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里桥之战,清军伤亡上万,而英法联军仅阵亡几人,这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1-01-14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晚期(1860年),英法联军之所以能够顺利攻入北京,进而火烧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八里桥之战”的失败。位于通州东面八华里(八里桥因此而得名)的八里桥是英法联军进军北京的必经之地,清廷命名将僧格林沁率三万多八旗绿营精锐在此地设下埋伏,意图阻挡英法联军八千余人进犯北京。

这场战争的结局已经毫无争议,最终英法联军以伤亡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大胜,其中存在争议的主要是双方的伤亡统计。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清军伤亡过半(上万人),而英法联军则仅阵亡几个人,两军伤亡数据极为悬殊。如果这一数据属实,那么这场战争纯粹就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如果这一数据不属实,那么真实的数据又是什么样的呢?


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全权负责“八里桥之战”的清军主帅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之所以被称为晚清名将,而且还能担任这场关系到北京存亡关键之战的主帅,完全是凭借其出色的战功打拼而来的。著名的太平天国北伐大军就是僧格林沁击败的,林凤祥、李开芳等北伐名将也是僧格林沁俘虏的,当然,最能证明僧格林沁实力的还是他作为主帅指挥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此战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在抗击外敌(英、法等列强)中取得的最大一场胜利:其结局是清军仅伤亡34人,却击沉了敌舰4艘、重创了敌舰6艘,击毙、击伤了英法联军484人,还造成了英军海军司令贺布重伤。

如此看来,僧格林沁后来的八里桥之战并不是他第一次与列强军队交手,而且其手下大多都是曾和太平天国军队鏖战过的百战之师,所以按理说,八里桥之战不应该会是一场伤亡悬殊如此之大的战争。可惜的是,与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取得胜利不同(主要依靠沿海炮台对英法舰队造成杀伤),真实的八里桥之战的确是一场近代军队对封建军队的大屠杀(主要依靠大炮及火枪对骑兵造成杀伤),因为英法联军仅伤亡5人(至多不过12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战后法军统帅孟托班因为回国后受到法国皇帝极大的嘉奖而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还说:“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有十二个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给他那么高的奖赏!”

另一方面,其实清军的伤亡也并没有上万人那么多,《拿破仑三世和他权力的顶峰》一书中记载“八里桥之战”中,清军损失了1200人,而当时清军自己估计的数字则是3000人左右。之所以后来会误传为伤亡上万人,那是因为冲锋在最前线的蒙古骑兵在战马受到联军炮火猛烈轰击后受惊乱窜,前队混乱,后队自然就会变得人心惶惶,最终导致清军全线溃败,以至于三万多大清精锐部队溃不成军,战后估计还有很多人不敢归队,所以也就造成了伤亡上万的假象。

不管怎么说,“八里桥之战”都是一场伤亡极为悬殊的战争,此战唯一的亮点便是蒙古骑兵在面对列强军队时敢于冒死冲锋,打出了蒙古骑兵的血性,这一点连英法军队都表示钦佩,据法国远征军中尉保罗·德拉格朗热在回忆中中记载:“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时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我们大炮持续和反复地排射,炮弹于他们的左右飞驰,他们在炮火中倒下了。”

参考资料:《拿破仑三世和他权力的顶峰》、保罗·德拉格朗热《第2轻步兵旅》、《筹备夷务始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