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趣话|清·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老刘tdrhg 2020-08-25
楹联趣话|清·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让岳阳楼荣享“江南三大名楼”之誉,孙髯一副《题昆明大观楼》让大观楼跻身“天下名楼”之列。说起这副长联的作者孙髯,虽是一介布衣,却也是个传奇人物。据说,他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所以取名叫“髯”,字髯翁。孙髯老家在陕西三原,当年父亲到云南做武官,孙髯也随之到了昆明。孙髯从小就写得一手好诗文,连出游都身不离书,偏偏生性清高,到了科举考场,见要搜身,扭头便走,从此与仕途失之交臂,一生都为草民。

昆明大观楼,又称近华浦,在昆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自清代康熙年间建成以后,“周围添筑外堤,夹种桃柳,点缀湖山风景”,“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达官显贵喜欢临湖宴饮,骚人墨客喜欢登楼歌赋。孙髯既然是草民,自然无法入权贵的法眼,为大观楼题联,当为风流雅士的事情。

楹联趣话|清·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临安知府王文治有《秋日泛舟近华浦》诗:“忆偕诗太守,高宴集朋辈。丝竹贯珠玑,篇章出瑰怪。”,道出了附庸风雅的“热闹”。吟咏大观楼的诗词,多为描绘山光水色,粉饰“太平盛世”,屈膝歌功颂德之作,离不开吟风弄月,离愁别恨。孙髯虽一布衣寒士,却胸怀黎民天下,游走于江河山川,他曾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有“引金济滇”的设想,又考察盘龙江,写成“盘龙江水利图说”。他一路游走,目睹了官吏榨取民财,百姓流离失所,滇中深藏隐患,一腔激愤寓于心中。但登大观楼,满眼趋炎附势之作,歌舞升平之说,心绪难平,激愤如潮,于是奋笔疾书,一扫俗唱,挥毫书就,惊世骇俗的180字长联脱颖而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莎,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侭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题昆明大观楼》长联一出,震聋发聩,四座皆惊,那些权贵富贾,文人墨客的笔墨楹联,相形见绌,黯然失色,却原来,高手藏于民间,虚名显于官场。草民孙髯长联尽摹万载滇池之美,极言千年滇史之实,辞采灿烂,气贯长虹,沉郁顿挫,一扫俗唱,以至昆明百姓,竞抄殆遍,蔚为滇中盛事。“海内第一长联”之作者,也为后人尊称为联圣。清道光年间“五华五子”中的戴絅孙评价说:“浑灏流转,化去堆垛之迹,实为仅见”。著名史学家郭沫若也盛赞“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这副长联以空间与时间为两条主线,纵横于自然景色,驰骋于历史沧桑,让楹联艺术与心灵感触,让人百读不厌,余味绕梁,叹为观止。从总体讲,上联写登大观楼感怀,书极目所见“五百里滇池”的妖娆风光,下联尽情抒发了对云南“数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跨度从汉代到清代,一一道来,情景交融,发人深思。

楹联趣话|清·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中的“五百里”,出自《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披襟岸帻”,是说敞开衣襟解下头巾,衣着宽松的状态,用来形容人的态度潇洒自如,或者神态自如,或衣着简率不拘。其中的“披襟”是说敝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岸帻”的“岸”,主要字义是指水边的陆地之意,也有高大、高傲、头饰高戴,前额外露的意思;“帻”是指古时的一种头巾。推起头巾,露出前额。形容态度洒脱,或衣着简率不拘。如汉代孔融《与韦端书》中有:“闲僻疾动,不得复与足下岸帻广坐,举杯相于,以为邑邑”之句。

接下来,上联从“喜茫茫空阔无边”引出五百里滇池的壮丽景致。“东骧神骏”是指昆明东面金马山的传说。“骧”,原本是指右后蹄白色的马。“神骏”,原本是指良马。骏马。形容良马、猛禽的姿态:猛而神骏。相传在古老的滇池中,有匹千古难寻的神骏,日行500里。神骏时而在昆明东面的山林中出没,现时金光四射,万木生辉,人称神骏,后人把金马隐现的东山称为“金马山”“西翥灵仪”中的“翥”是飞举之意,“灵仪”是指昆明西面的碧鸡山,那里传说有只碧玉般的凤凰,鸣声悦耳,传数十里,凤凰展翅,眩人眼目,故人称“碧鸡山”。人们在之两座山脚分别建“金马寺”、“碧鸡祠”,来祭祀它们,后又在城中建金马、碧鸡两座牌坊。

