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智慧综合篇

 法缘 2017-11-06

《鬼谷子》博大精深,活学活用鬼谷子智慧,将为你开创人生之路增加一个犀利的武器。

一、人生十字路口,你走对了还是错了?

当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地走下去。然而,人生难免要走到三叉路口或十字路口,从而面临一系列新的选择,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最大考验。

"凡为人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鬼谷子》

凡决断事情,一定是有了疑难问题。决疑的目标是获得利益,免除祸患。高明的决疑者,善于诱出利益,从无疑惑与偏差。

夏天天气炎热,池塘里干得一滴水也没有了。有两只住在池塘里的青蛙不得不离开那里,寻找新的住处。它们走啊走,终于来到一口井边。它们小心地趴在井口,探着头,往井下看。井水清澈见底,清凉的气息一股股地涌上来。

其中一只青蛙没有细想,就高兴地跳了下去,对他的伙伴说:“喂,朋友,快下来吧,这口井水多好啊。我们就住这里吧。”另一只青蛙回答说:“这井这么深,如果它里面的水也干了,我们怎么样爬上来呢?”

在做出决定之前,必须权衡利弊,否则就会像第一只青蛙那样,只图一时的痛快,而换来终身的痛苦。

在现代的企业经营中,企业领导人也经常会遇到需要决断的事情。决断得好,就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赢得腾飞的良机;决断得不好,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甚至带来生存的危机,所以不可不慎重。

二、若要知人须先自知

我们都熟悉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名言。而鬼谷子在这里提出的“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含有“知己知彼”的要求。不过,他更强调自知,把自知作为知人的前提,这是很有见地的。自知之明,确实是人生中的一种重要品质。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鬼谷子·反应》

【释义】

所以说,要认识别人。首先从认识自己开始。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他人。双方互相了解,志同道合,就好像比目鱼一样紧密相随。

有一则寓言故事,说一头牛来到水潭边喝水,把一群小蛙中的一只踩死了。蛙妈妈回来后,发现死了一只小蛙,就伤心地询问原因。

一只小蛙说:“亲爱的妈妈,刚才有一头巨大的怪物来到潭边,用它的蹄子踩死了我们的兄弟。”

蛙妈妈一边尽力鼓气,一边问她的儿子们道:“那野兽是不是像我这样大呢?”小蛙说:“比您大。”

蛙妈妈又鼓了鼓气,问:“是像这样大吗?”小蛙回答说:“妈妈,您不要再鼓气了。我想您无法像那怪物一样大的。”

蛙妈妈气坏了,它用最大的力气鼓起肚皮,只听“嘭”的一声,它的肚子胀破了。寓言中的蛙妈妈,居然想跟牛比比个头,可任它怎样鼓气,可能也赶不上牛的一只蹄子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自知之明”呢?站在哈哈镜之前,弱小的老鼠会认为自己比猫还要强大,瘦弱的花猫会认为自己比老虎还要凶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鬼谷子的智慧告诉我们:无自知之明,不量力而行,其结果不堪设想。

三、如何收买人心

统御者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地亲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保持与民众的接触,才能更好地了解民众的真实想法,更好地管理国家和社会。

“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有主问。”--《鬼谷子·符言》

【释义】

君主询问的范围:一叫天时、二叫地理、三叫人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都要问的明明白白,了解得清清楚楚,哪里还有被人迷惑的地方?以上是说要善问。

战国时期,齐国公子孟尝君喜欢结交豪侠文采之士,家里养了很多门客。在这些人当中,有个叫冯谖的。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临行前,他问孟尝君需要添些什么东西,孟尝君随口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些回来。”冯谖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召集起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有些老百姓因还不起债而发愁,冯谖却当众决定:还不起债的,一概免了。说完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了。

冯谖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向孟尝君汇报。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冯谖不慌不忙地说:“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就缺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人心’买回来了。”孟尝君很不高兴,但也没再说什么。

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了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他的车马离薛城还差一百多里,就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迎接。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动,他对冯谖说:“你过去给我买的'人心’,我今天算是看到了。”

从古至今,各王朝的建立和颠覆,无不证明了民众在历史潮流中的巨大作用和不容忽视的地位。唐太宗把民众与统治比做是水与舟的关系,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先贤孟子也曾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由这些足见前人对民众力量的重视。

四、声东击西、欲取先与,反而事半功倍

大多数成功的人,不仅具有超世之才,要善于变化,使用谋略,特别是善于从反方向下手。事情若从正面无法入手,不妨考虑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收到化繁为简的效果。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鬼谷子》

释义:想要听到对方的声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张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向上,反而先下降;想要取得反而先给予。

在谈话交流时,想要听到别人的心声,就要学会适当时机沉默,谈到某一话题,适当沉默,会勾引对方说出我们想知道的。 

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1

成功学大师奥格.曼狄诺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对于那些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也许大有裨益:“沮丧时,我引吭高歌;悲伤时,我开怀大笑;病痛时,我加倍工作;自卑时,我换上新装;不安时,我提高嗓音。总之,今天我要学会控制情绪,我成为自己的主人,我由此而变得伟大。”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让人感觉深沉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是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的。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鬼谷子《谋篇》

