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勒的世界:先容我发句牢骚! 那些让我讲马勒的朋友,我和你们无冤无仇,为何你们要对我下如此毒手! 马勒,可是一个棘手的话题。 他在古典音乐圈子里,引起的争议堪比核弹。 资深马勒粉们,狂热程度近乎邪教。一言不合,拍桌子瞪眼直至友尽都有可能…… 这也恰恰反映了马勒音乐的特点。 如果我们把古典音乐比作一片大海,马勒的音乐世界就在海最深最远的地方。那里非比海边沙滩,有阳光有海浪微风吹拂风景宜人, 你要到达那里,得做好经历大风大浪,克服重重艰险的心理准备。 当你真的到达,能一窥那里的风景时,你会发现,你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幽深朦胧又瑰丽灿烂的世界。 副作用也是有的,很有可能,你就留在那里,再也不想回来了。 所以,请先考虑清楚,是否要踏上这段旅程。 悬崖勒马,现在还来得及! 2. 马勒的八卦 我开始有计划有系统的听马勒,完全出自一个跟音乐毫不相干的原因。 我的专业课老师讲到精神分析祖师爷弗洛伊德时,曾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家庭生活不睦的夫妻去找弗洛伊德做咨询,经过一段时间的诊断,弗洛伊德找到了他们矛盾的关键: 男方有强烈的恋母情节,与女方结婚,是由于妻子与母亲有共同的名字——玛丽(Marie)。 而女方呢,也有强烈的恋父情节,与男方结婚的精神根源,是因为女方的父亲是一个画家,而男方的姓 “Mahler”,与德语中画家“Maler”同音。 故事里的男方,名为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 女方,名为阿尔玛·玛丽·马勒 (Alma Maria Mahler)。 马勒与阿尔玛 这故事,实在漏洞百出。 我们老师讲它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与跳大神没什么太大区别,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是不会多做讨论的。 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故事中那两个名字。 咱先从马勒的老婆艾尔玛讲起。 这女人听着耳生,而她交往过的男人们的名字,却都如雷贯耳。 上面这幅画,相信不少朋友都见过,维也纳分离派领军人物克里姆特的《吻》,他就是阿尔玛的情人之一。 知道这八卦的人不少,于是克里姆特风格就成了马勒作品唱片的一大设计素材来源。 马勒唱片封面 而我只想问一句,你们这么设计马勒唱片的封面,有想过马勒本人的感受么…… 难怪老马得跑去看弗洛伊德啊! (对了,克里姆特和马勒的名字一样,都叫“古斯塔夫”,弗洛伊德老爷子,快来分析分析呗?) 马勒去世后,阿尔玛与表现主义画家奥斯卡·柯克西卡又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 这位一生坎坷的画家最著名的画作「风中的新娘」,画的就是自己与艾尔玛。 柯克西卡 风中的新娘 这段感情无疾而终,阿尔玛与他分手后,很快与一个名叫沃尔特·格罗佩兹 (Walter Gropius) 的建筑师结了婚。 这位仁兄更不得了,他在1919年创办了一所名为「包豪斯学校」的建筑学院,成为现代建筑及工业设计的先驱人物,理论上现在所有设计师都要拜他为祖师爷。 除此之外,他还有个大家都认识的学生——贝聿铭。 照片左数第二个白西服带领结的人是格罗佩兹,最右边儿那个只露半个脸的是年轻时的贝聿铭 八卦真是有毒啊!咱得赶紧收收,赶紧聊回马勒……的八卦。 如果我能穿越回100年前,我一定要跟那个时代的名人们打个招呼,没事儿千万别招惹弗洛伊德。 只要跟弗洛伊德扯上关系,哪怕只是闲聊两句,没问题也能生生给你编出几个问题。 这次解读出马勒问题的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 (Thomas Mann) 他基于以下3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1. 马勒见过弗洛伊德 2. 马勒夫妻生活不睦 3. 马勒的第八交响曲 经由一番细致缜密的推理,加之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纯熟应用,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马勒是同性恋! 于是他写了《死于威尼斯》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男人在威尼斯遇到一个美少年,并一直尾随,直到死去的故事。 书中无数暗喻均直指马勒,作者本人也说这本书的部分灵感源自于欣赏「马勒第八交响曲」,他从其中听出了马勒的同性恋倾向。 马勒当然不是同性恋,如果一定要用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托马斯·曼的这部作品,我认为「投射」这个概念更加合适。 托马斯·曼本人是同性恋,他只是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马勒及其作品之上,于是有了这诸多牵强的解释。 