魏晋时期词赋家左思,在《蜀都赋》中有“金马骋光之绝影,碧鸡倏忽而耀仪”的名句。“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分别指昆明北面的蛇山和西面的白鹤山,“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以上联语是写山,以“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结语。“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描述了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的美丽,像美女般的婀娜多姿。“风鬟雾鬓”中的“鬟”:环形发髻,“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在此处喻摇曳多姿的垂柳。“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意为更有遍地芦苇的上空,点缀着翠绿色的鸟雀,丹红色的云霞光。“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莎,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是说如此美景,不要辜负了遍野的香稻,万顷的苍翠莎草,夏日的芙蓉,春天的杨柳。这里的“晴莎”入联,主要描写雨止云散,天气放晴,在阳光照耀下,滇池边上大片深绿色的莎草,更是苍翠欲滴。滇池一望无际的山水风光在孙髯的笔下仅用了几十个字就描绘得栩栩如生,可谓了得。

楹联趣话|清·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下联以“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为开端,写了作者追溯历史的心情,大意是说,数千年的历史风云,都涌上心头,端起酒杯,对着天空感叹。“凌虚”,指升上天空。“凌”,取升、登上之意,参见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用的是夸张的笔法。

随即,一句“叹滚滚英雄谁在”,引出了下联从汉到元四个朝代的历史典故:“汉习楼船”取自《史记·平准书》,说的是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使臣过横断山入云岭之南的洱海地区,被昆明族所阻。于是,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准备攻取滇国(今云南)。“楼船”,有多层的大船。“唐标铁柱”取自《新唐书·吐蕃列传上》,说的是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唐中宗时,御史唐九征平蕃之乱“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即立铁柱故址在今祥云县境。“宋挥玉斧”:取自《续资治通鑑·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沼,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其实,宋徽宗时,大理国段和誉遣使朝贡,受封为大理国王。“玉斧”,系文房玩物,作镇纸用。“元跨革囊”取自《元史·宪宗本纪》,说的是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公元1253年忽必烈入大理国。次年又东入鄯阐(今昆明),统一云南全境。

作者在讲述历史典故后,一句“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道出了创伟业丰功之艰难。“侭珠帘”二句:化自王勃《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意为“伟烈丰功”所获取的雍荣华贵,都像暮雨朝云一般很快便烟消云散了,就连那铭刻功绩的残碑,如今也不过横卧在苍烟和夕阳之下。“珠帘画栋”意为彩色的屋梁,红色的朱帘,形容雍荣华贵的府邸。“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这最后一句是议论后的结论,那些曾经的显贵,最后只落得几声冷落的钟声,半江清冷的渔火,两行秋天的雁群,一枕冬日的霜露。

这副长联上联主要写了滇池风光,眺望远山,气势不凡,浮想联翩;下联主要是叙述史实,伟烈丰功,断碣残碑,意境深邃,发人深思。梁章钜《楹联丛话》中说:“虽一纵一横,其气足以举之。” 全联以四言模式为基础,通过在不同位置添加不同数量领、衬字的方法,构建了三组不同形式的同边自对,其对仗工丽多姿,声调荡气回肠。全构思新巧,对比强烈,典故迭出,气魄宏大,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

孙髯如此才气,但仍无法去改变命运,以了晚年,贫困落魄,竟寄居昆明圆通寺后的咒蛟台上,自号“蛟台老人”,靠卜卦为生,三餐难继产,后投靠子女,终老于云南红河州弥勒。其生前曾自撰挽联曰:“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此番去正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好在历史是公正的,在孙髯百年之后,他的《题昆明大观楼》长联得以传世,并蜚声海内,长联由昆明名士陆树堂行书书写刊刻,现存陆书拓本摹刻联。清嘉庆年间,迤西道宋湘以“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十四字联高度概括了孙髯的长联,大观楼也跻身于“中国名楼”行列。

楹联趣话|清·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