释义:如果某人见善不美,见非不恶,不喜怒于色,那便说明他内心深沉、处事冷静、修为到家。因此才可以把大事重任深情相托。

鬼谷子提醒我们要注意控制情绪。善于控制情绪,是修身中最重要的一门功课,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2

我们知道,情绪是人的思考与行动的“伴生物”,事情做得顺利,情绪就好。看花,花是红的;看天,天是蓝的;看人,人是精神的。事情还没做完甚至还没开始着手做,障碍和困难就一个接着一个,情绪也就随之波动,看什么都不顺眼,尽管它们和你高兴时所看到的一模一样。

任凭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人,便使自己成了情绪的奴隶,不能冷静、清晰、积极地思维,很容易做出令人遗憾的事,这是非常危险的。如历史上曾以“喜怒不形于色”著称的刘备,因关羽之死,鲁莽出师东吴,却丧兵失地白帝城托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一怒之下引清军入关,毁了明王朝几百年的基业。

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冷静的思考,我们可能会失去朋友,失去亲人,失去上司的信任和重用,失去同事与下属的支持和拥护。严重的话,还会影响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健康。

3

尽管情绪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但对于一个心理成熟的人来说,即使在情绪非常激动时,也应能够及时调节和控制情绪,不受喜怒无常情绪的影响,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是善于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照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控制情感。只要肯下工夫学会控制情绪,那么自会达到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的全新境界。

想要张扬,让大家知道或者看到,反而先保持低调,低调的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想要谋取更高的职位,先不表现出来,和下层打成一片,去做最踏实最基础的工作,令竞争者没有防备。华为就是从低端聚集了能量,才能进入高端的。

想要追求到一个人,要先付出,打动对方让对方产生依赖感,打动对方。

想要从别人哪里获取利益,要先让对方觉得有利可图,然后从以后的合作中谋利。给是为了更好的取,要想取之前,先要给出去。

六、合作共赢的时代,孤胆英雄已不复存在

选贤任能是每个领导者都想要达到的目的,这些人才不一定是属下,很多时候是盟友,“独木难成林”有了有力的盟友才能打胜仗。

鬼谷子认为人不能没有盟友,一个人打天下是不现实的,也注定是个悲剧,历史上有多少孤胆英雄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人们总结出了一个经典真理:多个朋友多条路。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鬼谷子·中经》

本句释义:所谓“缀去”的方法是说对于即将离开自己的人,说出真心挽留的话,以便使对方留下回忆与追念。所以遇到忠于信守的人,一定要赞许他的德行,鼓舞他的勇气,表示可以再度合作,后会有期,对方一定高兴。以他人之幸运,去引验他往日的光荣,即使款款而去,也十分留恋于我们。

人才是从古至今人们争夺的财富,如果这个人是一个人才,那么要想办法留住他,即使他去意已决,那么也要告诉他欢迎他再回来的态度。

一个人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广泛地招纳各方面的人才。

一个企业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或者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大,总会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不足,如果能弥补自己的缺陷并与盟友合作,也许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个团队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内部的团结。团队之间的竞争,需要做到的第一步工作,不是针对对手,而是针对自己,先把内部关系搞好,盟友之间要团结无隙。

七、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对待方式

人有仁人、勇士、智者、愚者、不肖者、贪者的区分。要笼络或利用一个人,就应首先分析他的性格特征,采取应对的办法。若采取的方法不当,就可能事与愿违,引起别人对你的反感。对于不同的人,要抓住其特点用不同的方式来控制他们。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予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鬼谷子·谋篇》

【释义】

仁人君子轻视财货,不可用利益诱惑他,却可以叫他捐助财物;勇敢的人自然轻视危难,不可用祸患恐吓他,却可让他据于险危之地;智慧的人通达天道事理,不可用不诚信的言行来欺骗他,可向他讲明道理,使他有机会建立功业。这是所谓仁人、勇士、智者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愚蠢的人容易被蒙蔽,不肖之辈容易被恐吓,贪婪的人容易被诱惑。这是因人因事而异,来裁决不同的待人处事处之法。

东汉有个大官叫杨震。有一次,他路过昌邑县。昌邑县的县官王密,是杨震向朝廷推荐的。这次杨震来了,王密自然很热情地招待他。两人一起吃晚饭,谈得很投机。晚饭过后,杨震就回到旅馆休息。

半夜的时候,王密悄悄来到杨震的住处,带了一份厚礼给他。王密说:“我能当上县官,全靠大人您的提拔,这份薄礼请您收下。”杨震坚决不肯收礼物,他说:“我推荐你,是因为你有才华,而不是要你报答。”

王密又说:“您收下吧,现在是半夜,这件事不会有人知道!”杨震生气地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王密听了很惭愧,连忙把礼物收回去,低着头走了。

王密给杨震送礼,或许真的是出于一片感激之情,但是他不懂得“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的道理,碰了一鼻子灰不说,还为两人原本融洽的关系蒙上了阴影,影响了自己今后的发展。

在现代商业领域,因人制宜同样显得很重要。比如,在谈判的时候,了解你的谈判对手的性格特征,就能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是这些神鬼不测谋略,在他们向着人生顶峰攀爬时,为他们提供了助力。如果你明白“欲张反敛,欲取反与”的道理,灵活运用这种逆向思维,那么你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事半功倍。

