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中三条被遗忘的锦囊妙计

 三生石畔绛珠草 2017-11-05
原创 2017-11-05 鹤飞瓯越 红楼梦研究

从文本出发,以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式,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进行全新的探索和研究。




作者

鹤飞瓯越

原有锦囊妙计,奈何弃置不用!徒唤世家大族,一朝家亡人散各奔腾,空余恨!

幸有末学老鹤,重新捡起锦囊。只为兰桂齐芳,他日光耀门楣擅胜场,又名扬。


一部《红楼梦》,多少人在叹息……


尤其是在贾府抄家落败之后,仔细翻检原著,猛然间却发现了三条被遗忘的锦囊妙计,原本是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可惜却因贾府“主仆上下、一味地安富尊荣”,竟被草草的忽略、遗忘了,真真是叫人心塞啊!


其实,贾府的败落,原因虽有多种,却不外是:内部持家不善、落下巨大亏空;外部应对不善、遭遇抄家灭族之祸。


现如今,正是四海承平、国运昌隆之际,海内外富家大族者,正比比皆是;而这些大家族,无一家一族不想永葆富贵、长盛不衰者。


也正因此,仔细检视贾府落败之根由,及何以未能远祸,尤其是在有三条锦囊妙计的情况下,又为何不用,就显得特别重要。


秦可卿的锦囊妙计

可卿,可钦也!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卫”中,秦可卿临死前,托梦给王熙凤——这个脂粉队里的英雄,早为家族日后的生计留下一步退路:


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处。……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此处,真可见出秦可卿的见识远在王熙凤之上,可谓是老成持家、老成谋国啊!难怪秦可卿生前在宁国府里,没有一个人不疼她、不喜欢她的,的的确确是个会持家的人,竟有这般盘算。


原来秦可卿的妙计,就是趁着现在家道正是富贵之时,赶紧的在祖茔附近多买一些田庄地亩、多建一些房舍,一来作祭祀用,一来作家塾里的费用。


万一,哪一天家道中落了,犯了罪,家族产业被罚没入官了,祖茔附近祭祀用的田庄房舍地亩,是不会被罚没入官的,也就是日后家族子弟的口粮、住房都有了,也就不至于冻饿而死!


——这是多么富有远见卓识的一条锦囊妙计啊!


可惜却在日后,被王熙凤置诸脑后,抛到了九霄云外,直接导致贾府日后被抄家之后,余下的族人连一个立足之地都没有。


而作者曹雪芹在家族被抄没之后,就是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苦日子的,或许就是当初没有采纳这个锦囊妙计,才一至于此啊。


各位看官,特别是现如今正是富贵时候的各位豪门富贵之家,看到这种永保无虞的锦囊妙计之时,还能够无动于衷吗?


北静王的锦囊妙计

北静,背景也!


第十五回,北静王水溶路祭秦可卿之后,要见一见贾宝玉,等到见了之后,想起自己当年的覆辙——人物出众,家里老祖母、母亲则未免过于溺爱,容易荒失学业,为贾府继承人考虑,提出了一条锦囊妙计:


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


北静王到底是北静王,能够在初次见面之后,不仅发现贾宝玉是个人才,“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而且也发现了贾宝玉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和不足,认定了贾宝玉在家里肯定是过于受宠溺,荒废了学业的。


所以,出于关心,也因为两家世交,这才提议让贾宝玉日后多去北静王的府邸,与那些“海上众名士”多“谈会谈会”,也就是跟着多学习学习。


明摆着就是说,本王(北静王)愿意多多提携、提携你,贾宝玉啊,你可要把握住机会,以后常来我府里啊!


这个机遇,要对一般人来说,那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好运气啊,估计像贾雨村这样出身寒门的官员,削减了脑袋还怕摊不上呢。


可是,后来怎么样呢?贾宝玉有经常去北静王的府邸吗?有跟着北静王好好习学习学吗?有去会会那些“海上众名士”吗?


实际上是,没有!


——不仅自己不去结交朋友,而且还特别看不起官场上那些上进的人,斥之为“沽名钓誉”“国贼禄蠹”!


这就是典型的,特别的不懂事,耍小孩儿心性了!


各位看官,您家里纵然是有百万、或亿万的家私,恐怕也经不起败家子的挥霍吧?


作者借着贾宝玉之口,发表一下自己对那些汲汲于上进的官场之人的鄙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富贵人家的当家人,如果真养育有这样的子弟,可谓是家门不幸啊。


您能容忍这样的子弟,这样的耍小孩子的心性、败家毁业吗?肯定不能够啊,是吧?!


所以,假如万幸而遇到类似北静王这样人生路上的贵人时,可千万要教育子弟,好好珍惜、把握机遇啊,万不可错失机遇不说,还肆意的胡说八道!


要知道,作者这样写,只不过是想写出一点点个性出来,但是真养育子弟,则绝不能养成如此离经叛道的个性出来啊!


切记、切记!再大的家业,也经不起不肖子孙的挥霍。


花袭人的锦囊妙计

袭人,昔日之人,转眼故人也!


第三十四回,贾宝玉被乃父贾政痛打一顿之后,袭人去王夫人房里回话的时候,向王夫人说几句心里话,其中有一句“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这话简直是说到王夫人心坎里去了!


王夫人听了之后,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夸奖袭人说,“我的儿,亏了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看来,王夫人虽然不赞同贾政痛打贾宝玉,但是严管一下还是赞同的。


也因此,王夫人愿意仔细听听袭人到底有什么紧要的话要说,所以,袭人才说出了自己的锦囊妙计:


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去住就好了。


袭人的这条妙计呢,核心的意思,就是想让王夫人想个办法,将贾宝玉搬出大观园,跟园子里的姐姐妹妹们保持一点适当的距离,是所谓的男女有别,大家多注意一点的意思。


因为众所周知的,贾宝玉这个人吧,“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就是喜欢在女孩子队里厮混,虽然不像宁国府里的贾珍,弄得“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那样,可年纪一天天长大了,也该有个像样的规矩。


否则,不但容易毁了很多宝贝女孩子的清白之身,而且小小年纪的贾宝玉也难免毁伤气血筋脉。


按说,这条妙计,天地良心,的的确确是在为贾宝玉着想,毕竟人言可畏,年纪轻轻地,清白声誉跟生命一样重要。


可惜的是,这样一条好的建议,王夫人当时是认可的,然而日后的事实证明了,这条锦囊妙计也依然是被束之高阁,没有被采纳,贾宝玉依然是住在大观园内,在他的怡红院中,跟着一帮大大小小的女孩子们厮混,外面传出去可能就是“鬼混”了。


所以,到最后也依然是学业无成,这个家族中的“凤凰儿”,不仅在家族出现危机的时,不能挺身而上,反而是无计可施、一筹莫展,白白地辜负了一家子人的厚爱。


——这一点,身为富家大族的家长们,也是不得不引以为戒哦!

 


大观园里哭贾府——各有各的伤心处!


每位读者,在看《红楼梦》时,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也自有各人自己的爱恨。但是我每次读到这三条白白被浪费了的锦囊妙计之时,总是百感交集,心中真是有打翻了五味瓶之感——五味杂陈啊!


一部小说,虽然并不能完全照应到现实中来,但是身为现代社会之中实实在在的人,很多教训则不可仅仅当做是小说来看、一笑置之。


因为这些教训,不管是为自己,还是教育子弟,都是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


在此不揣简陋,将其拎出来,草撰成文,实在是希望能够有助于各位当家人持盈保泰,永葆家声不辍、基业长青。


——区区此心,天日可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