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突围

 圆角望 2017-11-06
                                                               说来王阳明原本算不上刘瑾的对手,理由明摆着,王阳明级别不够,不配。可他偏自投罗网。当所有官员,面对刘瑾的专横跋扈,皆三缄其口时,只是个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却上书要为被刘瑾陷害的那些人讨还公道,真不拿刘公公当回事儿啊!于是被廷杖四十后押赴大狱。万幸的是,他竟没像许多人那样死在狱中,而是被改判流放贵州龙场驿做三年驿丞。

  驿丞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吏,即令如此,王阳明出了大狱便“日夜南奔”,生怕刘瑾派锦衣卫追杀他。锦衣卫有多厉害,《明史》中记载颇多,比如说曾有几个学生到他们老师文渊阁大学士宋讷家求教,不小心将宋讷的茶器打碎,宋讷很生气,当场就发了脾气。转天上朝,朱元璋问宋讷,你昨天为何生气呢?宋讷就把学生将自己的茶器打碎的事儿说了,朱元璋听后很高兴。原来,锦衣卫早把这事儿跟老朱汇报了,而且还画了像,展示当时宋讷“危坐,有怒色”。由此可见,在明代,只有锦衣卫不想查的;想查,躲被窝里也没用。

  王阳明抵老家杭州,家里派来三个仆从随他一起藏于寺庙。王阳明倒是聪明,题诗于壁曰:“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无极,日夜潮声泣子胥”,之后“置双履于江滨,而潜去矣”。果然有锦衣卫到,见王阳明留下的诗和鞋,料人已死,遂北返。王阳明一行则由海路入福建,经江西、湖南进贵州,恓惶如通缉的逃犯。

  贵州戍所苦不堪言,王阳明当时就写《杂诗》三首,其一云:“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因无可居住的房屋,王阳明只好结草庵以居之,至此,“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便“日夜端居默坐,澄心静虑,以求诸静一之中”。他为自己准备了一副棺材,就放在自己目力所及之处,对仆人们讲,我现在听天由命啦!

  他真在听天由命吗?不,他在思考。他想知道圣人在逆境中是如何改变外部世界的,但他失望了。儒家传统中的圣人没有他这样的遭遇,因而无前例可循。无可从,他只能自参。

  每天他都用打坐来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就这样长期端居默坐,一天,正在打坐的王阳明忽然高兴得雀跃欢呼,“从者皆惊”,原来他已“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说,“圣人之道”原本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性里,即每个人的心里,“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向外部事物去寻找是错误的。他把这一“心学”以平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于是用7个月时间写成了《五经臆说》一书。由此,为后世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阳明学派”,他本人也被后人尊崇到与程颐、朱熹并列的位置。完全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流亡龙场的经历,在京城养尊处优的王阳明是不可能有如此“禅悟”抑或“顿悟”的。

  “龙场悟道”后的王阳明“焕然一新”,当仆人们因水土不服病倒后,作为主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仆人用大白话唱民歌,跳滑稽的舞蹈来逗他们笑,还自己上山采药来给仆人们治病。他把自己居住的山洞命名为“玩易窝”,因为他在洞里凭借超常的记忆力背诵《易经》,背到精熟处感觉就像在玩一样。他亲手盖的窝棚叫“何陋轩”,王阳明解释说,夜郎土著性格直爽,心思如小孩子,这说明他们有良知,知荣辱,故有此名。还有个棚子曰“君子亭”,因亭子四周长满了竹子,而竹子是君子的象征。王阳明又将自己读书悟道之处谓之龙冈书院。附近的读书人纷纷前来求教,一时“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他的书院后开至贵阳,云、贵两地学子求教者摩肩接踵。他们光大了“心学”。

  王阳明突围,最先是身体的突围,后则是内心的突围。前者,让其逃脱了刘瑾等人的追杀;而后者,则让他彻底放下了对生死的执念,不再囿于从外部世界谋求援手,而是从自己内心寻求改变和力量。这应该是一代大儒留给这个世界最宝贵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