八、权力运用不当,会伤及己身

虽然权力能给人带来诸多好处,但它最让人神往之处,莫过于它给予人的那份被众人拥捧的感受。人是虚荣的动物,当条件适合时,这种劣根性往往就会暴露无遗。权力能满足人们的虚荣,让人感到幸福。但是,权利的保护伞绝不是虚荣,而是谦逊。

权力其实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人;运用得不好,不但对人无益,还可能伤及自身。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鬼谷子·符言》

【释义】能够做到安详、从容、正直、沉静,就具有怀柔的统御之道,而臣民无不受其恩泽;与之相反,如果君主喜欢干预、扰乱臣民的生活秩序,躁动不能沉静下来,胸无大志,意志平平,等待他的可能就是倾覆败亡。以上是讲君王如何安于君位的道理。

寓言中说,老鼠和黄鼠狼的战争,总是以老鼠的失败告终。老鼠们在一起商量,认为它们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将帅,于是它们举手表决,选出了几只老鼠做将帅。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这些将帅便在自己的头上绑一个犄角。战争又开始了,老鼠又输了。别的老鼠钻进老鼠洞,而那些将帅因为头上有犄角,卡到洞外,钻不进去,结果全部被黄鼠狼吃掉了。

那些把你拉入泥淖的东西,往往就是当初将你推向颠峰的东西。权力就是这样一种东西。正如故事中老鼠头上的犄角。权力对于人的诱惑永远不能消失,一个人权力在握时,对于金钱美色,即使不想要也难以拒绝。

统治者若贪得无厌、目光短浅,对民只是一味地侵夺和剥削,民众就会起而反抗,甚至爆发起义。

隋文帝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当他建立隋朝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与民休息,给民以惠。

文帝的这些做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净化,使民众的负担得到了减轻。新建的隋王朝迅速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但是,隋炀帝杨广继承皇位后,荒淫奢华,急功好利,残酷猜忌,先后三征高丽、开凿运河、赋税繁苛,频频激起民怨,百姓怨声载道。

隋炀帝为一己享受,以天下民众为己私有,对其横征暴敛,使民众起来反抗他的统治,最终斫了他的“大好头颅”,也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古语云:“江海之所以能成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一个居高位者比平常人更 需要谦逊这种美德。

任何社会,权力之争都是最为残酷的。正是因此,曾国藩在他的家训中,才反复告诫子孙要远离官场是非地。身居高位的人,或许更应该明白适可而止的道理吧!

九、本质好是基础,外表好是锦上添花 

在一个人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表达的义理固然是首要的,但文饰也不可或缺。

“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鬼谷子·揣篇》

【释义】揣情是最难掌握的,游说活动必须深谋远虑。即使是小昆虫飞行爬动那样微末的事情,也都包含着利益与祸害,可以使事物发生变化。事物发生变化的起初,往往是微小的态势。实行这揣测实情的方法,必须要修饰言辞,使之富于文采,然后再进行论说。

为了强调文饰的必要性,鬼谷子用了“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的比喻。巧合的是,西方也有一个与此类似的说法,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对该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论语》记载,有一天,卫国大夫棘子成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够了,为什么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呢?”

子贡说:“您这样说是不对的。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说话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就像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它们的区别既在于本质,也在于花纹,如果把这两类兽皮上的毛拔去,那么两者看起来就差不多了。”

子贡的意思是说:说话要注意文采和修辞,因为人们对于自己说过的话,是要负起责任来的。棘子成听了连连点头,认为很有道理。

看问题当然首先要看实质,不能只看外表。但在实质的基础上,注意适当合度的修饰,是有益无害的。适当的文饰,有助于发挥积极作用。

像某些包装华美的商品,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到底是骗不了人的。但是,质优价廉的产品,如果包装粗劣,同样不被市场接受。可见,外表的文饰美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十、有时候说错话,丢的是命!

即便是有雄辩之才,也应该谨言慎行。有些话说出来没有效果,根本没必要说。有些话说出来犯忌讳,容易伤害别人,一定不要说。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鬼谷子·权篇》

【释义】

古人说过:“嘴巴可以吃东西,却不可随便说话。”这是因为说话有很多的顾忌和忌讳。

三国时期的名士杨修,喜欢卖弄小聪明。他曾担任曹操的主簿。一次,工匠们建造丞相府的大门,刚架椽子,曹操亲自前往观看,在门上写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了,立刻命工匠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这是嫌门太大了。”

还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杯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子上题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人理解这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看时,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曹操虽嘴里称赞,心里却十分反感。

后来,曹操出兵汉中,攻打刘备,但军队面临很多不利,一时进退两难。一天晚上,厨子给他端来一盆炖鸡。恰好部将夏侯惇前来请示夜间用什么口令,曹操手中正好拿着一块鸡肋,随口就说:“鸡肋。”杨修得知后,立即叫兵卒为他收拾行装,别人问他这么做的缘由,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看来丞相要撤兵了。”

曹操闻讯大怒,立即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

其实,曹操的意思,别人未必不懂,只是知道这位丞相疑心重,忌讳多,不愿开口点破而已,而杨修只道是自己聪明,恃才傲物,锋芒毕露,完全不揣摩曹操的心思,犯了忌讳,结果误了身家性命。成杨修者,聪明也;亡杨修者,亦为聪明也。

