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透大观楼长联,才知道中国对联艺术有多美

 pxiang818 2017-11-06

本周第二十二讲李白《大观楼长联》

欢迎大家赏听。

语音已经编辑成完整的MP3文件

放在群中,以备大家反复收听

文字稿是讲话内容的精编

不包含所有语音内容

如觉不错,欢迎大家广为传播

写在前面的话


对联是对仗文学,在千年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变化,从依附于诗词逐渐走向独立,虽然形制短小,但是对联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联也是一种文字游戏,一幅好对联深藏若虚。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把汉字汉语作为工具进行娱乐游戏活动,同时达到了寓教于乐、陶冶性情的目的。在这种文字游戏中,我们很容易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得到生命的快乐和价值。


对联很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它可以精缩,成为一首“两行诗”、“诗中诗”、“袖珍诗”;也可以延展,变成一篇气势恢宏的长赋。它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经史文诗词曲甚至戏曲、莲花落等种种文学形式;它也是一张利口,古人往往以此表达嬉笑怒骂,传递悲欢离合,是能够打动上自君王士大夫下到平头百姓的精彩文化。就是这古代哲学、传统文学、传统民俗等多元化的强大力量,一起推动着对联的发展,将这种世界文学之林独一无二的对称文学推向极致。


大观楼建成以后,从此成为云南省城第一名胜。布衣寒士孙髯翁,一扫俗唱,挥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上联写登大观楼骋怀,所见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围风光,下联抒发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长联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海内长联第一佳者”。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楹联专家赵希宾老师,以中国最早的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例,展现这种对称均衡的汉文化之美。




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大观楼长联的赏析,并对大家的信任以及周鹏飞先生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我先做个自我介绍-----赵希宾,网名书剑不言。很高兴认识大家,


我们今天的题目是《读透大观楼长联,了解中国对联艺术之美》好,让我们先完整的看一遍这幅长联: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幅联的作者孙髯,字髯翁,号颐庵,因喜爱梅花,又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1685年,也就是清圣祖康熙24年。卒于1774年,也就是乾隆39年。云南昆明人,祖籍山西三原。主要著作有:《永言堂诗文集》、《国朝诗采》、《滇诗》、《金沙诗草》等,但大多都已轶失。


关于孙髯翁,留下的史料很有限。我们无法跳出裁缝说剪裁,就像要读懂一个人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一样。而思想境界又和他的经历密不可分,让我们窥斑见豹,分析一下孙髯翁的生平:


第一,家境优渥,少年桀骜。他的父亲是一个武官,具体官职不详,来到云南做官。1681年,清政府的“削藩”已经结束,但因为云南是“三藩之乱”的源头,为肃清余患,朝廷的高压政策在云南延续了很多年,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云南的中高级武职官员都由朝廷从内陆派遣,而不用本省的官员。


可以推断孙髯翁的父亲就是这个时期朝廷向云南派出的武官之一。今天昆明五华山北坡有大梅园巷,原来是一个梅园,相传就是孙髯翁家的园子。他多大来到了云南,已无稽可考。但身为官宦子弟,显而易见,家境应该算得上优渥。


他曾经参加过科举,因为考场要搜身,使他对这种“以盗贼待士”的举措难以接受,继而拂袖而去,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从此绝意仕途。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为-----文艺愤青官二代。

第二,哀民多艰,报国无门。在考场拂袖而去的是一个饱读诗书文人的尊严,从走出考场的那一刻的毅然决然,就决定了他不会再回头多看一眼,偏偏胸中涌动的是“忧国忧民,佐治天下”的理想。


这极大的反差使他幻想另辟蹊径,他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济滇”的设想,又考察盘龙江,写成《盘龙江水利图说》。这个时期大约在中年,以30岁算起,大约在1715年前后,也就是康熙五十四年前后,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康熙六十一年时国库存银仅为八百万两白银。


