卡山西坡的曼吕村那卡寨。在滑竹梁子与南部的南本河上游一带,分布着著名的“保塘茶”。保塘茶主要分布在坝檬村委会的保塘旧寨和新寨。在滑竹梁子的东南部,有两大片古茶园,一片是大安村紧靠保塘的“大安茶园”,一片是曼江河东部、曼兴良后山西南部的南本茶园(属三迈村)。
  勐宋共有11片古茶园,它们是:北部→那卡、大曼吕;中部→保塘、大安;东南部→曼西良、南本老寨和新寨、三迈;南部→曼方、曼迈(乡政府所在地)、河边寨。从空中鸟瞰,11片古茶园分布犹如一匹奔驰的骏马:那卡、大曼吕是高昂的“马头”;保塘、大安是浑圆的“马背”;曼西良、南本、三迈是飘逸的“马尾巴”;曼方是“前蹄”,曼迈、河边寨是“后腿”。此外,在保塘西北部的坝檬村一带,也有古茶园分布在滑竹梁子的山腰上,被称为“滑竹梁子大茶园”,这片古茶园与保塘古茶园连城一片。
  勐宋古茶园相关介绍
  那卡拉祜族寨古茶园面积600亩,古树茶树龄在200~400年之间,茶树分布密度114株/亩,
  保塘新、老寨古茶园连成一片,面积约为1050亩,树龄500~700年之间,分布密度125株/亩,下大安布朗族寨古茶园1300亩,密度为147株/亩。
  勐宋茶代表性的植树:下大安大茶树2号,海拔1563米,树高3.7米;保塘茶王树4号,海拔1723米,树高9.2米,树龄约700年,南本茶2号,树高4.4米,那卡茶树3号,海拔1671米,树高4.1米。
  在此,还有必要提及三片与滑竹梁子相关,却不在勐宋乡范围内的古茶园:一片是勐海县勐阿镇的嘎赛村古茶园,一片是景洪市嘎洒镇的阿麻村古茶园,还有一片是勐海镇的曼派(曼裴)古茶园。
  嘎赛村古茶园位于滑竹梁子西部曼吕大山的西坡,(东坡县勐宋曼吕小盆地)地名叫嘎赛曼吕。该村城子寨有新老混种茶园774亩,茶园中老茶树较多;茶树密度每亩290株。城子村共有古茶园3000亩,树龄在100年~150年之间。
  顺滑竹梁子往西南方向延伸,便进入勐海镇内的曼搞自然保护区和勐翁村委会曼派(曼裴)村民小组(勐阿的“嘎赛古茶园”在其北部)。这里有250亩古茶园,密度为109株/亩,树龄在100~200年之间,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勐宋茶由于海拔高,且茶树多长在迎风的上梁山,茶以香高水甜闻名。那卡茶密香浓郁,属高香型古树茶,入口回甘生津明显,茶气足、甜水好、喉韵深,被誉为勐海的“小班章”(与老班章茶一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南本茶树龄大,海拔高,虽茶气不如那卡茶悠长,但甜水和细柔度比那卡好,有浓郁的高香,香型密香中带兰花香,底蕴非常深厚。
  保塘、大安茶茶气更霸道,回甘好,生津不错。曼西良茶则兼具那卡茶、南本茶特色。

  勐往乡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东北部,距勐海县城78公里。勐往乡东邻景洪市,南毗勐阿镇,西南角接勐宋乡,东北角插入思茅区西部和北部,与普洱市澜沧县接壤。海拔最高点在西北与澜沧交界处的大黑山,海拔2345米,最低点在东南的南界河与澜沧交汇点,海拔551米。勐往乡1950年属澜沧县丫口区;1953年起,属勐海县勐往乡。明国以前,勐往乡曾处于澜沧江以各西各茶山茶叶外运的交通要道上,当时的运茶路线是:勐海---普洱(今宁洱)。近两年,这片古茶园才逐渐被人追寻,勐往曼糯茶终于在云南山头中,有了自己的地位。

  有人说,勐往乡的曼糯茶近似老班章的香气;也有人说曼糯茶香气近那卡茶;甚至还有人说,曼糯茶是勐海县香气最高最厚重的茶。但勐往曼糯茶与布朗山曼糯茶有显著的区别:布朗山曼糯茶以苦涩闻名,入口化得慢;勐往曼糯茶以高香闻名,入口甜,化得比较快。
  糯现有古茶园2000多亩,树龄100~200年之间,茶树密度为117株/亩。勐往曼糯茶的特点是:香气特高而纯正,有种独特的密香。汤水入口甜、滋味醇厚,其韵在舌面中部呈现,茶韵萦绕在喉。