不说废话,不犯忌讳,这些全在于自己的收敛。然而,你就是管好了自己的嘴,也管不了别人的嘴。所以,还要特别留意受到别人谣言的中伤。

十一、真相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感悟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了解事物其中的奥妙,但当知道谜底的时候发现原来都是这么的简单。因为我们通常看待事和物都是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非常直观的观察事和物的表面。

一个优秀的雄辩家,不单逞“口舌之辩”,而是将其与目视、耳听、心思三者结合起来,力争做到有理有据,从而在处事和论辩中无往而不胜。

“故口者,几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鬼谷子·权篇》

释义:所以说口是人体用来言谈的机关,如同拴好门闩一样,是用来宣布或封锁情意的器官。耳目是心的辅佐,是用来察知事物的矛盾,发现奸邪之人或邪恶之事。所以说,耳朵、眼睛、心三者要协调呼应,事情就会顺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言辞繁多而思路不乱;思绪飞扬而不迷失方向;情况多变,而不发生危机,关键在于能够发现事物的要旨并能把握其规律。

春秋时候,郑国的执政子产以贤能著称。一天,他出门巡视,走到一家门前,听到妇人的哭声,就问怎么回事。仆从告诉他这家男主人刚死了。子产略加思索,就派人去捉拿那妇人审问,原来是她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后来,他的仆人问道:“先生怎么知道她是杀夫者?”子产说:“她的哭声中隐含着恐惧。所有人对于自己的亲人,开始病的时候是爱护的,临要死的时候会感到恐惧,已经死了的话就会哀伤的。现在她是哭已经死了的人,不是哀伤却是恐惧,那么就知道她心怀鬼胎啊。”

听话要听音,不要只听表面,用心体会说话人的意思。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也不一定可靠,还要依赖于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鬼谷子说“耳目者,心之佐助也”,其实是说要注意观察,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

十二、亦方亦圆,为人处世更便捷

天下并没有一招以不变应万变的绝学,大多数的情况下,需要以高度的灵活性把事情处理圆满,有时空道理怎么讲都可以,事情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人活在世上,事情总在变化当中,面临迅捷变化的局势,必须反应敏锐,应对得当。一个成功的人应该能以方圆的处世技巧来处理他所面临的事情

“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本句释义:

圣智之士明晓大道,掌握规律,凭此可以预知成败存亡,所以能从无穷计谋中选取最合事情,最合时宜的计谋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所谓“转圆”,就是要语言灵活,合乎要求。

方是做人的底气,圆是成事的方法。两者合并,才是能够纵横捭阖,任意挥洒的高手,才能登上大雅之堂。

何时方,何时圆,怎样方,怎样圆,如何能够亦方亦圆,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技巧,才能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将事情办得圆满。

做事要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在纷纭变化的现象中不忘本质,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不忘共性,在静态中不忘动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排除适当的灵活性,在遵守道德规范和礼仪、保持文化修养的同时又能不失自己的天真和本色。

十三、教你做一个会听话也会说话的

对一个聪明人来说,空话、大话是不起作用的。即使别人说得天花乱坠,我们也要保持理智,绝不轻信。

鬼谷子认为应全面、辩证、历史地看问题,并要善于把握讲话的技巧。在游说时,要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以致更好的掌控局势,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鬼谷子·反应篇》

释义:别人在讲话,是动;我不言,是静。要根据对方说的话,了解其言辞所透露出来的真实想法。如果对方话语与实情不合,便反向诘难,必能使对方说出实情。

语言可以有模拟的形象,事物一定有可供类比的先例。有了象征和类比,就可以从中观察对方下一步的言行意图。所谓“象”,便是用语言象征所要表达的某种事物;所谓“比”,便是用言辞反映可供类比的先例。利用象比手法,可于无形中得到有声的言辞回应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诘难,了解事情的真相。轮到自己说话的时候,则尽量做到简洁有力,最好带有生动的形象,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鬼谷子教导我们,要耐心倾听别人说话,如果别人话里有话,要搞清楚隐含的意思。同时要抓住机会提问,从对方的回答中了解真情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嘴巴就是心灵的大门。看一个人是善良还是邪恶,要看他的眼神;而要看一个人是智慧还是愚蠢,则要看他的言语。一个会听话也会说话的人,在人生的博弈中将获得更多的机会。

十四、用实力说话,才能活得长久

做一件事情,要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要在自己毫无保障的时候,盲目地和比自己强大得多的人联合,这个原则,在现代商业领域也经常得到重视。

“故忤合之道,已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鬼谷子--忤合》

释义:要实行“忤合之道”,一定先要衡量自己的才能智慧,估量一下技能长短和见识远近上,哪方面不如别人,再去行动。做到这样,就可进可退,可纵可横,一切活动归己把握,收放自如。

在鬼谷子看来,不管是与人竞争还是联合,要想得利,都必须以自己本身的实力作为保证,否则就会归于失败。

春秋初期,郑国实力很强,经常欺凌邻近的小国,一些小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唯独息国国君息侯仗着自己是侯爵,不把郑伯放在眼里,动不动就制造事端,和郑国对着干。有一年,郑、息两国又起争端,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息侯直接率军奔赴郑都,还没到郑国边境,就被郑军打了个落花流水!没过几年,息国就灭亡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聪明的人一般先会认清形势,审时度势,然后再采取行动。而息侯狂妄自大,发兵进攻比自己强大的郑国,结果惨败而归。就算息侯不愿受郑国压迫,真要采取武力解决,也应该在联合各小国的基础上,才能出兵攻打郑国,或许还真有胜利的机会呢!