可以想见,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即便是“报国有门”,也一样是“治水无钱”。这一阶段,我们可以把他概括为-----生不逢时的准水利专家。


第三,膝下无子,晚年落魄。他中年丧妻,仅生一女,其女长大后嫁到了广西州弥勒,也就是现在的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寄居于昆明圆通寺咒蛟台,过着以石洞为栖身之所,以卜筮为求生之道的清贫生活。


他曾在诗中写道:“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后来为人执鞭西席,暮年于弥勒婿家终老。在《续修昆明县志·人物志》中这样描述孙髯 :“博学多识,诗古文辞皆豪宕不羁,一时名士相与酬唱……”他的晚年,我们总结为------颠沛流离的滇中名士。


少年桀傲,中年忧闷,晚年清苦是孙髯翁思想境界的轨迹。大观楼这幅联大约写成于1765年左右,这时他已经八十岁了。正如联中结句: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看似是借景咏史,其实,叹的更是自己这一生的境遇。

关于作者的生平分析,我们就说到这里。分析完了作者,我们有必要对作品相关的事物做些了解。来看几个注释:


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 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昆明东面有金马山,西边有碧鸡山,北面有蛇山,西南有白鹤山。


汉习楼船:西汉时期,为了打败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等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22年,张骞历尽艰险回到首都长安,向汉武帝报告西域情况时,他在大夏国(今天的阿富汗)时见到过蜀布和邛杖,经过了解是从身毒(今天的印度)贩运去的。


他极力进言:大夏国在汉朝的南方,很羡慕中国,却忧虑匈奴隔绝他们抵达中国的通道,如果从蜀郡通身毒,道路近便,有利无害。 根据张骞的建议,汉武帝派遣王使臣王然于、柏始昌、吕越等人到西南夷寻求通身毒之路。


到了滇国(云南),滇王尝羌派了十几批人为他们寻求通身毒之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大理洱海附近,道路被昆明族所阻,最终未能通身毒。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因派遣到云南的使者被洱海附近的昆明族所阻一事,征调人力在首都长安开挖了一个人工湖,命名为“昆明湖“,训练‘楼船”(水军),准备征讨大理洱海地区的昆明族。这就是联中“汉习楼船”典故的由来。


唐标铁柱: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北方与唐王朝争夺安西四镇,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除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联中“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宋挥玉斧——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965年平定后蜀。此时他对是否攻取云南的问题看的十分透彻。从战术上看,“土风之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伤,馈饷之所乏”,军人出身的赵匡胤十分敏锐的看出这是兵家所谓的“死地”、“绝地”,全盛时期的唐朝以20万人尚且不能征服,何况才创建5年,只有区区6万人可以调动的北宋?(不是北宋全国的军队,而是在四川一带的)。


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从战略上看,如果赵匡胤当时一时头脑发热,乘胜进军云南。当时蜀地虽然平定,但后蜀尚有十几万人马并未“解除武装”,极有可能出现动乱,事实证明此后后蜀确实出现叛乱,而且持续数年之久。此外进军云南是一步险棋,侥幸胜了,也必然会损失惨重,大伤元气;如若败了,威胁到的则是赵匡胤刚刚凭借武力夺取的皇位,以及还显得十分稚嫩的北宋政权。


所以是否攻取云南不仅是个战术问题,更是关乎全局的战略问题。此时的北宋王朝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云南地区偏居西南一隅,距离中原地区路途遥远。攻取云南完全符合并不赵匡胤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与“远交近攻”的相结合的统一策略。


元跨革囊——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云南。中路由忽必列亲自率领,南下过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丽江东部,再南攻大理。


是年9月,忽必烈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用做渡江之用(地点在现在的长江第一湾),渡江后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这就是联中'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


