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里桥之战,近现代军队对阵古典骑兵的一场屠杀

 茂林之家 2017-11-06

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之战打响。英法联军6000余人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并于18日攻陷通州,21日自郭家坟三路向八里桥一带猛扑。3万余清军分为三部分,僧格林沁部居西,胜保部居南,瑞麟部居东。清军在僧格林沁指挥下英勇迎击,双方激战近4小时。后因西路英军向于家卫包抄,僧部溃退,胜保中弹落马,阵营遂乱。瑞部继续在八里桥头与法军展开争夺战,最后被迫西撤。该战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联军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战。清军损失惨重,北京因而失去屏障,咸丰皇帝于次日逃往热河。

八里桥之战英国方面的伤亡名单,包括印度士兵哦:2人死亡(一人为英军,第1国王近卫龙骑兵团的列兵John Webster,一人为印度兵,第1锡克骑兵团的Sowar Ahmad Khan),29人受伤(11名英军,18名印度兵)。

最初联军方面的目的是要攻克北京。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沿海战斗不同,此次是在陆地上战斗,那么势必面对中国的庞大军队和自中世纪就闻名天下的蒙古骑兵,这是一支曾经吊打全世界的军队,在没有交手之前英法双方为了解除蒙古骑兵的威胁,英法亦调集了非常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锐骑兵,其中包括来自英国本土的最强大的"女王"近卫龙骑兵团,来自法属北非殖民地的凶悍的"西帕希"骑兵团,来自英属旁遮普的尚武的"普罗比"锡克骑兵团,以及来自英属印度的"费恩"印度骑兵团。这些来自本土以及殖民地的最强的骑兵团,面对的将是万人规模的满洲和蒙古的骑兵。这场战争将见证欧洲最好的骑兵+北非最好的骑兵+南亚骑兵与规模庞大的东方骑兵的对决。

八里桥之战,近现代军队对阵古典骑兵的一场屠杀

在八里桥之战,从早上7时打到正午时刻,战斗十分激烈。其中,蒙古骑兵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勇敢,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多次冲向敌军阵营进行英勇的战斗。其实当时的蒙古骑兵依然强大,并没有如同清八旗、绿营一样堕落,但是很可惜,当时的侵略者不是冷兵器部队,而是装备了康格里夫火箭、开花弹和前装燧发枪的洋鬼子。

僧格林沁作为清军的统帅、八里桥战役的总指挥,他以英勇顽强、奋战不屈的精神,指挥全军作战,在八里桥上最后决战的时刻,公然挺身而出,骑着马站在桥中央,命令一名身材高大的蒙古旗手,高举僧王大旗"挥师抗击敌军。根据一个英国随军翻译的记载:在八里桥激战时,"桥口站着一个身材极为高大的鞑靼人,他看起来像是总司令(指僧格林沁)的旗手。他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此乃僧王之旗,所有官长的眼睛都注视着它,因为它正向全体中国军队下达着命令……此刻,全军精锐亲自保卫的那座桥也业已堆满尸体,然而这个鞑靼人尽管已孑然一身,却仍挺立在那里,可能正在传达僧王的最后命令。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直到一枚"霰弹把他击倒在地,于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最终惨败,至此英法联军打开了通向北京的大门。

八里桥之战,近现代军队对阵古典骑兵的一场屠杀

"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冲过桥),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们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最后,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吉拉尔《法兰西和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294页)

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保尔·瓦兰《征华记》,见《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29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