“用实力说话”!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句流行语,确实,在决定成功的内、外因素之中,内因发挥最关键的作用。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十五、干大事的人,都是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古往今来的杰出人士,尤其是领袖人物,无不具有高深的个人涵养,他们对细节的重视程度非普通人可以想象。一个人要做到从容不迫,就要加强其内在涵养,因为这种内在的东西决定了人在遇到事情时的行为

“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鬼谷子--反应》

释义:通过反复的言辞试探,求得对方反应或答复,再观察分析他所寄托的内容实质。使用这种方法,自己要平心静气来听对方的言辞,察明事理,探讨万事万物,分辨势力强弱。

鬼谷子告诉我们,言说谋略都要提前设计细节。急中生智固然是一种难得的智慧,但不应该作为一种追求。我们应努力做到的是控制谈话中的细节。通过细致的准备,最大限度地提升进言成功的可能性。

一个有涵养的人能立即控制情绪,迅速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并采取正确的对策。具备了这种素质的人,方能做出大的事业来。

刘备之所以能成功地做到三分天下居其一,与他平日的涵养是分不开的。刘备寄身曹营的时候,曹操邀他青梅煮酒并趁机试探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立即反应到曹操是在试探他,于是就趁着天空一声炸雷的机会,假装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并说是听到天上的响雷吓的。

刘备故意借此向曹操示弱,以显示自己没有争雄天下的宏大志愿。如此一来,曹操大为放心,刘备也度过了他寄身曹营那段最艰难的岁月,为日后的发展积攒了实力。

这种涵养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来自人们日常的修为。人若是平日松懈自己,没有恐惧,当震雷炸响时就会恐惧不已,无所适从,以致招来祸患;但若是平日不敢自宁,谨慎戒惧,修己省过,当震雷炸响时反倒能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了。

十六、凡事不强求,投人所好,反而更容易达到目的 

-1-

孔子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鬼谷子也主张:“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所以要想从他人那里获得利益,就必须图人所好,知道怎样在不丧失原则的基础上,尽力去取悦他人,让对方自己主动让步,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 

“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鬼谷子·谋篇》

【释义】:不要把别人不情愿的事强加给人家,也不要把别人无法了解的事说教别人。别人有什么爱好,要学习仿效而迎合他,别人有什么厌恶,要为他隐讳以免引起不快。要用隐秘的方式谋划准备,换取公开的回报。所以,将要除掉某人,先要放纵他任其非为,放纵他正是为了抓住把柄乘机一举除掉他。

-2-

有一个农夫的田里有一棵并不粗壮的树,只有麻雀和蝉在树上休息。农夫觉得这树没有什么大用处,便拿起斧头,准备把树砍断。那些住在树上的蝉和麻雀请求农夫不要砍树,它们将在树上为他歌唱,使他高兴。

农夫没有答应,接着又砍了起来,直至树上砍出了一个洞。这时,他发现树洞里有蜂窝和蜂蜜,他尝了尝蜜后,就连忙抛下斧头,不再砍树了,而且还小心地保护这棵树。

故事里的麻雀和蝉劝阻农夫砍树算是白费口舌,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农夫的嗜好。它们的歌声只会招人厌烦,而蜂蜜让农夫尝到了甜头,才使他放弃了砍树的行动。

-3-

鬼谷子并不是要人成为“逢人不笑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者,也不是让人们取媚于所有人,丧失立场原则。

 

要想与人相处得融治,或者想让别人听从你的意见,一定要学会图人所好,否则就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

自古以来,只有“虚圆之士”才能既建功立业,又明哲保身。走路从不转弯的人,他的结局一定是头撞南墙。儒家主张内仁外和,就是要人既在内心深处坚持道德原则,绝不让步,外在又灵活机动,处世随和,这样人与人的关系才可能融治。

十七、学会这一招,你也是能掐会算的当代“诸葛亮”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常常给诸将士留下锦囊妙计,每计必灵验。这是为什么呢?诸葛亮并非神仙,他之所以料事如神,能正确地预见未来,在于他对量权揣情的运用自如,所以精于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善于运用揣情为人谋事的人,总是让人无法超越。他总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这种料事如神的境界是最难达到的。所以说,揣情是最难把握的。

“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鬼谷子·揣情术》

释义:善于“揣情”和“量权”之术的人,常常当事情来临,谋划应对从没有人能够与之争先;他在事情发生之前便已准备好,这是最难做到的。所以说,揣情是最难掌握的,游说活动必学深谋远虑的选择时机。

说一个人预测事情很准,有“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未卜先知”等诸多形容词。其实,人毕竟不是神,不可能掐指一算,就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预测,靠的是经验和思维。

有一则寓言,说两头公牛为了争夺一片肥美的草地,发生了争斗。一只青蛙看到后,唉声叹气。它的同伴不解地问:“这和你有什么关系,用得着这么发愁吗?”