岸帻----推起头巾,露出前额,形容态度洒脱不拘束。帻,古代的一种头巾。

翥------飞举。


如果个别同学对本联涉及到的词,字有疑义的话,课后我们另行探讨。


了解完了这一些,相信大家再读这幅长联,会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上联以写景为主,首句开门见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登楼凭阑,五百里滇池一望而收,胜景当前,不由人敞开衣襟,推起了头巾,愉悦的看着这无边的空阔,身为之清,气为之爽。


游目四顾:东边的金马山作势欲奔;西边的碧鸡山乘风若飞;北边的蛇山逶迤曲折;西南的白鹤山象飘起的缟素。文人墨客有什么理由不来登楼赏景呢?趁着蟹螺一样的岛屿和沙洲,风烟云雾中,柳丝轻袅,似乎在梳妆一样变换着髻发的款式。更有那连天的水草和芦苇,禽鸟五彩的羽毛和水中云霞的倒影交相辉映。不要辜负了这里的美景啊。


四周随风波动的稻浪,万顷晴日照耀的沙滩,九夏的摇曳的荷花,三春的婀娜杨柳。上联以“赏”字观,视角由远及近,画轴一幅幅打开,先写其高—楼,再写其远—---山,继而写其近—--水,四季风物穿插其中,景象万千,一气呵成,令人目不暇接。为诗为词为联者,忌写景繁杂,其多成累赘。但此上联画面不事雕琢,诸多元素宛然天成。较之以诗品,得司空图所谓“纤秾”之境。

我们来看下句:如斯美景,胜赏不足。笔锋一转,画轴戛然收起,说来突兀,其实自然,由赏入思。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酹酒遥问:时移代异,风云变化,就如这滚滚的波涛,那叱咤天地的英雄豪杰们又在哪里呢?


睥睨千古的汉武帝为了打通西南通道,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让水军训练战船,何等威武?万国来仪的大唐天子,也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勒名标功,何等辉煌?宋太祖玉斧一挥,划疆立界,何等气魄?元世祖走甘肃经四川,占云南灭大理,革囊渡江,逐鹿中原,何等彪悍?宏图霸业,丰功伟绩,费尽了移山的心力,然而却抵挡不了兴亡更替的运数,就象用所有画栋的珠帘,也卷不尽匆匆的朝云匆匆的暮雨。


即便剩下的残碑断碣,也渐渐湮没在落日的烟霭里。留下来的只有:寺院不疾不徐的几杵钟声,几船忽明忽暗的渔火,天上两行断断续续的雁阵,还有那不眠的枕上瑟瑟的霜声。下联起于戛然,收于戛然,结句仿佛听到作者一声深深的叹息:唉……余音久久不绝。


杨慎叹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之叹和孙髯翁之叹何其相似?由史而比兴,娓娓道来,桩桩件件,如在眼前。较之上联,风调一变,由明快转入沉郁,对比之下,更觉寓意深远。文心见人心,史事如人事,只不知作者的这声叹息里有几分是给自己的呢?


纵览通篇,格律工稳严整不见其拙,气势磅礴恢弘不隐其微。我们来看一下联中各小段的平仄安排。

第一小段: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句脚安排为:池,底,帻,边。依次为:平仄仄平。


第二小段: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句脚安排为:骏,仪,蜒,素,依次为:仄平平仄。


第三小段: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句脚安排为:洲,鬓,地,霞。依次为:平仄仄平。


第四小段: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句脚安排为:负,稻,沙,蓉,柳。依次为:仄仄平平仄。


每个小段句脚平仄互换,殊为得当。下句与此相对,各个分句之间也声律和谐,180字无一字破律。自古长联难工,大多求其意,难和其律。


此联可为长联守律之圭臬,真才人手笔。用词古雅,气势磅礴中一花一鸟犹在,黄钟大吕不欺丝竹,比兴恰切,郭沫若评此联:“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信哉斯言。

 

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打赏说明

“西窗记&豆棚闲话”每周诗文讲解活动,目前扩展到九个群,转播费用周积月累,一年下来所费不少,大家有心的话,请大家打赏少许费用,帮我分担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