  巴达山
  “巴达”,布朗语,意为”有仙人足迹的地方”。巴达山头茶主要包括今勐海县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巴达片区的景迈(又叫“景迈兑”)、章朗寨、曼皮村委会曼帕勒寨,以及西定片区的布朗西定等4片古茶园茶,总面积3451亩。
  1.布朗西定有古茶园1215亩,叶质软,叶色黄绿。
  2.古茶园生态环境良好,面积1096亩,平均密度为94/亩。
  3.曼帕勒古茶园230亩,平均密度为99株/亩。
  4.景迈有古茶园836亩,海拔1500米左右,古茶树多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5.与巴达茶关联度比较大的,还有一款“关双茶”关双茶主要分布在寨子山坡地带的风景林中,连片古茶园面积380亩,平均密度为93株/亩。
  巴达古茶园
  达古茶园位于勐海县西部,东连勐遮坝子,南接打洛镇,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北部有南昂河上游支流、帕真梁子山岭及南罕河上游支流与勐满镇为界。
  巴达山头茶主要包括今勐海县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巴达片区的景迈(又叫“景迈兑”)、章朗寨、曼皮村委会曼帕勒寨,以及西定片区的布朗西定等4片古茶园茶,总面积3451亩。
  说起巴达山头茶,一般人知道最多的是章朗茶,其次是景迈茶,而曼皮村的“曼帕勒茶”和西定片区的“布朗西定茶”知道的人并不多。布朗西定有古茶园1215亩,分布在海拔1400米左右的山坡地带,叶质软,叶色黄绿。
  从布朗西定往南眺望,便能见到美丽如画的章朗寨子和章朗山。章朗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向东流入勐满镇的帕蚌河及西边南孙河的很多支流,都发源与此。章朗寨子就坐落在章朗山的西北端,海拔1600~1700米,古茶园生态环境良好,且分布在风景林中,面积1096亩,平均密度为94株/亩。
  从章朗寨子往西,沿蜿蜒曲折的山路行走30公里左右,就能到达曼帕勒寨子。曼帕勒古茶园230亩,海拔1500米左右,古茶树多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巴达茶给人整体印象是:条索紧洁黑亮,干茶与杯底香强烈而持久,苦涩较显,汤中带甜,回甘较快,汤较饱满,茶气较强。其中,章朗茶与景迈茶比,章朗茶虽密香,茶气足,更耐泡;景迈茶为夹兰香,香气高,甜水好。
  过南盈河,就能到达打洛的曼夕。曼夕的风景林中,基本连片的古茶园有594亩,密度为98株/亩,海拔1600米。
  关双茶
  与巴达茶关联度比较大的,还有一款“关双茶”。关双属勐海县勐满乡关双村民委员会,因其东南面有一条紧连西定乡的“关双梁子”而得名。顺着关双梁子往东南方向走,可以抵达西定乡的帕滇梁子(与关双梁子相连,两条梁子呈西北-东南走向),还可以抵达西定的石堆梁子(东西走向)。在帕真梁子和石堆梁子的南部,就有布朗西定古茶园。
  关双与前文讲的布朗西定、章朗、曼帕勒、景迈等山寨,都是布朗族山寨。关双茶主要分布在寨子山坡地带的风景林中,连片古茶园面积380亩,平均密度为93株/亩,海拔1300米左右,生态环境良好,树干灰白,附生着较多的苔藓和地衣。
  关双南接巴达古茶山,北隔南览河上游,与澜沧惠民乡的芒景和景迈遥遥相望。独特的区位形成了关双茶独特的特色:条索稍粗长,色黑亮。汤色金黄明亮,苦能化甘,回甘较持久,汤质饱满,杯底香较持久,兼具巴达茶、景迈茶的一些特点。
  布龙、路南、南糯、(勐海)勐宋、(勐往)曼糯、巴达六片古茶园,主体在勐海县,部分在景洪市(包括尚未介绍的景洪市景哈60亩古茶园)。大体上分为三大片:第一片以布朗山-小勐宋为中心,为“南部古茶园”;第二片以勐海勐宋为中心,兼勐往、勐阿、勐海镇、曼糯山、路南山、嘎西和景哈,为“东部古茶园”;第三片以巴达为中心,兼及打洛的曼夕、勐满的关双,为“西部古茶园”。西、南、东三大古茶园围绕勐遮、勐混和勐海三大坝子,呈“U”字形分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