这只青蛙答道:“唉!我们就要倒霉了。争斗失败的那只公牛将被迫离开草地,而在荒野上一口草也吃不到。它肯定会来到我们这长满芦苇的沼泽地,把我们踏在脚掌下。最终,我们大伙都将变成肉泥。”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果然,没过多久,被打败的公牛来到沼泽地栖身,蛙群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一会儿就有几十只青蛙被踩死了。

那只“料事如神”的青蛙的推理其实也不复杂,但其他青蛙之所以没有想到,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或者说是对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

立足于现实,善于从实际出发,多思多想,对客观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精辟分析,就可以把握预测对象的变动趋势和发展水平。

十八、真相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感悟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了解事物其中的奥妙,但当知道谜底的时候发现原来都是这么的简单。因为我们通常看待事和物都是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非常直观的观察事和物的表面。

一个优秀的雄辩家,不单逞“口舌之辩”,而是将其与目视、耳听、心思三者结合起来,力争做到有理有据,从而在处事和论辩中无往而不胜。

“故口者,几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鬼谷子·权篇》

释义:所以说口是人体用来言谈的机关,如同拴好门闩一样,是用来宣布或封锁情意的器官。耳目是心的辅佐,是用来察知事物的矛盾,发现奸邪之人或邪恶之事。所以说,耳朵、眼睛、心三者要协调呼应,事情就会顺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言辞繁多而思路不乱;思绪飞扬而不迷失方向;情况多变,而不发生危机,关键在于能够发现事物的要旨并能把握其规律。

春秋时候,郑国的执政子产以贤能著称。一天,他出门巡视,走到一家门前,听到妇人的哭声,就问怎么回事。仆从告诉他这家男主人刚死了。子产略加思索,就派人去捉拿那妇人审问,原来是她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后来,他的仆人问道:“先生怎么知道她是杀夫者?”子产说:“她的哭声中隐含着恐惧。所有人对于自己的亲人,开始病的时候是爱护的,临要死的时候会感到恐惧,已经死了的话就会哀伤的。现在她是哭已经死了的人,不是哀伤却是恐惧,那么就知道她心怀鬼胎啊。”

听话要听音,不要只听表面,用心体会说话人的意思。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也不一定可靠,还要依赖于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鬼谷子说“耳目者,心之佐助也”,其实是说要注意观察,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

十九、逆向思维,让你事半功倍

大多数成功的人,不仅具有超世之才,要善于变化,使用谋略,特别是善于从反方向下手。事情若从正面无法入手,不妨考虑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收到化繁为简的效果。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鬼谷子》,这句话意思是想要听到对方的声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张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向上,反而先下降;想要取得反而先给予。

在谈话交流时,想要听到别人的心声,就要学会适当时机沉默,谈到某一话题,适当沉默,会勾引对方说出我们想知道的。

想要张扬,让大家知道或者看到,反而先保持低调,低调的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想要谋取更高的职位,先不表现出来,和下层打成一片,去做最踏实最基础的工作,令竞争者没有防备。华为就是从低端聚集了能量,才能进入高端的。

想要追求到一个人,要先付出,打动对方让对方产生依赖感,打动对方。

想要从别人哪里获取利益,要先让对方觉得有利可图,然后从以后的合作中谋利。给是为了更好的取,要想取之前,先要给出去。

正是这些神鬼不测谋略,在他们向着人生顶峰攀爬时,为他们提供了助力。如果你明白“欲张反敛,欲取反与”的道理,灵活运用这种逆向思维,那么你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事半功倍。

二十、等待时机也是一种智慧

成功不是先下手者的游戏,一时的容忍并不是对命运的屈服,也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在为未来做好铺垫和积累。

在纷繁复杂的局势前,保持一颗清醒明辨的心,在别人不注意的角落暗自积蓄力量,当力量积聚到足可以喷薄而出的时候,去找寻最佳时机,从而占据优势。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鬼谷子》

鬼谷子这句话体现出卓越的变通思想,也是以屈求伸的策略,即为了捉住敌人,首先要放纵敌人,退一步是计策,进一步才是目的,处理问题既需要果断也需要忍耐,这样才能等待,最适宜的时机。

为了捉住敌人,首先要放松敌人,有时退一步是为了进十步。处理问题既需要果断,也需要忍耐,以等待最适宜的时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就是说遇到强大的对手,如果不能一招致胜,就要假装屈服,暗中积蓄力量。

如果短暂的屈服一段时间,从头做起,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前走,慢慢积蓄力量,以暂时的屈服,给后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

面对比自己强太多的人,应该学会屈服,也许你想要超越,但那是不切实际的,中国人有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用实力的增长换取等待的时机,于恰当处厚积薄发。所以,等待时机是一种智慧。

二十一、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

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是一门极为复杂的学问,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要善于把握交际的空间尺度,不能太近又不能太远,掌握好分寸尤为重要。

鬼谷子指出交际需要距离,或远或近,分寸有度,交际就会产生奇效,而一切过犹不及的交际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会半途而废。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仵合篇》