不过后人们可不在乎事实真相如何,这故事有八卦,赚眼球,自然要好好炒作一番。 1971年《死于威尼斯》的同名电影上映。 电影《死于威尼斯》海报 影片将主人公的身份从书中的「作家」改成 「指挥家」,更是在影片中大段大段使用了马勒的第五交响曲作为配乐。 老马这次可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3. 马勒的音乐 指挥家,确实是马勒生前更为重要的身份,终其一生,作曲只是他的副业。 马勒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 马勒不靠作曲吃饭,也正因如此,他可以不用担心作品的销量,不必逢迎大众的口味,尽情探索音乐的各种可能性。 这也使得他的作品中极其缺少短小优美,平易近人的音乐小品。 艺术歌曲倒是有不少,可对于我们中国听众而言,又有着难以跨越的语言障碍。 这就是马勒“高冷”形象的原因了,接触马勒,你几乎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他的十部交响曲。 而且,这十部交响曲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长! 我从IMSLP音乐资料库中收集了这10部交响曲录音的平均时长数据(其中第4、5交响曲数据缺失,我用手头上现成的录音版本代替),再跟贝多芬、舒伯特的九部交响曲时长比比,差别显而易见。 然而马勒的这些交响曲,并不是长的没道理。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也很长,他想在这部作品中充分表达人类寻求欢乐的艰苦历程,以及目标实现后的狂喜。 马勒,他更加雄心勃勃的,想在自己的交响曲中塞下一整个真实的世界。 既然是真实的世界,就不可能处处都是和谐安详,矛盾冲突无处不在,有时也会有无边无际的痛苦和绝望。 马勒的交响曲也是这样,他的音乐中会出现刺耳的不和谐,不安的混乱,极度的癫狂,以及令人窒息的压抑…… 如果冲着消遣和娱乐的目的去听音乐,那马勒的交响曲绝对会让你失望透顶。 他写的是交响曲,他探索的是交响曲表达的极致! 扩展阅读:你真的知道什么是「交响曲」吗? 也正因为如此,当欢乐与喜悦在他的交响曲中出现时,有如凌厉的阳光劈开雾霭沉沉的天际;那些温婉细致的旋律更像初春融化的雪水,涓滴细流汇流成河,冲溃坚冰的封锁,为整个世界染上新绿。 再举个形象的例子,马勒的音乐就像荡气回肠的史诗大片,比如《指环王》,其中有完整的世界观,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有剧烈的冲突,有金戈铁马,有勾心斗角,有花前月下…… 然而音乐是抽象的,在马勒的大片中,这些元素都有,只是人物没有面孔,没有台词,所有场景只是丰富的色彩涌动。 (上)电影《指环王》场景 (下)马勒的音乐 这样做的问题,马勒自己也意识到了,想要对他的音乐一见钟情,真是太难了。 大多数人第一次听马勒的感觉,我夫人有一句非常精彩凝练的概括: 好不容易快睡着了,一锤子下去又给吓醒了。 初听马勒觉得无感的,不知马勒音乐好听在哪儿的朋友们,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果不反复听,用心欣赏,真的很难体会到他音乐中的包罗万象。 偏偏马勒的十部交响曲,部部如此。 这也是马勒音乐的另一个特点——没有代表作(其实我心里是有的,可是摄于马勒粉们的淫威,我不敢说……)。 马勒自己也预言了自己音乐的衰落,但他坚信自己的创作总有一天会复兴。 我的时代终将来临! 一语中的。 马勒的音乐,在他生前就争议不断,且大多数都是差评。 他怀着修道士般的虔诚心情试图把他所处时代的一切矛盾的直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但他所能召唤起来的一切,不可避免的陷入浮夸,甚至歇斯底里的 “泰坦主义” ——保罗·亨利·朗 评价马勒 漫长的演奏时间更是令其很少出现在音乐会的选曲曲目中,这进一步减少了公众对于他音乐的认识。 而真正复兴马勒音乐的,是录音技术的发展。 当能够反复欣赏一部作品时,畅游马勒的音乐世界成为了可能,此时人们才惊讶的发现,这个世界竟如此丰富精彩,以至在此迷失,沉醉不知归路。 4. 另辟蹊径听马勒 讲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发现了,欣赏马勒最大的障碍,其实是时间。 一部交响曲就已经够长了,还整整有10部;而且这10部交响曲各有特色,没有明确的代表作;不仅如此,真想要触及马勒音乐的核心,还得反复聆听。 光是这个门槛,就足够绊倒九成想要欣赏马勒的人了。 时间,我给不了大家,只能靠大家自己挤。 但我可以把马勒九部交响曲(第十交响曲我自己也还没听过)中最美妙,感情最充沛的部分,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劈开天际沉沉雾霭的阳光」,提炼出来呈现给大家。 这些音乐片段很短小,在整部作品中几乎一闪而过,但足以让你知晓,马勒音乐世界厚重外壳之下,埋藏着的明媚柔软,有多么的温暖感人。 也希望这个视频,能成为你开始欣赏马勒的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