本句释义:无论志同道合相互结交,还是意见相左各自离开,都必须要有合适的计谋,事情不断变化,就像圆环一样不停转动。

无论哪一种社会交际,人与人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间距离。这种空间距离不但界定了交往的形式,而且确定了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可以说,社交距离的远近,大致确定出相互间的亲疏程度。

在人际交往中也是这样,掌握分寸,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不会给别人造成尴尬或者困扰,这样才能维持长久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面对面迎合还是转过身去,都是有法度可依的。事物就像一个圆,每一面都不一样。而只有了解之后掌握分寸地去做,才能制服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企业中,做为管理者,涉足的面宽、对象广,更应该自觉运用交际的空间距离长短,把握好交际形式,有效进行人际交往,就能如鱼得水般地协调好各种关系,以推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十二、说话应该直爽,但不是直来直去

都说做人应该坦率,说话应该直爽,但事实上,没有人喜欢说话直来直去的人,因为太直的话很容易伤人,虽然直爽的话出发点大都是好的,但说出来总让人听着不舒服。

所以,直言之语不如绕点圈子,通过曲折的途径达成自己的目的,似乎舍本逐末,不过这却是符合人心的应对之策。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鬼谷子·捭阖术》

本句释义:假如想要畅所欲言,坦白内心的真实想法,最重要的是严密周详;假如想隐藏心迹,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真实意图,最重要的是要深藏不露。可以说,交谈之道有许多大学问,能够在藏露之间找到恰当的方法,就容易呈现熟稔的沟通技巧。

因此,与人交谈中,必要的时候学会绕圈子并非耗费时间、精力,而是为了维持特定的效果。

例如,谈话中如果对方有事相求,而你在能力范围内又帮不了对方,又不想直截了当地拒绝,就可以委婉地说:“这种事目前恐怕很难办到。”

当你愤怒时,常会说出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话,像没有方向的利箭一样射伤对方。为了避免扩大争端,说话应委婉,培养适时停止争辩的能力,以免一发不可收。

说话含蓄是对听话人的一种尊重,能表现一个人的修养,也有利于建立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它总能让对方在再三回味中不断增加对说话人的好感,从而与之更好地相处。

生活当中有好多话是不能说的,会说话的人往往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这些不能说的话。遇到令人尴尬的情况或不适合坦白的时候,直言直语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还会引人反感,所以我们不妨另辟蹊径,旁敲侧击,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十三、周密谋划,尽力做到无懈可击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何使自己在谋划事情的时候,尽力做到无懈可击,是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无懈可击其实是极难的,所以鬼谷子认为,“唯圣人然后能任”。

古代有两个擅长驾车的人,一个叫造父,一个叫王良,他们各收了一些弟子。王良的一个弟子很聪明,很快就把老师的技术全学会了。于是他准备好马车,准备驾车到远方去。

他上路没不久,就遇见了造父的一个弟子。造父的弟子听说他要日行千里,就对他说:“你的马可跑不了那么远的路。”

王良的弟子说:“我这些马都是精心挑选的千里马,车子也是最好的,而且我本人也精通驾车的技术,你说我不能日行千里,有什么根据呢?”造父的弟子微微一笑,说:“很简单,你的疆绳拉得太长了。”

轻率是干事业的大忌。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打乱所有的计划。

在战争中,所有的统帅都知道,任何时候都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攻打自己,而应该有充分的准备,让敌人无机可乘,让自己无懈可击。

平时做到“有备无患”,战时就不至于手忙脚乱,仓促应战,才能把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立于不败之地。

二十四、同样的一件事情,有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

同样的一件事情,有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有的方法能够成功,有的方法却注定失败。很多时候,即使多种方法都能够获得成功,其中也总有最便捷的一个。

比如要想放倒一棵大树,可以有多种方法。想通过自己的力气把树推倒的是一个愚蠢的人,用斧头一下一下把树砍倒的人也能够达到目的,但却耗时费力。而使用电锯的人最聪明,最快最省力地解决了问题。

古之善摩者,如操的而临深渊,饵而授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鬼谷子》

本句释义:

古代善于摩意的人。就好像拿着鱼钩蹲在水潭边,装上钓饵,投到水中,是一定能够钓到鱼的。所以说,这种人主持事情每每有所成但别人却不知其妙,指挥战争每每都能打胜仗,士兵相信统帅的谋略而士兵并不感到畏惧敌人。

战国时,齐滑王是一个恃强好战的君主。他仗着齐国兵力强大,四处征讨。

30年的征战,使齐国钝兵拙锐,国力日衰,兵弱将寡,将士离心。这时,燕昭王采取了乐毅的建议,统率燕、秦、楚、韩、赵、魏的军队一起攻齐,一举而拔城70余座。齐滑王本人死于逃亡途中。齐滑王连年征战,导致国力衰弱,反胜为败的史实,正是对战争的危害认识不清的恶果。

不通过武力交锋而达到战略目的,这是最圆满的胜利,也是战略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完美境界。

能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人,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恰当的方法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做事情之前,思考一个最恰当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十五、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冷静

在重大关头,要做出正确决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越是重大关头,越应该沉着、镇定,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以免让事情陷入更为复杂的境地。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鬼谷子》

【释义】

总之,决断事情与消除疑虑,是办好各种事务的关键,可以拨乱反正,决定兴衰成败,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古圣先王遇到重大问题,也要借用蓍草和龟甲古卜,从而使自己做出正确的决断。

东汉光武帝时大司马吴汉奉命讨伐割据一方的公孙述,进入成都地区。结果一战下来吴汉大败,被敌军围困,而援兵也未到。一些部将要求率主力杀出重围。在这危急关头,吴汉丝毫不乱阵脚,召集各部将要他们稳住军心。

之后,吴汉关门闭户三天坚持不再出战,同时以酒肉款待将士,喂足战马,以逸待劳。他还令人在寨中增设战旗,大放烟火以迷惑敌人,后乘敌军大意之时,夜间率精兵杀出重围,成功与援兵会合。

沉着冷静、随机应变,让吴汉在险境保存了再战的实力,最终反败为胜。在生活中的危急时刻,我们如果也能做到如此,又何愁不能渡过“难关”呢?

其实在面临重大选择的关口,任何人都不可避免会出现焦虑或紧张情绪,这就要看是否能够自我圆节、自我克制了。

面对危急,自我调节,才能最终走出危急。这时能保持果敢、沉着、镇定的态度,方显英雄本色。

二十六、人生十字路口,你走对了还是错了?

当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地走下去。然而,人生难免要走到三叉路口或十字路口,从而面临一系列新的选择,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最大考验。

"凡为人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鬼谷子》

凡决断事情,一定是有了疑难问题。决疑的目标是获得利益,免除祸患。高明的决疑者,善于诱出利益,从无疑惑与偏差。

夏天天气炎热,池塘里干得一滴水也没有了。有两只住在池塘里的青蛙不得不离开那里,寻找新的住处。它们走啊走,终于来到一口井边。它们小心地趴在井口,探着头,往井下看。井水清澈见底,清凉的气息一股股地涌上来。

其中一只青蛙没有细想,就高兴地跳了下去,对他的伙伴说:“喂,朋友,快下来吧,这口井水多好啊。我们就住这里吧。”另一只青蛙回答说:“这井这么深,如果它里面的水也干了,我们怎么样爬上来呢?” 

在做出决定之前,必须权衡利弊,否则就会像第一只青蛙那样,只图一时的痛快,而换来终身的痛苦。

在现代的企业经营中,企业领导人也经常会遇到需要决断的事情。决断得好,就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赢得腾飞的良机;决断得不好,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甚至带来生存的危机,所以不可不慎重。

二十七、知彼知己,才能扬长避短,度人量己

 

在战争中,必须对双方的有关情况作全面而综合的分析,看哪些因素对我有利,哪些因素对我有害,并根据具体情况而设谋用兵,趋利而避危,以求克敌制胜。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鬼谷子·揣篇》

【释义】

古代善于凭借各种情势而把自己的才略运用于天下的人,必定要衡量天下政治形势的发展状况,揣测各位诸侯的真实情况和心意。如果对天下各种形势实力的衡量不详尽周密,就不了解各国强弱虚实的对比;如果对诸侯真实情况和心意的揣测不细致周密,就不了解隐蔽和变化的征兆。

鬼谷子所说的“量权”,就是指考察社会环境。

春秋末年,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杀兄之仇,来到吴国,帮助阖闾夺取了吴王之位,受到了阖闾的重用。伍子胥派人观测天象,考察地理,又根据四方邻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震慑邻国的规划。这些措施很快使吴国强盛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吴军大举进攻楚国,五战五胜,最后攻陷了郢都,伍子胥终于报了杀父兄之仇,阖闾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在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环境,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关键所在。为此,许多大企业不惜重金聘请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提供市场竞争中的信息,研究本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本企业所处的地位,以调整经营结构,变有利因素为经济利益,变危害为有利或减小危害,使企业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战胜对手,必须先了解对手的实力,了解自己与对手共同的环境。知彼知己,才能扬长避短,度人量己,根据企业实际,以自己的优势攻对手的短处,方能稳操胜券。

​                二十八、在人云亦云时,更要保持理智

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做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也就是说,事物是变化的,人的认识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有智慧的人是不会人云亦云的,他们有自己的主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不随波逐流。

“圣人无常为,无不为;无所听,无不听。”--《鬼谷子·忤合》

释义:圣人无所作为而无所不为;圣人听取各种情况,无所偏听,而无所不听。

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会再流传了。聪明人每听到一句言论,都能静下心来理清来龙去脉,思考言论背后的真相,这样再高明的谣言也会不攻自破。而谣言最爱的,自然是那些不经思考就随意相信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国外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有些气味的化学物质,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多数学生在这位“权威”人物的语言暗示下,竟都认为它有气味。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人们存在着“从众心理”,总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生活中,从众行为普遍存在,有些人凡事习惯跟从别人、因袭别人,这其实很不好。从众行为容易扼杀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在关键时刻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从众,而要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鬼谷子认为圣人不会随便苟同别人,不会什么都听,也不会什么都不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智慧,不要轻信所听到的言论,应学会用事实明辨是非。

一个人一味盲目轻信或为强权所迫,会扼杀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败的分水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